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藏族喪葬習俗

2021-03-03 23:55:33 字數 5698 閱讀 4258

論藏族喪葬文化

藏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受到歷史、地理與宗教的互動作用,藏族的喪葬儀式逐漸發生變化,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具高原特色的喪葬文化。從文獻史料和考古遺存看,其喪葬形式有火葬、石葬、墓葬、**、塔葬、靈葬(靈塔葬)以及樹葬、水葬等。

一、火葬

歷史上,火葬是藏族人對最敬重的人使用的葬法。朶藏才旦、格桑本所著的《**———藏族喪葬文化》中講道:「藏傳佛教佛僧大德們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喪俗,紛紛執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秘化,成為表現一種社會等級的葬俗,隨之又有附庸風雅、自視高貴的王公貴族、土官頭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無意地排斥了平民階層,使火葬變成了統治階層的喪俗,成為上層人士的「專利」,平民只能望而卻步,不敢加入。

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實行火葬,則受到社會的非議和打擊。

火葬也是佛教推崇的喪葬方式。然而,隨著佛教在**的發展興盛,火葬非但沒有成為藏族主要的喪葬方式,反而逐漸淡化並為其他喪葬儀式取代,其原因究竟是為何呢?

有的學者主張這是因為當時**缺乏木材所致,如焦治平、陳昌文認為:「雖然火葬最為佛教推崇,但實行火葬需要大量的木柴作燃料,這對缺乏木材的**大部分地區來講,是一種代價高昂的喪俗。正是由於這一原因,火葬始終沒能成為藏族的主要喪俗」。

然而,這一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通史———松石寶串》中講道:「其他王統史籍的記載除了個別方面有出入外,主要的內容,如海水乾涸、長出茂密的森林、上中下三部地方生活著的各類動物等,則基本相同。

由此證明,藏族關於**地貌形成和變化的傳說,具有一定的科學根據,不是神話和迷信。」另外,《**通史———松石寶串》中還引用了《賢者喜宴》中「眾猴因食用果實而變**,採集樹葉當衣衫,如同野獸居森林,好像珞、門之人遍**」的記載。歷史上,由於喜馬拉雅山脈不斷公升高,導致**地區的氣候發生變化,但**的東南部氣候還是比較暖和,有田地、森林存在。

因此,若說藏族的火葬習俗因木材短缺而改變,則頗令人懷疑。事實上,**的土地與人口的比率也能說明這一觀點是不確切的。**素有「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之稱,《**自治區概況》中寫到:

「**東南部林區是中國最大的林區之一。林地面積165, 789萬公頃」。雖然這是現代的記述,但是從中可以看到歷史上**的森林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

在這樣森林資源富饒的地區,怎麼會因缺乏木材而改變自己神聖的喪葬習俗呢?況且我們已經談到,火葬是藏族人對最敬重的人最先使用的葬法,因此更不可能因缺乏木材而改變。

那麼火葬是什麼時候開始淡出藏族喪葬史的?《新紅史》中記載:「止貢讚普王心亂無緣,因與大臣洛昂戰鬥,逐被大臣所殺……政權逐被洛昂所奪……筎拉傑,此子成年惑殺死洛昂,繼而往迎三兄,逐自波臥地區迎回恰墀,因登王位乃稱其為布代貢傑。

並建青昂達孜堡。」《漢藏史集》中記載:「雖在貢布色木布建立了第乙個陵墓,但是沒有安頓在此,這是建立陵墓之始」。

《東嘎藏學大辭典》中也講道:「藏族歷史上傳說止貢讚普王被大臣羅昂殺害之後有了屍體,此後才開始建立了陵墓。

布代貢傑奪位之後,開始推行他的宗教觀點,廢除以前聶赤讚普時代的附體苯波,代之以止貢讚普的流苯。在喪葬儀式上,他既不實行屬附體苯教的火葬,又不實行民間流行的石葬,而是實行墓葬,但讚普和貴族的墓地比普通老百姓的巨集偉得多。正是因為藏王墓的建立,開始使墓葬的方式規範化、風尚化,逐漸形成了規模,從此以後火葬就逐漸走向衰弱,取而代之以墓葬,即所謂的土葬。

