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 評論」綜合實踐《通感 表現》教學設計

2021-04-17 21:51:34 字數 4038 閱讀 5939

課前預習:

相關課程標準:

「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徵,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物件。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

」本課旨在進一步了解寫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藝術表現中加以理解。

教學目標:

1.了解通感這一特殊的修辭手法,理解通感修辭的表達效果。

2.進一步了解寫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藝術表現中加以理解並運用。

3.實踐通感、比喻等的運用,提高藝術表現力和鑑賞力。

評價任務:

1.理解通感修辭的內涵及在作品中的妙用。

2.學會體會通感的作用,學會在寫作中運用通感這種修辭。

3.互讀文章,相互評價,展示交流。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詞句之中引通感

我們在七年級學過宋祁的《玉樓春》,詞中有這樣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其實「鬧」字是聽覺的感受,而「紅杏枝頭」是視覺形象,作者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有聲的波動,讓我們在視覺裡獲得了聽覺的感受。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甜美的歌聲」、「一彎寒月」等,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歌聲」是聽覺感受,「甜」是味覺印象,「美」是視覺享受,為什麼可以用「甜美」形容「歌聲」呢?

為什麼可以用觸覺感受的「寒」形容視覺形象的「月」呢?其實,這些語句都運用了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通感。

二.走近定義——解釋之中知通感

指導語:「通感」是一種怎樣的修辭手法,究竟何為通感?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給通感下個定義。

(學生結合課文給「通感」下定義)

通感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手法。

三.精彩回眸——文字之中現通感

指導語:在我們所學過的本單元課文中,哪些詩文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學生結合課文來談談,教師隨機點撥)

交流示例:

「大弦嘈嘈如急雨」……「冰泉冷澀弦凝絕」(見課本p73)

「崑山玉碎鳳凰叫」……「露腳斜飛濕寒兔」(見課本p74)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得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乙個毛孔不暢快。」

「恍如由傲來峰細麵,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削壁千仞,一位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敖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逾翻逾險,逾險逾奇。」

教師引導:我們來分析最後兩位同學所找的句子,這兩段文字出自哪篇課文,分別是從什麼角度來寫聲音的?

(《老殘遊記》的文學技術》第一處是從人的感覺,第二處是從視覺。)

小結:「說唱」是我們運用聽覺聽到的一種事物,要想把這種事物的形象寫的極其生動傳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而作者採用以感覺,以視覺來寫聽覺,借助「被熨斗熨過的服帖」「吃人參果的舒暢」「登泰山的艱險」這些有形之物來寫難以傳達的無形之物——**,就會既容易又傳神。

四.尋找探析——口語之中覓通感

指導語:通感這種神奇的修辭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許多運用通感的口語。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運用通感修辭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學生如說不說來,教師可適當點撥或舉出兩個示例,引導學生分析)

學生1:「溫暖的陽光」,「陽光」是視覺形象,「溫暖」是觸覺感受,運用通感,互為溝通。

學生2:「他笑得真甜」,「甜」本應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裡卻用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學生3:「她的聲音清晰甜潤」,將聽覺與味覺聯通起來。

學生4:「他炒的菜色香味俱全」,將視覺與嗅覺和味覺連通起來。

學生5:「這裡很熱鬧」,「熱」是觸覺感受,「鬧」是聽覺感受,這裡把觸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打通了。

學生6:「教室裡顯得很冷靜」,「冷」 觸覺感受,「靜」 聽覺感受,這裡把觸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打通了。

學生7:田震有一首名為《風雨彩虹,鏗鏘玫瑰》的歌,歌詞「鏗鏘玫瑰」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化視覺體驗為聽覺感受,既貼切生動又強化了意義的表達。

……總結:通感有一種神奇的修辭手法,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在口語交際中如果能適當地運用通感,它能增強語言的新奇感,引起聽者審美的再創造。

五.體會感悟——作品之中品通感

指導語:通感修辭不僅僅運用在日常的口語中,還運用在各類文學作品中,

一些名家的作品常採用通感的修辭手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仿照示例,從課外或讀過的作品中,找找運用通感修辭的語句,並領略體會其妙處。

