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說明書

2021-03-14 12:42:37 字數 4238 閱讀 1098

課程設計(**)

題目: 軸承座的機械加工工藝規程

及典型夾具設計

學生姓名崔海波

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學號222012322220121

班級 2012級機制5班

指導教師何輝波

成績工程技術學院

2023年7月

目錄1.引言 1

2.課程設計的目的 2

3.零件的分析

3.1零件的型別及功用 2

3.2零件的工藝分析 2

3.2.1零件結構及工藝分析 2

3.2.2分析零件的材質﹑熱處理及機械加工工藝性………………3

4.毛坯的選擇3

4.1鑄件形狀的確定3 4.2 毛坯尺寸的確定4

5.零件機械加工工藝路線擬定4

5.1定位基準的選擇4

5.1.1粗基準的選擇4

5.1.2精基準的選擇4

5.2 擬定工藝路線5

5.2.1表面加工方法的選擇5

5.2.2 加工工藝路線的擬定5

5.3加工餘量及工序尺寸擬定6

5.3.1加工餘量及工序尺寸的計算6

5.3.2 選擇工具機及對應的夾具,量具和刀具7

5.3.3 確定切削用量和時間定額9

6.夾具設計16

6.1 確定設計方案17

6.2選擇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17

6.3確定導向裝置18

6.4確定夾緊機構19

6.5定位誤差分析19

7.心得體會20參考文獻20

軸承座的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及典型夾具設計

崔海波工程技術學院機制5班

1 引言

本學期,我們進行了《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的學習和相關實驗的操作,並且之前也到實習工廠裡進行了金工實習。為了讓我們對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之間建立密切聯絡,在課程結束時我們開始了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課設開始之前我們對所學的各相關課程進行了一次深入的綜合性的回憶與溫習,這次溫習我們對課設的內容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大家一致認為本次課程設計對我們非常重要,是我們對自己實際能力的一次歷練。

通過這次課程設計對自己未來將從事的工作進行一次適應性訓練,從中鍛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認真查閱資料,切實地鍛鍊了我們自我學習的能力。在課設中我們分組進行設計,在團隊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也發生過一些摩擦,不過在大家的責任心驅使下結果還是團結一致去分工完成任務,結果也讓大家鍛鍊了團隊協作的意識,相信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會受益。另外,在設計過程中,經過老師的指導和同學們的熱心幫助,我們順利完成了本次設計任務。

在課設的過程中,由於理論知識不夠完善,實踐能力尚不成熟,以及一些疏忽和大意的存在,設計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2.課程設計的目的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旨在繼承材料成形技術基礎課程設計,讓學生完成一次機械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制定和典型夾具設計的鍛鍊,其目的如下:

(1) 在結束了機械製造技術基礎等前期課程的學習後,通過本次設計使學生所學到的只是得到鞏固和強化,培養學生全面綜合地應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機械製造中的問題。

(2) 通過設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熟悉機械製造中的有關手冊,圖表和技術資料,特別是熟悉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制定和夾具設計方面的資料,並學會結合生產實際正確使用這些資料。

(3) 通過設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懂得合理的設計應該在技術上是先進的,在經濟是這個是合理的,並且在實踐中是可行的。

(4) 通過編寫設計說明書,提高學生的技術檔案整理,寫作及組織編排能力,為學生將來撰寫專業技術及科研**打下基礎。

3.零件的分析

3.1 零件的型別及功用

軸承座是用來支撐軸承的,固定軸承的外圈,僅僅讓內圈轉動,外圈保持不動,始終與傳動的方向保持一致,並且保持平衡;軸承座是軸承和箱體的集合體,以便於應用,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有更好的配合,更方便的使用,減少了使用廠家的成本。

3.2零件的工藝分析

3.2.1零件結構及工藝分析

零件圖樣如圖所示,軸承座的主要幾何元素為支承孔、安裝底面,因為這是與其他零件直接接觸的表面,對加工及加工精度有很大的影響,軸承支承孔的內表面必須要有足夠的粗糙度才能保證零件的加工要求同時必須相對於底面又要有很高的平行度,因為支承孔的軸線與底面的定位有很大的關係。同時底面要有足夠的粗糙度才能保證與支承孔軸線的平行度。支承孔兩端面的表面粗糙度沒有前面的要求高,能達到ra 6.

3就可以了。輔助元素為底平面的安裝螺孔、支承孔周圍的軸承蓋連線孔,支承座身的鑄造結構,主要為固定連線作用,對精度要求不高。

軸承座零件圖

3.2.2分析零件的材質﹑熱處理及機械加工工藝性

軸承座的主要作用是支承,根據零件的複雜程度,我們選擇鑄造製作毛坯。鑄件材料為ht250,其強度、耐磨性、耐熱性均較好,減振性良好,鑄造效能較優,需要進行人工時效處理。

4.毛坯的選擇

毛坯的鑄造形式是鑄件,材料為ht250灰鑄鐵,根據生產綱領,生產型別為大批大量生產。

4.1鑄件形狀的確定

毛坯的鑄造形式是鑄件,材料為ht250灰鑄鐵,根據課程設計書表2-7和鑄件尺寸,鑄件最小壁厚為5mm,鑄造內圓角一般取壁厚的0.2-0.4倍,取2mm,外圓角半徑取2mm。

鑄件起模斜度為4。,分型面選為底面,鑄件的重要加工面或主要加工面,鑄件的最小凸台高度為4mm。

4.2 毛坯尺寸的確定

鑄件的尺寸公差及加工餘量由材料,鑄造方法和生產型別決定。軸承座所用材料為灰鑄鐵,大批量生產時選擇的毛坯鑄造方法是金屬鑄造機器造型,根據課程設計書表5-7至表5-11,鑄件公差等級為ct8-10,取ct9,加工餘量等級為d-f級,取f級,總長160的機械加工餘量為1.5mm,即該總長的基本尺寸為161.

