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 人教版 知識總結 A4

2021-04-11 20:24:42 字數 3741 閱讀 5839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自然增長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2、原因:①生產力水平②醫療④生育觀念③生育政策⑤社會保障⑥婚姻制度⑦教育⑧宗教信仰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乙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遷移)

一、人口遷移:一段時間內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①改變居住地②達到一段時間③超越一定的行政區域。 (出差、上學、探親等屬於人口流動)

1、國際人口遷移:人口跨國界並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2、國內人口遷移:在一國範圍內,人口從乙個地區向另乙個地區移居的現象。

3、人口遷移的影響

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勞動力餘缺 ②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對遷入地:提供勞動力,促進經濟發展(利);給環境、基礎設施和社會帶來壓力(弊)。

※對遷出地:緩和人口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壓力(利);導致勞動力不足,人才流失(弊)。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社會經濟因素:①經濟因素——主導作用;②交通、通訊;③家庭、婚姻

2、政治文化因素:①戰爭、政策、政治變革;②宗教信仰;③文化教育

3、自然因素:①氣候、土壤、水、礦產資源;②自然災害

◆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環境人口容量

1、環境承載力: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衡量指標:環境人口數量(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3、制約因素:①資源(首要、正比);②科技發展水平(正比);③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反比);

④地區開放程度(正比)

二、合理人口容量

1、合理人口容量,總是小於環境人口容量;(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2、合理人口容量對於制定乙個地區或乙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現階段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計畫生育和環境保護。(人口多,資源少)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城市形態:城市佔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割槽:不同型別的土地利用在城市裡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1、城市功能區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城市地域結構: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又稱城市地域結構。

2、模式:①同心圓模式(成都)、②多核心模式(北京)、③扇形模式(瀋陽)

3、影響因素

(1)經濟因素:主要因素,通過地租表現。地租高低取決於: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離市中心的遠近

(2)社會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社會地位、種族、民族、宗教……

(3)歷史因素:※如北京的天安門地區歷史時期以來一直為行政區

(4)行政因素:※如經濟技術開發區,各功能區事先已經通過規劃

4、變化:隨著城市的發展,市中心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問題突出,工廠向外搬遷,工業用地改造為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之發生變化。

◆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等級:①集鎮、小城市(20萬以下)、②中等城市(20~50萬)、③大城市(50~100萬)、

④特大城市(100萬以上)、⑤超大城市(1000萬以上,如北京、上海)。

2、劃分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3、城市服務功能與範圍

(1)服務功能:城市是區域的經濟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文化中心……

(2)服務範圍:城市本身及周邊的城鎮、農村。沒有明確界限,可能有顧客來自服務範圍之外。

4、影響城市等級的因素(城市服務範圍制約因素)

與地理位置密切相關:①資源:大慶(石油)、攀枝花(鐵礦)②交通:石家莊(鐵路)

5、城市等級與服務範圍、服務種類的關係

城市等級越高,服務範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反之,城市等級越低……

二、城市等級體系

1、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係

城市等級越高,城市數目越少,相互距離越遠;反之,城市等級越低……

2、城市六邊形理論:①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競爭、排斥;②不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層層巢狀

3、應用: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和商業網點的布局

◆第三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鎮集聚、城市範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

①人口(農民→工人、市民)②產業(第一→第

二、第三)③用地(農業→工業、商業、住宅)

2、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原因

①推力:人口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②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好、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標誌: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

4、意義:①城市是區域經濟中心,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化促進工業化)

②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發生變化。

二、世界城市化程序 ※城市化作為全球性現象,發生在工業革命以後(工業化促進城市化)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自然環境問題:大氣汙染、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雜訊汙染、光汙染、電磁波汙染……

2、社會問題: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就業壓力大……

3、應對措施:①建設生態城市;②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③控制城市規模,分散城市職能;

④合理規劃城市,處理好各功能區的關係;⑤完善基礎設施;⑥提倡公共運輸;

⑦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⑧提高居民環保和節約意識……

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自然因素:①氣候(熱量、降水、光照、溫差)、②地形、③土壤、④水源、⑤物種

2、社會經濟因素:①市場、②勞動力、③科技交通、④政策、⑤交通、⑥歷史傳統

3、農業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

4、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二、農業地域的形成

1、農業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各種區位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2、混合農業:耕作業與畜牧業相結合。 ☆典型:澳大利亞:小麥+牧羊

◆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布:亞洲季風區(東亞、東南亞、南亞)

2、作物:水稻為主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公尺生產國,泰國是最大的稻公尺出口國。

3、條件:①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水熱充足;②地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③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④其他:灌溉水源充足、種植歷史悠久等

4、特點:①生產規模小(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人多地少是以上特點的根本原因。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①美、加、澳、俄、烏克蘭、阿根廷等,家庭經營;②我國東北、西北,國營農場。

2、作物:小麥、玉公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和出口國。

3、條件:①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等); ②地廣人稀;

③市場廣闊; ④交通便利; ⑤機械化水平高; ⑥農業科技先進

4、特點:①商品率高;②生產規模大;③機械化高;④科技水平高 (一大三高)

◆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一、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①美國、阿根廷:牧牛;②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養羊

2、產品:牛、羊(肉、皮、毛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

高中地理必修1 人教版 知識總結 A4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 天體系統 二 太陽系 三 地球 一顆特殊的行星 存在生命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 太陽輻射 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陽 成分 氫 氦 太陽輻射 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能量 能量 核聚變 2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提供光 熱資源 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大氣 水運動和生...

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知識點總結

1 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太陽系 地月系 星球 恆星 行星 衛星 小行星 彗星 流星和行星際物質。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 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 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 行星 衛星 星雲 流星 彗星。2.天體系統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課本p3圖1.2 太陽系銀河系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