示例(齊讀):「劉大號一條腿跪著,一條腿拖著,舉起大喇叭仰天吹起,喇叭裡飄出暗紅色的聲音」。

「隨著爺爺的槍聲,道路東西兩邊堤後,響起了幾十響破爛不堪的槍聲,又有七八個日本兵倒下了。」 ( 莫言《紅高梁》)

賞析:這兩句話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巧配詞語,妙造句子,用聽覺通感視覺的描寫,既能表現出作者的愛情情感,又能使使讀者心領神會與之達到共識。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學生如說不說來,教師可適當點撥或舉出兩個示例,引導學生分析)

學生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將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化嗅覺為聽覺,寫出了荷香的清幽、身心的愉悅,營造了寧靜、閒適的美妙意境,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致。

學生2:「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這句描寫了月下的荷塘,作者巧妙地將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將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學生3:「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夢幻一般輕輕的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

句中的「夢幻一般」,屬於內心感受,是心理感受,「淡淡的芳香」與「夢幻」的迷濛輕靈相似,互為溝通。

學生4:「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乙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缽兒、鐃兒,一齊作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此句巧用聽覺器官的感覺溝通了皮肉劇痛的觸覺。

學生5:「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彷彿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

」(魯彥《聽潮》)作者在描寫「那聲音」時,以通感比喻從各種感官來描寫,「溫柔」是寫觸覺,「芳醇」是寫嗅覺和味覺,「微風拂過琴弦」是寫聽覺,「落花飄零在水上」是寫視覺。本來是訴諸聽覺的「那聲音」,作者卻從觸覺「溫柔」,嗅覺「芳」,味覺「醇」,聽覺「微風拂過琴弦」,視覺「落花飄零在水上」五種感官相互交錯起來集中描寫,因而使其審美形象顯得異常優美和鮮明。

……六、品味通感之妙。

你來比較:

a 1.小姑娘的歌聲真好聽。

2、小姑娘的歌聲真甜。

b 1、這裡除了紫藤蘿花的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撲鼻。

2、這裡除了紫藤蘿花的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的籠罩著我。

你來總結:

如何靈活地運用通感來表現事物的特點,寫出有文采的文章?

首先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展開豐富的想象,選擇恰當的修辭(比喻找喻體),調動其它感官的體驗,用真情細筆細描,表現出該事物的特點。

簡潔歸納:巧用通感﹦抓準特點﹢展開想象﹢巧選修辭﹢開放五官

七.片段訓練

a、你來描述----開放五官,口頭描述下列事物。

1.春天的早晨,開啟窗戶,溫暖的春風撲面而來……

2.炎熱的夏日,樹蔭下我吃起了瓜,真甜啊……

3. 任選一處景色用通感描述。(出示幾幅**,回答方式:看到我彷彿…… )

b、你來練筆:

聽貝多芬鋼琴曲—《致愛麗絲》,請你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靈活地運用通感和比喻,寫下你彷彿看到的畫面或聽後的真實感受。(左右)

學生當堂完成作文片斷,教師巡視指導。

c.展示評價

2.教師選取較好的三篇文章利用實物展台投影,師生共同點評。

八.總結:

適當運用通感,能增強作品的新奇感,引起讀者審美的再創造。通感技巧運用到景物描寫中,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這節課我們通過知通感、覓通感、品通感,認識了通感是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器官間互動表現,增強形象的獨特性,使不同感覺形象互相融通,它可以讓文字產生特殊的藝術魅力。

「表達交流」綜合實踐 情感之美

課題 表達交流 綜合實踐 情感之美 表達交流 綜合實踐 1課時 情感之美 課前預習 對本單元所學課文進行重溫,了解和學習各作品中 抒情 的特點,感悟其情感之美。相關課程標準 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 社會 人生的感受 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徵,有自...

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表

自我評價表 年 月 小組評價表 被評價人 評價人 2011年 月 教師評價表 2011年 月 家長評價 尊敬的家長同志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長和老師的希望。為了孩子你們可以節衣縮食,為了孩子你們可以犧牲一切,孩子的一切都牽動著你們的心 但是,你們的付出孩子是不是記在了心裡?您的孩子懂得感恩嗎?三月...

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評價表

烏魯木齊縣第二中學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評價表 表1 研究性學習 1.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設定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經濟 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 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2.此外,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