中級培訓孫子兵法講稿

2021-09-20 03:42:32 字數 5245 閱讀 2899

《孫子兵法》研究(一)

第一節計篇第一

一、計篇第一概要

本篇在《孫子兵法》中具有統攬全域性的地位,也是提挈全書的總綱。其餘各篇都是它的延伸和昇華與擴充套件。本篇主要論述戰爭指導者在戰前如何籌畫戰爭全域性以及實施戰爭指導的問題,體現的戰略運籌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孫子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一基本認識出發,注重強調通過對敵我雙方的客觀條件 —— 「五事七計」的考察比較,以其對戰爭勝負趨勢作出合乎實際的**,並依據情況作出己方戰略策略決策。同時,孫子主張在敵我雙方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天時、地利諸條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戰爭指導者的主觀能動性。在作戰中,按照以「利」為宗旨的「詭道十二法」行動。

對敵行動要「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要注意積極造勢,以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克敵制勝,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二、計篇第一的讀法

根據本篇的內容,這一篇宜分為六段閱讀。第一段,總論戰爭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第二段,論述平時要掌握敵我雙方的情況,戰前要正確進行條件對比,以**戰爭的勝負;第三段,論述對將帥的任用問題;第四段,論述戰勢的意義;第五段,論述詭道十二法;第六段,論述戰爭的勝敗可**於戰前的運籌。

三、計篇第一應當理解的重點內容

本篇應當理解的重點內容是:第一,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須慎重對待,認真研究,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第二,研究和指導戰爭的基本依據是「五事」(道、天、地、將、法),戰前的雙方比較是「七計」(主孰有道?

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第三,對於將帥的任用要以服從指揮為前提。第四,實現戰爭勝利的基本手段是造勢和詭道十二法。

第五,攻其無備、出奇制勝是制勝的要訣,必須注重情報保密。

四、計篇第一原文與譯文

解題:《說文·言部》:「計,會算也,從言十。

」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總起來計算」,可以理解為「總體計畫」或「全盤計畫」。篇,是簡成章。我國東漢以前,寫字多用竹簡,每寫乙個論題不只用一片竹簡,因此,就把寫完乙個論題所用的竹簡叫做篇。

第一,是序數詞,用以表示序次先後。「計篇第一」四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表示開篇論題。因為文言文用語簡約,本篇雖然是論述對戰爭的全盤計畫,但是卻僅用了乙個「計」字,可見兵法之精煉。

本篇的篇名《計篇第一》可以譯為:

第一篇論對戰爭的總體謀劃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民眾的生死、國家的存亡 ,不能不認真考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所以,要從五個方面進行仔細地比較分析,從而探索戰爭的情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讓民眾與君主的意願一致,這樣,他們就可以為君主死,為君主生,而不畏懼難。

所謂天,指的是晝夜晴雨、寒冬酷暑、春夏秋冬。所謂地,指的是遠途近路、險阻平地、地域寛狹、死地生地。所謂將,指的是將帥的智謀、誠信、仁慈、勇敢、嚴明。

所謂法,指的是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管理、軍需的掌管。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帥都不能不知道。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勝利,不了解這些情況的就不能勝利。

所以,要通過對雙方的情況比較,來探索戰爭的情勢。哪些情況需要比較呢?那就是,哪一方君主的政治開明?

哪一方的將帥更有才能? 哪一方軍隊的實力更為強大?哪一方的天時地利更為有利?

哪一方的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賞罰嚴明?

我根據雙方的這些因素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如果將帥聽從我的指揮,按照計畫行動,作戰就會取得勝利,就讓他繼續為將帥,領兵作戰;如果將帥不聽從我的指揮,不按照計畫行動,作戰就會失敗,就不讓他再擔任將帥。

(過去有的注兵家和當今有的專家將此段原文譯為:如果聽從我的計謀,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作戰就會失敗,我就離去。)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分析利害得失的意見已經被採納,然後,就要造成有利於自己的態勢,作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戰爭,是一種智慧型的較量,要用諸種方法欺騙敵人。怎樣欺騙敵人呢?那就是,能戰而佯示敵人以不能戰;勇敢而佯示敵人以膽怯;向近處進攻而佯示敵人要向遠處進攻;向遠處進攻卻佯示敵人要向近處進攻;敵人貪利就以利引誘它;敵人混亂就攻取它;敵人力量雄厚就謹慎防備它;敵人兵力強大就要暫時避開它的鋒芒;敵人容易衝動發怒就要設法挑逗它,使其喪失理智;對於謙卑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的驕縱它,使其喪失警惕性;敵人安逸就要設法疲勞它;敵人內部關係親密,就要設法離間它。

在敵人毫無防備之處發動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間採取行動。這是軍事家指揮的奧妙,制勝的要訣,至於戰時如何行動,何時開戰,是不能事先傳播的。

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於無筭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開戰之前,**就能夠取得勝利的,是因為贏得勝利的條件充分;開展之前,**就不能取得勝利的,是因為贏得勝利的條件不充分。籌畫周密就能勝利,籌畫疏漏的就會失敗,何況不作籌畫呢?我們根據這些方面進行考察,誰勝誰負,就可見端倪了。

五、計篇第一精要

(一)《孫子兵法》的邏輯起點

(二)孫子的戰略運籌觀

(三)孫子的民眾戰爭觀

(四)孫子的將帥素質與任用觀

(五)孫子的勢能效應觀

(六)孫子的詭道十二法

(七)孫子的軍事保密觀

第二節作戰篇第二

一、作戰篇第二概要

本篇從戰爭對經濟依賴的關係出發,以出國遠征當以速戰速決的思想為主線,論述了如何結合實際而進行戰爭的準備工作,闡明了戰爭速勝之利,久拖之害。孫子認為,戰爭對於人力、物力和財力存在著巨大的依賴關係。他十分明顯的主張,在進行戰爭籌畫時,必須明確地確立進攻戰要「兵貴勝、不貴久」速戰速決的指導思想,妥善解決作戰的後勤保障問題。

