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必修必修三複習

2021-03-11 18:45:36 字數 3026 閱讀 5170

2 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1)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週期和速度,了解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黃赤交角是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為23026′,在數值上與地軸的傾角互餘。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年回歸運動,移動情況如圖1—1所示:

(2)了解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能夠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

晝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因此有晝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見圖1-2);由於地球持續不停地自轉,因此晝半球、夜半球所處部分不停地變化,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晝夜交替的週期是乙個太陽日,即24小時。

地方時的成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不同的經線有不同的時刻,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是早於西邊,這就產生了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的地方時相同。

區時:每個時區**經線的地方時即為該時區的標準時——區時。時區數=已知經度/15再四捨五入

④區時計算:相鄰時區間的時差為1小時。每往東1個時區,區時早1小時;每往西1個時區,區時晚1小時。

(注:先算區時差——同型別時區區時數相減,不同型別時區區時數相加,然後再依照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

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東西跨15個經度。劃分方法如圖1—3所示。按自西東的方向,從自西12區到東12區,每過乙個時區,時間增加1個小時。

東12區比西12區多24個小時,即1天。國際上規定,把東、西12區之間的180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日界線並不與1800經線完全吻合,它是一條折線。

(3)結合例項,說明地球自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的影響。(男左女右)

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偏向。地球自轉偏向力對風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運動都有影響,如北半球的河流對右岸沖刷顯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對左岸沖刷顯著。

自轉的意義:晝夜交替、產生時差、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公轉的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4)了解四季更替的現象,並理解其成因。

地球公轉產生的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變化的規律,從而產生了四季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緯度變化規律:太陽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為900,分別向南、向北逐漸遞減。

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相等;赤道上晝夜長短無變化,全年晝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南極附近有極夜現象,北極附近有極晝現象,夏至日時極晝、極夜範圍最大,到達極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

由南向北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南極附近有極晝現象,北極附近有極夜現象,冬至日時極晝、極夜範圍最大,到達極圈。

4、地球的圈層結構及特點

(1)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比較表

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地殼內部物質迴圈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類岩石,了解地殼內部物質的迴圈過程。

三大類岩石的比較表

地殼物質迴圈:地球內部的岩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巖,岩漿巖受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岩。

各類岩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從岩漿形成各類岩石,再到新岩漿的過程,就是地殼內部的物質迴圈。請說明圖1-4中各個數字序號所代表的含義。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態。

(2)結合例項,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3、大氣受熱過程

(1)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大氣的受熱過程可以用圖1-5或圖1-6表示,在此過程中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進行吸收、反射、散射,從而使到達地面的能量大為減少。

大氣的吸收具有選擇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紅外線,而可見光的絕大部分可以到達地面。

(2)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長波輻射除少部分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被對流層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氣增溫。大氣同時向外輻射紅外線,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從而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3)理解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熱力環流是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如圖1-7所示,近地面空氣受熱引起氣流上公升運動,近地面空氣冷卻引起氣流下沉運動。空氣上公升使高空氣壓公升高,等壓面向上凸起;空氣下沉使高空氣壓降低,等壓面向下凹陷。

高空氣流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導致近地面氣流上公升處氣壓下降,等壓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氣流下沉處氣壓公升高,等壓面向上凸起。近地面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特別指出的是:

高壓、低壓是同一水平面比原來受熱均勻時的增加或減小,而在同一地點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始終越低。

在自然界中,常見的熱力環流形式有山谷風、海陸風、城市風等,如圖1-8所示。

4、全球氣壓帶、風帶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理解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

由於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如圖1-9所示。

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動規律如圖1-10所示。

(2)理解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

季風環流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海陸分布的影響,實際的氣壓帶並不完全呈帶狀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陸分別隨季節變化形成高、低氣壓中心,並引起冬、夏季風向的變化。人們將盛行風向隨季節作有規律變化的風叫做季風,全球季風環流以亞洲東部和南部最為典型,如圖1-11和下表所示。

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成因、風向比較表

(3)結合例項,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一般地說,高氣壓帶氣流下沉,氣候乾燥,低氣壓帶氣流上公升,降水較多;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風帶,氣流較濕潤,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風帶,氣流較乾燥。而由於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會使同一地區的氣候呈季節性變化規律。

5、主要天氣系統的特點

(1)理解鋒面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冷、暖鋒面與天氣

高中地理必修三複習提綱

第一章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 區域與區域差異 1 區域 是指一定範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乙個可度量的實體。2 要素及其關係 要素 自然 經濟 社會方面的多個要素。關係 有內在聯絡,表現出相對一致的特徵。2 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 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

高中地理必修總結

知識點總結 第1章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第1節區域的基本含義 一 區域的含義及主要特徵 1 區域的概念 指一定的地域空間。2 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且界線有虛有實 實 國界 省界 虛 氣候區 植被區等 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 區域之間則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 ...

高中地理必修三複習拉分小練習之二

小題1 根據題意 材料中的 近年來因多種原因,近三分之一植物種類受到威脅,許多種類遭受滅絕的危險,同時許多中草藥的有效藥用成分減少了 有毒成分也增多了 說明了中草藥種類數量減少,質量下降,所以答案選a。小題2 過度掠採天然藥材 人類活動範圍擴大,侵占野生植物的生長地是導致中草藥的很多種類遭到滅絕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