5mm,尺寸公差為2.5mm,總寬70mm的機械加工餘量為1mm,即該總寬的基本尺寸為71mm,尺寸公差為2.2mm。

其他尺寸參照零件圖尺寸參照查得,最後按照入體原則標註毛坯尺寸。

5.零件機械加工工藝路線擬定

5.1定位基準的選擇

5.1.1粗基準的選擇

粗基準的選用原則:

(1)保證不加工表面與加工表面相互位置要求原則。當有些不加工表面與加工表面之間有相互位置要求時,一般不選擇加工表面作為粗基準。

(2)保證各加工表面的加工餘量合理分配的原則。應選擇重要加工表面為粗基準。

(3)粗基準不重複使用的原則。粗基準的精度低,粗糙度數值大,重複使用會造成較大的定位誤差,因此,同一尺寸方向的粗基準,通常只允許使用一次。

根據粗基準的選用原則,我們選擇毛坯支承孔為主要粗基準,底面安裝螺紋孔作為輔助粗基準。

5.1.2精基準的選擇

精基準的選擇:考慮要保證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裝夾準確方便,依據「基準重合」原則和「基準統一」原則,以已加工底面為主要的定位精基準,φ22mm的安裝螺紋孔圓柱面為輔助的定位精基準。

5.2 擬定工藝路線

5.2.1表面加工方法的選擇

5.2.2 加工工藝路線的擬定

方案:工序10: 鑄造毛坯;

工序20: 時效處理

工序30: 鑄件內外非加工表面徹底清洗乾淨,塗耐油漆同時檢查鑄件是否有缺陷;

工序40: 對要加工的底面孔及螺紋孔進行劃線;

工序50: 夾軸承孔兩側毛坯,粗銑軸承座上下底面及螺栓孔面,照顧尺寸95mm和表面粗糙度;

工序60: 以已加工底面和沉頭孔定位基準,在軸孔處壓緊,銑主檢視上平面及軸承孔左、右側面肋板;

工序70: 夾肋板,按底面找正,銑四側面,保證尺寸70mm和160mm;

工序80: 鑽,鉸φ12的孔,保證孔深;

工序90::鑽φ22的沉頭孔,保證孔深;

工序100: 以底面以及沉頭孔定位,採用專用夾具裝夾工件,鑽φ42mm孔;

工序110:粗鏜孔, ,半精鏜,精鏜至表面粗糙度要求達到ra1.6,保證其中心軸線至底面面距離95mm;

工序120:以右端麵和底面定位,銑左端麵至尺寸;

工序130:以左端麵和底面定位,銑右端麵至尺寸;

工序140:鑽4個軸承蓋連線螺紋孔φ5,並攻絲至m6;

工序150:鍃42mm孔,mm孔倒角2×45,去毛刺;

工序160:總檢入庫。

5.3加工餘量及工序尺寸擬定

5.3.1加工餘量及工序尺寸的計算

合理選擇加工餘量,對確保零件的加工質量,提高生產率和降低成本都有重要意義。機械加工餘量一般按照查表法確定,根據加工餘量的選擇原則,以及課程設計書表5-51至5-70,可以確定相關孔,平面和螺紋的加工餘量。

確定被加工面各工序的加工餘量之後,然後計算各工序尺寸的基本尺寸,最後根據各道工序所採用的加工方法及其經濟加工精度,確定各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並按「入體原則」標註工序尺寸公差。經過計算,具體結果如下表:

表1 圓柱表面工序尺寸表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說明書

機械製造工藝學 課程設計說明書 設計題目 操縱手柄及相關工序夾具的設計 設計者 潘嘉昊 班級 111021b1 學號 111021b123 指導老師 吳豔雲張而耕 上海應用技術學習 2011 7 1 目錄設計任務書 一 序言 二 零件分析 2.1零件的生產綱領與生產型別 2.2零件的作用 2.3零件...

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說明書

序言機械製造工藝學課程設計使我們學完了大學的全部基礎課 技術基礎課以及大部分專業之後進行的.這是我們在進行畢業設計之前對所學各課程的一次深入的綜合性的總複習,也是一次理論聯絡實際的訓練,因此,它在我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我個人而言,我希望能通過這次課程設計對自己未來將從事的工作進行一次...

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說明書

機械製造技術 課程設計說明書 專業 機械製造及自動化 班級 11機制2 姓名學號 指導老師郭彩芬 目錄第一章機械製造技術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及內容 4 1.1課程設計目的 4 1.2 課程設計課題 4 1.3 課程設計要求 4 1.4 課程設計工作量 4 第二章零件圖工藝性分析 5 2.1 零件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