二、石葬、墓葬

石葬是藏族最古老的喪葬法。最早藏族祖先把親人的屍體放在荒山野地讓野獸來吃,後來感到把屍體埋在地里比放棄在荒野好得多,如此一來石棺葬開始慢慢盛行。石棺墓是用石板、石塊拼砌建造棺室的墓葬,藏族的石棺墓具有自己的特色,採取整塊的石板砌築成棺,每個壁是一塊完整的石板,墓室沒有底板石,直接建在堅硬的沙石上,墓口上封蓋數量不等的蓋板石。

石葬在聶赤讚普時期就已經開始實行,這從地下挖掘的卡若遺址以及其他考古資料可以證明。霍巍在《**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講道:「現有的考古資料充分證明,**石棺墓葬是**史前喪俗中最主要的喪俗。

」考古研究發現,新石器時代藏族普遍實行石葬,如在藏族最早發祥之一的山南地區,其南部隆子、錯那以及中部乃東等地發現了早期的石棺葬遺址;拉薩、日喀則、昌都、林芝也都發現了石棺墓。20世紀20年代在藏北高原和**中部,近年來在拉薩、昂仁、阿里等地,都發現了吐蕃政權建立之前的石丘墓葬。此外,《根敦群培著作》第三集中也提到「古代藏人死後屍體埋在地里,當時沒有文字」。

到了止貢讚普時期更加盛行,此後又出現了藏王墓的喪葬習俗。墓葬和石棺墓持續到後弘期。由此可見,石葬是藏族祖先很久以前就使用的一種喪葬習俗。

墓葬主要是用於藏族王室家族,其規模巨集偉,墓內的陪葬品也很多。史書《**王統記》中記載:「內羅網用珍寶滿,殉葬華貴名聲著」。

有人把墓葬等同於土葬,這種看法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在藏族的喪俗中,土葬一般用於埋葬那些得了麻風、炭疽、天花等傳染病死去的人以及被刀砍死的人,是一種非主流的葬法。那麼,墓葬、石葬習俗是怎樣衰微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看法。陳立明、曹曉燕在《**民俗文化》中寫到:「在土葬向**過渡期間,是多種喪俗並存,葬式無高下優劣之分;有的學者認為此間藏族曾普遍實行火葬,認為土葬與**之間的缺環應由火葬來銜接。

藏族喪俗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的變革和宗教信仰的改變,與佛教的傳入和藏傳佛教的形成密切相關。」還有不少學者認為佛教傳入**以後,墓葬、土葬開始瓦解。焦治平、陳昌文在《論地理和宗教在藏族喪葬風俗中的作用》中認為,由於藏族以畜牧為主、未形成入土為安的觀念:

「藏區多山的特點造成了可耕種農作物地區面積很小,加上海拔高造成的寒冷、低溫,使這塊土地無法提供人類需要的大量糧食,藏民族主要依靠畜牧業來維持生計,對土地的依賴性不強,從感情上疏遠了土地,以土為本與土地相依為命的觀念未能深深植入藏族人的心中,入土為安的意識從未成為藏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土葬在869年的平民和奴隸起義後迅速崩潰的一大原因」。其實,對土地的依賴和利用早在布德貢傑時期就已經開始。

《賢者喜宴》、《新紅史》等書記載:「**七位智慧型大臣之首是如來傑,智慧型之事燒木製炭,從礦石提取金銀銅鐵,開墾荒地引導溪水,做犁軛把草場變農場,河水上造橋,耕種糧食從此而來」。從上述可以證明,藏族祖先早已把土地看成是維持生命的最寶貴之物。

藏族祖先非常重視土地的利用,並與土地相依為命,因此把國王屍體進行墓葬、把百姓的屍體進行石葬(石棺葬)是有其合理性的。英國學者麥克唐納所著的《旅藏二十年》中則認為是由於冬季嚴寒難以挖掘墓穴之故:「因藏地冬季極寒冷,地凍如石,如欲挖掘墳穴,先須用火,將地面焚燒,而同時又極缺乏火柴,故以**為便」。

