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俗語中包涵的豐富哲理

2021-03-04 00:09:28 字數 1295 閱讀 1342

18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則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質,得出錯誤的結論。

19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普遍聯絡的觀點是我們任何時侯都不能忘記的。

20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明同一事物,由於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張《清明上河圖》,畫家是從美學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史學家則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

21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22入山問樵,入水問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3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堅持兩分法,全面地看問題,反對一點論。

24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又如,我們常聽到的一些神話故事,宗教傳聞,科學幻想,也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不過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虛幻的或者是誇大了的反映。

25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

26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說明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在規律的指導下,克服困難,贏得勝利。

27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觀事物不斷地變化,發展,要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就必須破除舊觀念,破除迷信盲從;實事求是就是說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規律性,按規律辦事。這兩者是統一的,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情況,也就談不上實事求是了。

28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體現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又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著矛盾同一性原理。

29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違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種片面觀點看問題,搞一點論,否定兩分法。又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同屬此類。

30抓好典型,兼顧一般。 符合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要求我們實際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重點和關鍵。又如,「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學會彈鋼琴「等都是這一道理。

31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是說人們要想獲得新的知識,就必須掌握推理的思維方法。因為,只有學會推理(包括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性,從而使人的知識不斷地擴充套件和深化。

3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切真知都**於實踐。比喻實踐是認識的**。

人的認識是通過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而獲得的,離開了實踐,認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如,「真理無價寶,實踐裡面找」,「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幹」,「不打不相識」等,都是講的這個道理。

33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況,漁民了解水的習性,故要「入山問樵,入水問漁」。這句俗語說明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

成語包涵的豐富哲理

1拔苗助長 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基礎 違背客觀規律就會遭到它的懲罰。2守株待兔 把偶然當必然,把現象當規律。3刻舟求劍 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不懂得絕對靜止的事物是沒有的。4杞人憂天 否認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性。5畫龍點睛 是說在工作中要善於抓重點,抓關鍵。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賊先...

俗語中的哲理

說明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必須按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但又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自然,利用自然。17 亂極則治,暗極則光,天之道也 說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絡的,又是變化發展的。也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18 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其聽學甚大 說明物...

成語 名言 詩文 俗語中的哲理選擇題集錦

選擇題集錦 成語中的哲理選擇題集錦 1 按圖索驥 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 要繼承前人經驗,不能割斷歷史b 要從實際出發,不能迷信書本 c 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消極等待 d 既要尊重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2 按圖索驥 的做法屬於 a 唯物主義b 本位主義c 經驗主義d 教條主義 3 宋朝畫家文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