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作文素材38

2021-03-04 01:06:00 字數 3962 閱讀 2782

[名人小傳——商鞅]

商鞅(約西元前395年—西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被誣陷謀反,屍體處以車裂後示眾。

鮑鵬山(一)

西元前361年,響應著秦孝公的號召,商鞅來到秦國。經過幾番面試,終於獲得信任,準備推行變法。可是秦國保守勢力太強大,既得利益集團太頑固,要變革,先得造變法的**。

於是,一場由秦孝公主持的高階辯論會——事實上是一場高層大論戰,在孝公的宮廷開幕了。

辯論主要是三個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對改革的秦國權貴代表甘龍、杜摯,支援改革的秦孝公擔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經有了立場,商鞅就不算孤獨,事實上還佔著優勢。

但是,秦孝公作為裁判,不能幫著他辯論,一對二,商鞅應該還是有些吃力。

但沒想到,這次辯論近乎一邊倒,商鞅面對的這兩位秦國貴族理論家,看起來陣營豪華,最終卻被證明,他們不過是魚腩隊,在商鞅面前,他們潰不成軍,被打得滿地找牙。

根據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和劉向《新序·善謀上》的記載,在秦孝公致開幕詞後,個性躁急而胸有成竹的商鞅首先發言:

猶猶豫豫的行為不會成名,猶猶豫豫的事業不會成功。您此前定下的變法理念,施行它,不要懷疑,不要顧忌天下人的議論。何況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謷於民。

就像俗語說的:「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與未萌。」民不可與慮始,可與樂成功。

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什麼是法?

對人民有利的就叫法;什麼叫禮?有利於事業的就叫禮。所以,對於聖人來說,只要可以治國,不法其故;只要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看商鞅的這番演講,聖賢語錄、民間俗語、名言警句噴湧而出,平心而論,他還真是乙個大演說家,頗有希特拉、墨索里尼的風采。

我們稍微把他的這番演講做一番整理,你會覺得他說的真是有理有據:

第一,做事不能猶豫不決,做人不能優柔寡斷。

第二,智慧型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註定要被人非議和汙衊,不必在意。

第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所以,人多不是力量,真理才是力量。敢於堅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

第四,大多數人資質平平,德行一般,智不能料事,德不能擔事;眼光不能看得遠,胸襟不能容得多。所以,這些人不是我們事業依靠的力量,恰恰是我們需要抵制的阻力。

第五,做小事,可以和眾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決斷。

第六,法也好,禮也好,其本質不在於一些條文和制度,而在於這些條文和制度背後的價值——治國和利民。價值永恆,條文和制度隨時可變。

看了他這六層道理,我們還不得不佩服:說得真好。並且,正如商鞅所說,它們來自於「俗話所說」或古人的名言——也就是說,它們是社會事實的總結,是古老智慧型對歷史經驗的概括。

因此,他不僅說得有理,還說得有據,並且他這六層道理,環環相扣,層層推進,說得慷慨激昂,富有激情。

在這樣的一番裹挾著名言警句的集束轟炸面前,本來就沒有道德優勢和知識優勢的甘龍、杜摯一下子就被炸得暈頭轉向,只能被動挨打,最後丟盔卸甲,一敗塗地。

我們也一樣,看到這一番巨集論,立即佩服得五體投地,堅定地站在他這一邊。

商鞅贏了。一場由他設計、由他主導的改革在秦國拉開了序幕。

(二)但是,十九年後,商鞅輸了,輸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但是——又乙個「但是」——我們今天的歷史教材和一些學者常常這樣告訴我們:雖然商鞅本人失敗了,他的政策卻在秦國取得了成功,秦國終於滅盡六國,一統天下。

那麼,秦國滅了六國,到底是誰「成功」了呢?

六國當然失敗了,六國的老百姓從此必須忍受更加殘暴的政權,也失敗了。

但是,秦國人民贏了嗎?他們贏了什麼?

結論是:只有嬴氏一姓贏了。

(三)不。我們再稍微耐心一點,只要再等十六年——這點時間對於乙個朝代來說一點都不長,對於乙個已有五百多年立國歷史的秦國來說,更是一點都不長。

十六年後,嬴氏也輸了。

秦,從秦非子算起,近七百年;從秦襄公算起,有五百多年——幾百年的兢兢而強,幾百年的發憤圖強,幾百年的不息自強,幾百年的好勝爭強,拿強用強——強到最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一統天下,唯我獨尊,誰知道最後,竟是瞬間崩潰一敗塗地?

這是乙個從來不問人民幸福,只追求國家強大能攻,以滿足貴族集團無厭貪欲的國家。在他們單一目標追求「強大」的歷程中,他們應該聽聽乙個思想家冷峻的聲音: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道德經·七十六》)。

可惜的是,這樣的功利第一工具第一的國家,是不需要思想家的。

乙個有數百年歷史,有一百多萬軍隊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輸給了草根陳勝吳廣,輸給了半文盲項羽劉邦。還輸給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秦朝滅亡之後,自漢至清,從陸賈賈誼開始,沒有乙個有良知的讀書人同情歌頌秦朝,沒有乙個朝代的官方意識形態肯定秦朝,甚至,沒有乙個野心家、暴君敢於公開宣告自己效仿秦朝。是的,秦朝,幾乎在所有的時間裡,被所有的人,毫不留情地拋棄。

結論:商鞅變法,結果是——所有的人都輸了。

(四)為什麼?為什麼?這是為什麼?