帕爾在其《**志》中也寫道:「處置屍體最普通的方法,即裂屍於藏野,以饗兀鷹,其原因為土葬則地凍難挖,火葬則乏柴薪,水葬則汙及飲水,故拉薩四周之平原,以及邊旁之山谷,有數地,即劃出專作鳥葬之用。」然而,這種說法是不可靠的。

第一,上文已經談到**森林的數量和人口的比率;第二,如果**的氣候寒冷而不能挖土進行土葬,那麼上文提及的吐蕃王朝龐大的墓葬從何而來,數不盡的石棺葬又從何而來?此外,生死沒有規律,人死亡並不一定都發生在冬季。因此,土葬(石棺葬、墓葬)瓦解的主要原因並非地理自然因素,而應與苯教的衰敗和佛教的興盛密切相關。

三、**(鳥葬)

許多學者談道,**是佛教傳入**以後產生的,但是沒有具體的年代和創始者。如果說**是隨著佛教傳入**以後而傳入的話,至少應該是拉脫脫日年贊時期。而這個說法是沒有歷史根據的。

因為那時候還實行墓葬和石棺葬,目前發現的松贊干布等的許多墓葬是拉脫脫日年贊以後出現的。**盛行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帕當巴桑傑時期,也即12世紀帕當巴桑傑第三次到**推行他的希傑派(斷行教誡)時期。東嘎教授在《佛教教派研究》一書中講得非常清楚:

「在**把屍體喂鷲起源於帕當巴桑傑時代。在這之前屍體進行土葬(石棺葬、墓葬)和火葬。」貢嘎旺久在其《藏族喪葬習俗》(《**研究》藏文版2023年第1期)中也寫道,「**開始實行的時間為帕當巴桑傑時期(2023年)」。

藏族人之所以接受**,是因為它比起苯教的活人殉葬、殺牲祭祀方式要仁慈進步得多,且不致因祭祀中大量牲畜被殺而影響其生活資源。東嘎教授在《論**政教合一制度》一書中講道:「這種早在聶尺讚普以前就已流傳於**的苯教,名為『附體本』,它是在原始宗教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崇奉五界神、地方神、守舍神、戰神、娘舅神等不同神祈,要殺奶牛、山綿羊、鹿等牲畜祭祀這些神,認為不但人死後可以轉生為鬼神,神死後也會轉生為人」。

義大利學者杜齊在其《**的苯教》一書中引用了古代藏文文獻,講述苯波祭祀所承擔的各種職能:「參加祭祀時要九名苯教學者,這種儀式中要規定由一名洗滌之苯來主持,他應以一把長柄大勺使祭祀的牲畜接受儀軌性的淨禮,而召神的任務則落到了修苯的頭上。這些行為匯入了祭祀儀式。

當祭祀儀式結束時辛苯從角上抓住了牲畜以舉行宰殺儀式。」由於苯教祭品需要大量的牲畜,給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影響。而帕當巴桑傑所推行的希傑派所講的是因果關係,人死後還有輪迴,特別強調慈悲為懷。

把自己的身體施捨於禿鷲作為行善,這對百姓的牲畜沒有影響,因此廣大藏族百姓很快就接受了**。更重要的是759年,在墨竹蘇丕蔣布才宮前面,佛教和苯教徒進行了辯論,結果苯教徒失敗,赤松德贊將苯教徒驅逐到阿里象雄地方,將所有苯教經典收集起來,一部分棄於水中,一部分壓在桑耶寺的黑色佛塔下面。同時制定法律,規定給活人和死人念經時不得宰殺牲畜做血肉供,除信仰佛教外,不得信奉苯教。

但赤松德贊卻將苯教的修福祈禱、禳災送崇、焚屍、薰煙、驅穢、焚魔等部分儀軌保留下來未予取消。可以說,**的流行是土葬瓦解的主要原因 。

四、塔葬

塔葬最早是在印度實行。《東嘎大辭典》寫道:「塔有三種,舍利子塔,肉身塔,以及放有佛經等珍貴物品的塔。

」**最早出現的塔葬是在赤松德贊時期。8世紀赤松德贊為了修建桑耶寺弘揚佛教,特邀請印度大師希瓦措來藏。希瓦措亦稱靜命、寂護,古印度佛學家,生於孟加拉,為薩霍爾王之子。

