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政治經濟學考前絕對實用

2021-03-26 13:21:42 字數 5469 閱讀 7044

出發點物件任務

商品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商品生產、商品流通

三次社會大分工

農業和畜牧業

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

商人的出現

前提條件:社會分工

決定性條件: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物質基礎:社會化生產

交換價值:一種使用價值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

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通過交換滿足別人的需要,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自然屬性,這種屬性不僅商品有,使用價值的存在並不以價值的存在為前提

價值: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或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社會屬性,這種屬性只有商品有,價值的存在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

勞動二重性理論的意義

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理論基礎

為馬克思其他一系列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勞動生產率=產品量/勞動時間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部門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部門勞動生產率不變,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解決的途徑是交換成功)

等價形式特點:

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或存在形式;

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或存在形式;

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

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外部對立

貨幣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該種商品價值(勞動時間) /貨幣價值(勞動時間)

流通手段:w-g-w 會發生買賣脫節,從而存在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流通中的貨幣需求量=商品**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

流通中的貨幣需求量=(待售商品**總額-賒售商品**總額+到期支付總額-互相抵消的支付總額)/流通速度(考慮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

(由於貨幣的支付職能,流通中貨幣所需的貨幣量發生了變化)

世界貨幣

支付國際收支差額

購買外國商品

作為財富在國家間轉移

價值規律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決定規律)

商品交換以商品的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值實現規律)

表現形式

商品的**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

作用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部門的分配

刺激生產者改進技術,節約成本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促使生產者發生兩級分化

資本流通公式:

g(貨幣)——w(商品)——g』(更多貨幣)

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公式:

w(商品)—g(貨幣)—w(商品)

1)流通形式不同

2)流通內容不同

3)流通目的不同

4)流通的運動限度不同

資本運動總公式:g-w-g』,它包含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的共同本質,即它們都是為了獲得剩餘價值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價值增殖與價值規律相矛盾

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剩餘價值不能在流通中產生,但也不能離開流通領域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必備條件:勞動者喪失了生產資料;勞動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將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具有特殊性:在使用過程中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剩餘價值的**:勞動過程(勞動力、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和價值增殖過程

剩餘價值就是指雇傭工人剩餘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新價值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這使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最終得以解決,即在流通領域中所購買的勞動力商品,在生產領域中創造出剩餘價值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本質是一種社會生產關係,即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係

購買生產資料部分——不變資本(原有價值轉移,價值量沒有變化)

購買勞動力部分——可變資本(原有價值增值,產生剩餘價值)

劃分標準:依據資本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

揭露了剩餘價值的真正**

為考察剝削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對於分析資本有機構成和平均利潤理論也有重大意義

m』代表剩餘價值率,m表示剩餘價值,v表示可變資本,那麼,m』=m/v

說明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

m』=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剩餘價值(m)=預付可變資本(v)×剩餘價值率(m/v),即m=v × m』

超額剩餘價值屬於相對剩餘價值的範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通過各個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競爭來實現的。

1)共同點:二者都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都是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2)不同點:前者是個別企業,後者是整個社會

剩餘價值規律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

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斷擴大和加強對雇傭勞動的剝削

工資的本質: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的轉化形式

勞動**=勞動力日**(日工資)/工作日小時數

計件工資單價=勞動力日**(日工資)/平均日產量

社會再生產是生產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外延擴大再生產:擴大生產場所,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

內涵擴大再生產:依靠生產資料效率的提高,即通過生產資料質量的改善,技術的進步,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簡單再生產特徵:

可變資本(工資)是由工人自己生產出來的

全部資本都是由工人生產出來的

勞動力的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必要條件

資本積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

競爭規律是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影響因素:

剩餘價值率

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

所使用的資本和所消耗的資本之間的差額

預付資本的大小

擴大再生產特徵:

全部資本、追加資本都是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追加資本不僅是剝削結果,更是進一步剝削的手段

實質是資本家用不等價交換占有剩餘價值

(物質)資本的技術構成: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

(價值)資本的價值構成:c:v不變資本:可變資本

資本有機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c:v

資本積聚:個別資本因積累而增大,它是積累的直接結果

資本集中:把現有分散的資本合併成為大資本

(競爭和信用是資本集中的兩個有力槓桿)

