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後感

2021-03-04 00:34:12 字數 4901 閱讀 4999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裡的句子。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於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乙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乙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一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

乙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乙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乙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乙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著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著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來自於心靈愉快和幸福暗示。

「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新民,在止於至善。」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初讀大學有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之感。讀二十年書,吃將近30年的白公尺飯,不辨「小學」與「大學」,不知「小年」與「大年」,怎不感慨。

再讀大學,真有朝聞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學緣何受到2023年來的學者、統治者、士人的推崇。據我臆測,就在於大學簡潔明瞭的解決了人生三個重要問題:

(1)天地生人的意義;(2)如何去實現天地賦予個體的使命;(3)個人與天下的關係。

大學是怎麼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呢?首先,開宗明義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義在於「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接著,指出實現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後,個人與天下的關係則是「一家仁,則一國興仁;一家讓,則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

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獨」,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後乙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乙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後鬼樣,披著羊皮的狼,禍害世間。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廣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

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噁、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執行其間,而靜默不語。

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也。

」共產主義的模式,大同社會的標準。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想想當今的大學,早就忘了什麼是大學,一味的迎合社會的需要,屢屢降低教育標準、或調整方向。大學生不再是懂得「明德、親民、至善」等大學問的學子,而僅僅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匠氣十足,何能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技術發展。

今天中國是最多的士人生產國,博士、碩士、學士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學技術、社會哲學、文藝等等多個領域的成果卻遠遠少於國外。這是為什麼呢?今之士,胸無大局,眼界狹隘,每日只為生計,缺少了獻身事業的精神。

得一善則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於至善。大學是時候認識到大學教育的本質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願天下之士,以大學之道自勉。

《大學》讀後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讀萬卷書或許會發現,不但沒有行萬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學四年,並不算長,但這四年走過的,卻影響了乙個人的終生。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的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止於仁,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大學,並沒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如此漠然的處世態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畢竟我們所處的社會太過複雜,太過現實,似乎已經很少有人會或者有機會去體會修身的意義所在。

我們總是以仰望的姿態去面對人生,或許仰望意味著追求,意味著理想,卻未曾想過仰望的同時卻已經將自己貶了值,人確實該有理想,該有追求,但是這種追求這種理想應該如何去體現呢,我們總是在應對這社會所帶來的一切,卻有多少人能對所謂的社會現實泰然處之,以乙個平和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呢。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書中有一段話說人用自己的實踐一次又一次證明,人是一種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選擇和創造的產品,但走到現實中,我們卻把這種重塑生命的機會交給了所謂的現實社會。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著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著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來自心靈愉快和幸福暗示。我沒有很好的理解我所處的世界,所以只好以書中原話來表達我對其的態度,或者我希望我擁有的態度。我想這種態度在現今社會中也算得上是大學中所謂的止於至善罷。

修身治國平天下,此乃中國傳統。以小見大,自身品德都修養不好何以治國,治國太遠,切說說齊家。每個身邊都可能出現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況,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我看來婚姻是愛情的昇華和考驗,愛情在最後終將昇華成親情,不離不棄,不會變質。

自古就有相近如賓,舉案齊眉的夫妻的關係。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的處事方式古人比我們現代人更看的透徹,因為他們懂得以修身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為薄厚。

《大學》讀後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四書》是公認的儒學經典,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儲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型,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四書》之《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

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朱熹將大學分為一「經」十「章」,「經」為全篇的綱領,是主旨所在;「傳」是將「經」的主旨,逐條發揮申論。《大學》中所述的修己治人、明體達用之道,是由修養內在的智德至完成外發的事業,有其一貫進去開展的過程。其精要即「經」所云的三綱領、八條目。

所謂三綱領,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格、致、誠、正、修五條目是修己,齊、治、平三條目是治人;修己治人,明體達用,群己內外,大小先後,逐層推展,極有條理,極有系統。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乙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乙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講的是修身,是作為行為主體的個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講的是不分門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達者既濟天下而窮者也能獨善其身。於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四平八穩;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一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

乙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乙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乙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乙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

綱舉則目張,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認為是八目,由三綱統領又與之相互相成。

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為任何行為個體不僅需要有明德的規範,例如孔子那個時代所的強調的所謂周禮;同時,還要下功夫認真學習切實把握,以達到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內容,由精神到物質,由內到外,個體到一般的演進過程。

願天下之士,以大學之道自勉。

《大學》讀後感

四書五經代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是國學入門必讀之書,也是加強個人文化修養的不二之選,它所提到有關的做人做事學習的觀點是非常先進的,知之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即是說尋找並定下目標,有了乙個大方向後才可以靜下心去學習工作,才能深思安穩地思考,做到集思廣益,有所收益。...

大學讀後感

大學生職業規劃課課後感想 在學這門課前,對職業生涯的理解就是乙個人的工作的經歷。在學習和查詢資料後,才對職業生涯有了新的認識。職業生涯,是乙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絡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 價值觀 願望等的連續性經歷的過程,也是乙個人一生中職業 職位的變遷及工作理想的實現過程。簡單的說,職業生...

大學精神讀後感

在我自己看來,大學精神,顧名思義,就是大學校園裡所創造出來的獨具特色的一種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學校長期積累與發展而來的結晶,是種無形的東西,但卻有著強大的力量。而它比較準確的釋義是 大學精神 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誌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