他根據進攻戰的實際,提出了「因糧於敵」的策略,主張在敵國解決糧草的補給。同時,他還提出激勵士卒和改造俘虜的方法,主張在戰鬥中要厚賞士卒,優待俘虜,並通過改造俘虜來加強自己的隊伍,達到「勝敵而益強」的目的。

二、本篇的讀法

本篇宜分為八段閱讀。第一段,論述戰爭的巨大耗費,以引起戰爭指導者對後勤保障的高度重視;第二段,論述戰爭巧久不如拙速之理;第三段,論述兵力與軍需給養補充之策;第四段,再次論述戰爭耗費問題;第五段,論述因糧於敵的意義;第六段,論述勵士之策和對待俘虜的方法;第七段,總論本篇的要義,「兵貴勝,不貴久」,是為畫龍點睛之筆;第八段,論述將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作戰篇第二應當理解的重點內容

本篇需要把握的重點內容是:第一,戰爭消耗巨大,對後勤依賴性強,必須周密籌畫。第二,後勤保障至關重要,必須十分重視。

第三,進攻戰必須確立速戰速決的作戰指導思想。第四,注重激勵的作用,調動士卒殺敵的積極性。第五,注意優待俘虜,達到勝敵而益強。

第六,必須重視將帥的地位和作用。

四、作戰篇第二原文與譯文

解題:《說文·人部》:「作,起也。

」《說文·戈部》:「戰,鬥也。」把作戰二字聯絡起來,其意思就是「發動戰爭」或者「進行戰鬥」。

發動戰爭或進行戰鬥並非小事,必須認真對待。因為,戰爭既是「國之大事」,又要消耗巨大的物資財富,所以,孫子在對戰爭進行總論之後,接著提出作戰的行動問題,討論發動戰爭和進行戰鬥的利弊得失,提醒戰爭指導者必須謹慎從事,努力做到速戰速決。更具篇名的字意和本篇所論述的內容,本篇的篇名《作戰篇第二》可以譯為:

第二篇論戰爭的速戰速決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孫子說,用兵作戰的一般規律是動用輕型戰車千輛,重型戰車千輛,軍隊十萬,還要越境千里運輸糧食,那麼前方後方的費用、招待國賓使節的用度,膠漆器材的**,車輛盔甲的維修,每天就要耗費千金。只有具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然後這支十萬軍隊才能出動。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用這樣的軍隊去作戰,貴在速戰速決;如果曠日持久就會耗損兵力、挫傷銳氣,攻城就會使戰鬥力耗盡。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就會使國家的財政發生困難。長期進行戰爭,耗損兵力,挫傷銳氣,如果軍事實力耗盡,國家經濟枯竭,那麼,諸侯就會乘此危機發起進攻。

到那時,就是智謀高超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所以,用兵作戰,只聽說過指揮能力雖差,但求速決,而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工巧而求持久的。戰爭久拖而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是沒有的。

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之處。

善用兵者,役不再藉,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矣。

善於用兵的人,不去再次徵集兵員,不多次運輸糧秣。**裝備自國內取用,糧食飼料在敵國補充。這樣,軍隊的糧秣**就充足了。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

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國家出兵遠征,就要實施遠道運輸。實施遠道運輸,就會使百姓貧窮。靠近軍隊集結的地方,物價就會飛漲。

物價飛漲,國家就會財富枯竭。國家財富枯竭,就要急於增加賦役。戰場上軍力耗盡,國家財富枯竭,國內家家空虛。

百姓的財產就要耗去十分之七;國家的資財會由於車輛損壞、馬匹疲病,盔甲、箭弩、戟盾、蔽櫓以及運輸用的丘牛、大車的徵集、補充而損失十分之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所以,明智的將帥務求取糧於敵國。因為消耗敵國的一鐘糧食,相當於從本國運輸二十鐘糧食;動用敵國一石草料,相當於從本國運輸二十石草料。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要使軍隊勇敢殺敵,就要激勵部隊的士氣;要使軍隊斬關奪隘,就要用財物獎勵士卒。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就要獎賞首先奪得戰車的人,並要把敵人的旗幟換成我方的旗幟,與我方的戰車混合編組使用。對俘虜的兵卒要給予優待並使用他們,使其願意為我方效力。

這就是所謂既要戰勝敵人,又使自己更加強大。

孫子兵法心得

這些天,我又重溫了初中看過的 孫子兵法 我發現當時原以為那些兵法之書讀來是很乏味的,也曾以為生活與那些兵法相差甚遠,讀了也只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第一次無可奈何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原有的幼稚的想法如過眼雲煙隨風飄散了,我被其中成功的謀略和傑出的智慧型所俘虜了。舉一反三,現在,重溫這本書,舉一反三,果然有了...

孫子兵法心得

孫子兵法結課 用智慧型描繪美好未來 時間飛逝,轉眼間 孫子兵法 就這樣陪伴了我十周的時間,在老師的悉心精彩的講解下,我對孫子兵法有了很大的認識,並且認識到它的重要作用,這不僅僅是在戰爭方面,如果正確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相信你的人生將會精彩萬分.世上每乙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但是人生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孫子兵法作業

問題4答 對於軍事謀略與商業謀略來說,其相同點表現在都是一種以講究謀略的方式實現最終的國家利益或則企業利益,對於軍事謀略是站在為了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的立場不得不進行詳盡的策略,謀劃,在最終的利益效果是為國家和人民,而對於商業謀略,則是一種乙個人利益為出發點來考慮的有效謀利方式,最終的受益人是企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