區別:a.資本積聚是通過個別資本積累實現的,它不僅能增大個別資本量,而且能增大社會資本總量。資本集中則是現有社會資本重新分配,不會增加社會資本總量。

b.資本積聚是靠剩餘價值資本化實現的,因此,它不僅受自身積累量的限制,而且還受社會能否提供追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限制。資本集中是既存資本的重新分配,不受社會財富增長的限制。

c.通過資本積聚來增大個別資本,速度比較慢,而通過資本集中來增大個別資本的速度則很快。

d.資本積聚直接反映資本家剝削工人的關係,而資本集中則直接反映資本家之間的吞併和聯合的關係。

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導致相對剩餘人口(一方面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勞動力的**量絕對增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資本在不斷增長,社會財富也迅速增加,但通過資本的積聚和集中,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裡 。由於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和勞動力供給、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造成相對人口過剩和無產階級貧困

如看看待無產階級貧困

制度本身、考慮產業後備軍、區分工人群眾和貴族、考慮發展中國家、考慮危機時期

區別:原始積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前發生,而資本積累在其基礎上發生

原始積累靠直接赤裸裸的暴力,而資本積累被物的外殼掩蓋著

原始積累為資本積累準備了歷史前提,又為其所採用

原始積累說明一開始就充滿矛盾和對抗,資本積累解釋了擴大再生產的實質

產業資本迴圈

a g—w< … p … w』一g』

pm空間上並存性

時間上的繼起性

周轉次數=年/周轉時間

n=u/u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劃分的依據是生產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中作用的不同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劃分的依據是生產資本的不同部分的價值轉移和價值周轉方式上的不同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劃分的目的是揭示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的真正**。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劃分目的是為了考察資本的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影響。

折舊費=固定資本原始價值/固定資本平均使用年限

折舊率=折舊費/固定資本原始價值

=1/固定資本平均使用年限

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大小取決於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各自的周轉速度

預付資本一年中總周轉次數=一年中固定+流動資本周轉價值總額/預付資本總額

年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總量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

m』=m/v=m』 n

年剩餘價值量m= m』 v n

年剩餘價值率反映預付可變資本的年增殖程度

剩餘價值率反映資本主義剝削程度

v可變資本

m剩餘價值

c不變資本

△c追加不變資本

△v追加可變資本

m/x個人消費剩餘價值

簡單再生產:

實現條件:

i(v+m)=iic

引申:i(c+v+m)=ic+iic

ii(c+v+m)=i(v+m)+ii(v+m)

擴大再生產

前提條件:i(v+m)>iic

ii[c+(m-m/x)]>i(v+m/x)

實現條件:i(v+△v+m/x)=ii(c+△c)

引申: i(c+v+m)=i(c+△c)+ii(c+△c

ii(c+v+m)=i(v+△v+m/x)+ii(v+△v+m/x)

商品價值 w = c+v+m= k + m=k + p(成本**+利潤)

利潤率=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

p』=m/(c+v)

影響利潤率高低的因素

剩餘價值率

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周轉速度

不變資本的節省

平均利潤 = 預付資本平均利潤率

平均利潤和生產**學說的意義

解決了勞動價值論同等量資本得到等量利潤之間的矛盾

重大的現實意義

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社會資本平均有機構成的提高

阻礙平均利潤率下降

剝削程度的提高

不變資本變得便宜

相對剩餘人口

對外**的發展

商業資本g—w 一g』

作用:節省用於流通過程的資本

縮短流通時間,加速資本周轉

減少流通費用,提高平均利潤率

商業利潤=社會剩餘價值總額/(產業資本+商業資本)

商業流通費用

生產性流通費用:包裝費、保管費和運輸費(能增加商品價值)

純粹流通費用:廣告費、簿記費、通訊費、商業辦事處房屋、裝置等各項費用(不能)

借貸資本特徵

政治經濟學複習小結

政治經濟學複習小結2010.12.31 導論一 生產力 生產關係 1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 創造物質的財富的能力,包括勞動物件 客體 勞動資料 勞動手段 勞動者 主體 三要素,它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係,是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2 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結成的關係,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政治經濟學課後題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含義。第一,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或部分勞動者的所有制形式,前者構成全民所有制,後者構成集體所有制,公有制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 集體成分 第二,公有制內部成員在生產資料的占有和支配關係上擁有完全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第三,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重要基...

政治經濟學原理筆記

一章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物件 經濟學 希臘社會出現,指對奴隸制的家庭管理。奴隸制生產以家庭為單位進行 政治經濟學 17世紀初出現,研究內容擴充套件到整個社會的經濟 國民經濟中 是拓寬了研究範圍的經濟學。簡稱經濟學 生產關係 狹義 指直接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人與人的關係。廣義 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諸環節 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