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2021-03-03 23:50:57 字數 1599 閱讀 3226

《桃紅色的挑發針》讀後感

高一1班姚煜

看張曉風的文章,有一種隨筆的感覺,就像是記錄下了自己的一種感覺或是一種見解,但也不乏一種思考。

文中寫一位母親,用原子筆在頭上畫藍線來畫分中線,引發了作者對於美學的思考。

在作者眼中,她母親那個年代的美學似乎甚於如今社會的美學。這是什麼原因呢?當然不可能是教育的原因。

與之較比,如今的教育更加發達,普及率也更是不能相比,對於藝術,美學的傳授更是深厚,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第一,我認為人們內心的浮躁。那位母親必是因為嫌煩才隨手拿起乙隻筆就畫了。現在的人一樣,根本沒有心情、時間去欣賞藝術,去懂得美學。

浮躁的社會只會讓他們趨於急功近利的心理。唯利益是一切,根本就忘記了該要去懂得美學,欣賞美。

然而這種浮躁,我認為,與中國的歷史與傳統文化有關。西方的國家為何生活觀念與我國不同,有其一原因是社會制度的保障以及珍惜當下的心態,與其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關係。中國近代史的屈辱使中國目前依舊是發展中國家,有些人們依舊為溫飽發愁,怎麼還會有時間去想美呢?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使人們永遠想到要為後輩們創造條件,所以現在人們不斷地工作,不僅是為了生活,亦為了自己的後輩生活做儲蓄。所以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更加容易浮躁,無暇去關注美。

當然,也包含了對美的缺失。那個年代旅遊的概念還未大肆興起,人們對於日常生活,早已熟知的城市的美,早已麻痺對於大自然的美,似乎早已忘卻。對於自然美的體會的不足與周圍環境的麻痺,亦使人們忘記美。

「珊瑚色的牛骨發針」和「草率的原子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引發了乙個民族對於美學的思考,在草率與精心之間,這個時代虧欠了太多的「美」。希望以後能多一些珊瑚色的美,少一些藍色的傷痕。

《不朽的失眠》讀書筆記

高一1班沈曉芬

一千二百年前,他落榜了。於是他離開京城,一夜未眠,摸黑寫下了《楓橋夜泊》。長長的榜單上沒有容下他的名字,而人們卻記得了這個在秋夜客船上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他就是當時的一位文豪——張繼。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現今社會那些沒考好的考生。一場高考會改變乙個人的一生,考好了,前途的確會一片光明,但這並不代表沒考好前途就會一片黑暗。想想看。

有的人甚至因為一次失誤便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乙個多麼愚蠢的決定啊!難道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嗎?記得美國有首詩中這樣寫道:

林子裡出現兩條路,朝著兩個方向,而我選擇了一條更少人跡的路,於是帶來了完全不同的一番風景。上大學是一條路,不上大學也是一條路,為何連嘗試都沒嘗試就放棄了呢,你哪知道你會不會看見另一番景象呢?

再從我們自己的身上找找看原因。在這個物慾橫飛的世界,我們太想成功了,哪怕只是外表上的功名。總是單純地認為考好了一次高考就贏得了乙個未來,希望,甚至可以說是奢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最重要的還是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哪有人的成功會是一帆風順的?莫言只上完了初中,可他最後還不是獲得了多少博士都可能拿不到的諾貝爾文學獎嗎?

生活中不順心的事多了去了,你永遠都不知道前方還有多少的困難要去克服,還有多少的分岔路要去抉擇。一時的成功的確會讓你得到一時的滿足,但人的一生不是一時而是一世,真正成功的是那些面對困難面對挫折迎頭面對的人。

有句英語名言翻譯成中文大概是這個意思:不要為了翻了的牛奶而哭泣。一次次的失敗就好比翻了的牛奶,為之哭泣埋怨都已於事無補,只有接受現實,尋找原因,重新奮起,因為一次失敗不等於永遠失敗,希望就在前方!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導語 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臺,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散文及戲劇著作有 三 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 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 編者管管稱 她的作...

讀張曉風散文有感

一直都很喜歡張曉風的散文,覺得她的散文柔婉中不乏剛勁,簡單中意蘊無窮。有一種細水長流 娓娓道來的感覺。像一朵淡香的花,溫馨清雅 似一杯醇香的茶,回味無窮。她在 只因為年輕啊 一文中說到 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麼過都覺得浪擲,回頭一看,都要生悔。在學生中,一半為自己的用功後悔,一半為自己的愛玩後悔。我...

讀後感朱自清散文》

2011年 9月17日星期六晴 說起朱自清的散文,最有名的非 荷塘月色 莫屬了吧!今天,我又一次陶醉在朱自清筆下的月色裡。亭亭的舞女的裙似的葉子 明珠 星星 美人般的白花 還有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 翻開書,腦海裡又浮現出這樣乙個畫面。這給我多麼寧靜 和諧的感覺。我似乎也跟著朱自清來到了月光下,站在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