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導引法改善中風患者平衡功能療效評價

2021-07-01 06:14:13 字數 1403 閱讀 1548

【摘要】目的:本研究採用巢元方導引法配合現代**技術**中風後平衡功能障礙,通過觀察患者的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評分)的變化來評價臨床療效。方法:

將40例病例隨機分為**組和對照組各20例。**組採用****,對照組採用導引+****。結果:

**組總有效率為75%,痊癒4例,顯效8例,有效3例;導引+**組總有效率為90%,痊癒6例,顯效8例,有效4例。兩組間分別行ridit分析,導引+**組總有效率優於**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178umol/l;⑦有精神病、惡性腫瘤病史;⑧有其他原因,醫生認為可能影響臨床研究的進行。

1.1.5一般臨床資料

1.1.6研究方法

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共40例,採用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將合格病例按1:1:的比例分兩組:a組:**組;b組:導引+**組。每組20人。

1.2 **方法

1.2.1**組

根據本階段患者運動功能狀態,進行包括促進上下肢各關節的充分分離運動和自主屈伸控制、利用簡單日常動作促進患側手的活動、雙下肢負重的立位訓練、雙下肢交替負重的訓練、患側下肢負重時的立位活動、膝手位訓練、單膝立位訓練、步行功能的再學習、上下階梯訓練及改善上肢、手協調和精細動作的作業活動。**採用「一對一」肢體功能訓練,方法以bobath為主,2次/日,40min/次,輔以心腦血管迴圈**、神經肌肉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肢體氣壓等**。1周訓練6日,共2周。

1.2.2導引+**組

在**組**方案的基礎上,加用巢元方導引法:①端正站立,倚住牆壁,輕合口唇,以鼻吸氣,以意念引氣從頭頂百會穴沿督脈下行,至下肢沿后部下行至湧泉穴,屏住呼吸,意守湧泉,然後將氣從鼻徐徐呼出,一組25次,共2組;②仰臥位,四肢自然平放,使用如前「吸-停-呼」呼吸法,雙踝足及足趾背屈,意守雙足使動作維持,一組25次,共2組(注意:患側不能踝足背屈者,以意念為主,**師適當輔助);③取仰臥和俯臥兩種姿勢,先正身仰臥,手足自然伸直,調整姿勢,兩下肢屈曲,交替往前上方踢腿,極力振動左右兩臀部,如此七次,再改取俯臥姿勢,雙膝貼著床面,兩上肢屈肘,放於頭部兩側,兩足交替向後上方踢腿,亦連續七次,共3組(動作過程中注意鼻吸鼻呼,使呼吸平順,不要憋氣);④長坐位,伸展患側腿,兩手抱健側膝部使之盡量靠近胸部,患側做踝背屈,用鼻吸氣,盡量使吸呼深長,行氣7次為1組,共3組。

⑤坐位,兩手五指伸展,肩前屈,雙上肢前後交替互推,盡力活動21次,然後停止推手,手掌朝下,低頭面向心胸,以意行氣下達丹田,然後放鬆身體,使氣平調,此後再活動頭部,向肩部前、後、左、右傾斜,柔和自如地轉動14次。⑥站立位,身體正立,頭目平視,兩譬自然下垂,兩手自然放鬆。一足平踏於地,踏穩,不使移動;另一足轉向外側,形成「丁」字步,然後以腰為軸,轉動身體,偏向一側,同時兩手亦平舉,跟著身子旋轉,整個身體成為側向姿勢。

接著改變方向,同樣動作,向左向右,交替轉側各14次。導引法訓練過程中注意讓患者明白動作要領,使其盡可能自己進行訓練,並鼓勵其在病房及日常生活中亦可自行鍛鍊。每次訓練20分鐘,每日2次,1周訓練6日,共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