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論綱

2021-05-22 23:22:02 字數 3825 閱讀 8241

夏光提要:生態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會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於支援、推動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引導性、規範性和約束性規定和準則的總和,其表現形式有正式制度(原則、法律、規章、條例等)和非正式制度(倫理、道德、習俗、慣例等)。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包含三個方向:科學決策制度、法治管理制度、道德文化制度。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最新戰略性安排。

這種突出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布局」上:第一是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公升了生態文明的地位;第二是作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四行並舉」的工作布局,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可以看到,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制度進步是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的標誌之一,加強制度建設是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同等重要的任務,這一部署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制度?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了改善人與自然關係,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遠景目標而採取的一切積極和優良的行為及其成果,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先進性。

文明的本質是「理性」,即人們用科學、現實和高效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客觀世界,逐漸擺脫蒙昧、極端和低效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就是提高全社會的「生態理性」,用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自然界,用科學的手段提公升人與自然互相依存和互相提攜的和諧關係,達到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境界。毫無疑問,這是人類在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使命之一,是乙個十分艱難的任務。

生態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會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於支援、推動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引導性、規範性和約束性規定和準則的總和,其表現形式有正式制度(原則、法律、規章、條例等)和非正式制度(倫理、道德、習俗、慣例等)。

可見,生態文明制度是通過「硬」、「軟」兩個途徑對人們在生態文明方面的行為進行調整,以達到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目的。通常人們多認為「制度」是指那些寫出來的硬性規定,但實際上,在調節人們行為的各種因素中,那些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的價值觀念的「軟性」規則,往往起到更堅定、更持久的作用,這也是我國在治國理政中十分強調「以德治國」的原因。西方制度經濟學把這些軟性規則稱為「隱性制度」、「非正式制度」,加以專門研究。

二、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深刻意義

黨的十八大把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列為「四行並舉」的總體部署之一,是乙個具有深刻意義的決策。

第一,制度建設代表了生態文明的「軟實力」。生態文明建設不等於生態建設。如果說生態環境質量代表了生態文明的「硬體」的話,那麼生態文明制度則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

文明本身就側重於指人類行為,制度正是對人類行為的調節器。理論上講,我們靠「砸錢」也能搞出乙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來,但如果沒有同步實現人的素質和制度水平的提高和進步,那麼即使生態環境質量有所好轉,也不等於生態文明水平就提高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態文明制度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任務中,具有核心的地位。

第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很大的「制度紅利」。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深刻、持久和重大的社會改造運動,主要途徑就是通過必要的制度創新來調整人們對於自然界的行為。我國目前的生態文明水平還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生態文明制度來調節人們的意識和行為。

在目前階段,通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不花費大量的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就能產生很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這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紅利」。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需要長期穩定的制度保障。建設生態文明不能僅停留在號召和倡導上,必須落實到實踐行動之中去,這就需要通過比較定型和有效的制度,提供持久的推動力。同時,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具有全域性意義的戰略部署,必須進行長期奮鬥,為了不使建設生態文明因領導人的更換而出現中斷或反覆,必須建立持久有效的制度保障,正如十八大指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

」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任務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這是經過凝練和濃縮後提出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主要任務,是乙個比較完整的體系。進一步分析,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建立科學的決策和責任制度,這包括綜合評價、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空間規劃、責任追究等;

第二類是建立有效的執行和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有償使用、賠償補償、市場交易、執法監管等;

第三類是建立內化的道德和自律制度,包括宣傳教育、生態意識、合理消費、良好風氣等。

這三類任務適用於耕地保護、水資源保護、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由此,可以得到乙個生態文明制度的矩陣:

「十八大」生態文明制度矩陣

在現實的建設生態文明實踐中,生態文明制度比這些更加具體和豐富,是乙個因地制宜、具有活力的制度體系。這三類任務互相支撐、協調推進,共同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標誌。

四、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現實經驗

自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和地方都在積極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產生了積極的成果,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在國家層面,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主要反映在國家發展的重大部署中。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線,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系統地做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系列政策安排。黨的十八大從決策、管理和保障三個方面做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具體部署。

在各部門和領域層面,主動推出了大量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點工程和建立活動,其中都包含了大量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國家***、財政部和林業局主推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程」、環保部門主推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建立」,範圍廣、影響大。環保部通過多年實踐,已經構建了以「乙個檔案、三個階段、六個層級、五大領域」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工作格局。

交通部、國土資源部、住建部等部門則開展了一些與其業務領域相關的、區域性性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這些工作在制度建設上突出了兩個特點:一是改進領導制度,建立相應的職能機構或推進機制(例如由黨政領導掛帥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等),強調對領導人的責任考核。

二是強調運用經濟政策,以財政補貼、生態補償、轉移支付等經濟手段,對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地區或專案給予鼓勵。

在地方層面,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呈現因地制宜、百花齊放的局面。2023年以來,已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生態省建設;超過1000個縣開展了生態縣(市、區)建設、並有38個縣(市、區)建成;1559和鄉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已經批准了53個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點。這些活動中,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化建設,提高法治水平,是重要內容,例如貴陽出台了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以及《貴陽市關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試行)》。

五、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方向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除了堅持實施已有的可行和有效的制度外,還需要根據建設生態文明的階段進展而進行必要的制度創新,包括建立新制度和完善已有制度,目的是取得建設生態文明的實效。

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逐步發現和揭露人類對於自然界所採取的一切「不文明」行為而逐一改正和克服之的過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不文明」行為主要包括:忽視、輕視、粗放、濫用、透支、浪費、汙染、**、分割、人治、蠻幹、避責、失控,等等。

而「生態文明」行為則包含以下人類對自然界採取的良善行為:平等、節約、理性、精算、規劃、清潔、系統、法治、民主、科學、擔當、調控,等等。目前我們離高水平的生態文明境界還有很大差距,需要全面和持久的行動,此為「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之謂也。

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方向,就是要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制度安排,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1、完善科學決策制度,提高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政治領導力

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從我做起 主題班會 活動目的 1 本次班會活動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生態環保知識,逐步形成 善待自然 愛護自然 保護自然 的良好風尚。2 通過蒐集資料 觀察討論等多種活動方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蒐集 積累 整理 運用資料等能力 3 通過班會讓學生理解 節約資源必須從我做起,讓學生真正明確...

生態文明建設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戰略部署,其中最顯著的亮點是 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 五位一體 的總布局。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礎,延續了人類社會原始文明 農耕文明 工業文明的歷史血脈,承載了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的建設成果,貫穿在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二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援,它的實施將帶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概括為 1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緊迫性與觀念滯後的矛盾。2 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滯後的矛盾。現有發展 3 格局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矛盾。諸如土地瓶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