我們還是回到原點,來看看,在商鞅振振有詞的演說中,在他這滿是格言警句的「道理」中,有乙個東西是貫穿始終的,那就是對一般人智力、德行的蔑視,對他們存在的忽視,對他們意見的藐視,對他們權利的漠視,對他們力量的輕視。

也許,商鞅對一般人德行和智力的這些觀察和結論,符合某些事實甚至基本符合事實,社會現實在某些程度上也可以印證他所說的話,人類歷史的實踐和經驗也能佐證他的觀點,甚至乙個從政者按他所說去做,還真的就能「成功」,但是,他忘了一點:對於政治來說,光有事實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價值;對於乙個人來說,光有「成功」是不夠的,還應該有仁義。

人類世界,不僅僅是事物的總和,也不僅僅是事實的總和,它還有乙個重要的元素:價值。

事實,再加上價值,才構**類世界。否則,就是動物世界。

價值,才決定人類世界的性質。

在人類世界的構成中,抽掉了價值,就沒用了意義。這樣的世界,不值得我們維護,它也必然崩潰。

是的,我們可以在事實上證明人與人有著地位和相應的影響力、智力和相應的能力、德行和相應的感召力——等等上的千差萬別,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在價值上貶低他們,輕忽他們,歧視甚至剝奪他們。地位、智力和德行上的差異不應該也不能匯出權利的差異。何況地位、智力和德行的差異往往恰恰是由於權利不同造成的,是結果不是原因。

所有人都有訴求利益的權力,所有人都應該得到關心,這才是政治的價值,才是政治家的仁義。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在於:有無價值優先之堅持,有無公平正義之理念,有無一視同仁之關心。

政治家必須是思想家。思想家的價值就在於他比一般人更為突出和堅持價值。思想的價值不僅在於思考真相,更在於判斷是非。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就是說,作為乙個君子,他應該首先考慮價值問題,否則就是小人。小人喻於利——小人只講得失、成敗、利害。商鞅就是小人。

孔孟老莊這樣的人,為什麼在先秦諸子中脫穎而出,超越商鞅這些「事功」突出的人,獲得了後世更多的推崇和關注?

在商鞅對普通民眾的藐視、漠視、歧視裡,暗含著他自己未來的命運,暗含著在他的理念下成長壯大的秦國、秦王朝的命運。

是的,他從來不在乎人民的幸福,他只追求國家的強大。抹殺個體以統一意志,殘害百姓以成就一姓,他成功了,在他的理念指引之下的秦國,果然強大到滅了六國,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強國——但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商鞅真該聽聽這樣的聲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道德經·三十》)!

而那最初揭竿而起者,正是陳勝吳廣及其手下的戍卒,一群被商鞅蔑視、漠視、歧視、無視,看起來任人虐使的小民!

有功利而無道——

這樣的大國,真的大嗎?

這樣的強國,真的強嗎?

有幸的是,作為後來人,這些,我們都看到了。

但是,我們真的明白了嗎?(有刪改)

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的史實我們知道,商鞅「立木為信」的故

事我們耳熟能詳,但對於商鞅變法的成敗論述我們卻鮮有所聞,所幸上

海電視大學鮑鵬山教授的這篇文章讓我們耳聰目明。文章深刻的思想內

涵讓我們不能不深刻地思考、反思。「對於政治來說,光有事實是不夠

的,還應該有價值;對於乙個人來說,光有『成功』是不夠的,還應

該有仁義。」「而那最初揭竿而起者,正是陳勝吳廣及其手下的戍卒,

一群被商鞅蔑視、漠視、歧視、無視,看起來任人虐使的小民!」

「……我們都看到了。但是,我們真的明白了嗎?」句句如當頭棒喝,

振聾發聵。

高中語文作文素材22

一 嵌入式 填空式 仿寫練習 1 在下面橫線處填入適當的語句,組成前後呼應的排比句。共和國迎來了她六十六歲誕辰。六十六年像一條長河,有急流也有緩流 六十六年像一幅畫卷,有冷色也有暖色六十六年像一部史詩,有痛苦也有歡樂。長河永遠奔流,畫卷剛剛展開史詩還在續寫。我們的共和國正邁著堅定的步伐,跨入新時代。...

高中語文作文素材37

1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馬詩李賀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注 晉書 天文志 中有這樣一段話 房四星,亦曰天駟,為天馬,主車駕。房星明,則王者明。詩人是通過什麼手法來寫這匹馬的?請簡要分析。答 2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題峰頂寺 李白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不...

高中語文作文素材91

一 語言基礎知識 1 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 跟帖 ti 弱冠 u n 悶葫蘆 m n 若即若離 j b 更名 n 驃勇 bi o 根狀莖 j n 方枘圓鑿 z o c 驀然 m 混濁 h n 電飯煲 b o 間不容髮 ji n d 著魔 zh o 矜持 j n 夾生飯 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