他在**十餘年,最後死於意外,為了紀念他在**弘揚佛教所作的貢獻,按照印度佛門的傳統喪俗,在山南哈布山後修建了舍利子塔。這是**實行的第一座舍利子塔葬,距今有2023年的歷史。從此以後,塔葬成為藏族的高僧和活佛的葬儀。

那麼,肉身塔、靈塔在**又是怎麼形成的呢?關於肉身塔的問題,朶藏才旦、格桑本在《**———藏族喪俗文化》中講道:「藏傳佛教五大教派中,注重戒律的格魯派後來居上,一統天下,居於統治地位。

它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套嚴格的戒律管理僧侶隊伍。這支職業宗教隊伍在形式上與外界俗事隔離,而且它有著眾多的堅實的弘揚佛教的基地———大大小小的寺院。寺院的主持活佛,在相當一部分地區是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

尤其是五世**喇嘛在蒙古汗王固始汗的扶持下,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地方政權後,政教權勢集於一身。經濟基礎雄厚,政教影響深遠,德高望重,蜚聲中外,其葬禮自然不能和一般佛位的活佛等同相待。格魯派為他首先創立了法體肉身塔,也稱作靈塔。

」在《東嘎藏學大辭典》中講道:「在過去**的寧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加派,格魯派等教派有三十多位聖者靈塔,有的超過一千多年,大多數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賢者喜宴》記載:

「香巴噶舉的創始人大學者瓊布瑜伽師臨死前對其**們留下遺囑,死後要進行靈塔葬。但是他的一些**不願意這麼做而要進行舍利子塔葬法,這樣他的**們可以分到舍利子」。此外,現在日喀則地區昂仁縣日吾寺內,可以見到強達扎西多傑(1540~2023年)的靈塔;在昂仁縣達居鄉夏如村,也可以見到大譯師仁慶桑布靈塔(此大師不是阿里的大譯師仁慶桑布)。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靈塔葬是一千多年前已經出現的一種喪葬法。

五、水葬

在**,水葬是不太盛行的喪葬形式,多適用於地位低下或非正常死亡的人。在赤烈曲扎先生的《**風土志》中講道:「水葬大部分是乞丐及鰥、寡、孤、獨等經濟地位十分低下的人使用的葬法」。

孫之龍在《世界屋脊的民俗與旅遊》中講道:「在雅魯藏布江河附近,有水葬習俗。尤其是在夏日江河水漲季節,人為水葬並不亞於**」。

《**———藏族喪葬文化》中講道:「在康區大多地區,只對患傳染病者和夭亡的兒童實行水葬。在青海省興海縣牧區,水葬的物件是患傳染病死亡的、不正常死亡的,以及夭折的小孩等三種人。

」綜上所述,由於藏族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自然條件的不同,其實行的水葬法也有所不同。

總之,**的葬俗文化隨著歷史和宗教以及自然條件等原因逐漸發生變化。時至今日,**成為藏族最主要、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喪葬方式,其他如水葬等喪葬方式,在某些地區、針對某些特定人群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浙江大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第七章數理統計習題 偶數答案

注意 這是第一稿 存在一些錯誤 第七章數理統計習題 偶數.doc 4解 矩估計 故解得為所求矩估計。極大似然估計 解得即為所求。6解 1 由得為的矩估計量。令得,所以的極大似然估計為。2 令得為的矩估計量。令得為的極大似然估計。3 令得為的矩估計量。令得,為的極大似然估計。4 令得為的矩估計量。因,...

新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習題3答案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作業簿 第三冊 學院專業班級 學號姓名任課教師 第七次作業 一 填空題 1.的分布列為 則 2.7 2.的分布列為 則,二 選擇題 1.若對任意的隨機變數,存在,則等於 c a 0bcd 2.現有10張獎券,其中8張為2元,2張為5元,某人從中隨機地無放回地抽取3張,則此人所得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