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讀後感

2023-02-06 12:27:03 字數 4765 閱讀 5945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一):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智者,他擅於將生活中的瑣碎雜亂串聯成一幅幅生動別緻的畫卷。

汪老的筆調平淡質樸,貼近生活細節,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觀念思想的有意灌輸,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純樸,卻又意味深長。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處事淡泊、不計名利,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勞作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

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乙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乙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裡,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汪先生的品行心境決定了他散文創作的獨特風格,讀汪老的散文,猶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拉家常,雖然話語平實,但饒有風趣,令人回味無窮。

1、汪老散文之平淡質樸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期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

正如汪老所言,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終瀰漫著平實主義風味,散文語言簡單易懂,曾有評論家評價汪老的語言十分異常,拆開來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齊,就別有一番味道。個人比較喜歡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筆調樸實,如拉家常,但卻字裡行間中折射出父子之間無需言語表達的親情。

2、汪老散文之貼近生活

拜讀過汪先生的諸多散文之後會發現,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卻未細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對夏天景色的細微描述,《泡茶館》對茶館裡的閒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汪老從細小的視角嵌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並於平凡事物中發現不平凡的趣味。

現代社會下的都市人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他們沉浸於工作和學習中,閒情逸致都拋之腦後,對於身邊平凡的人或物他們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學習,他們無法體會到生活的其他樂趣,他們的世界被物慾所包圍著,周圍一切平凡完美的事物都與他們劃清界線,他們將自我侷限在自我的小世界裡,然而社會生活的喧囂與緊張唯有透過心靈的恬淡與靈靜才能得到調劑與釋放。許多讀者喜愛汪老也正是被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與關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能夠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和淨化,進而對周圍環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3、汪老散文之樂觀豁達

先生的散文格調向我們展示的永遠是樂觀向上的精神與內涵,這與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關。此刻的很多藝術過於浮躁,無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則是要從資料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淨土。從汪老散文中散發出來的豁達精神對於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鼓舞,不管經歷多大挫折與磨難,堅信曙光的到來,堅持一顆進取向上的心態,享受人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

當我們真正以樂觀胸懷視之,我們會發現任何的困難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4、汪老散文之以小見大

汪先生的散文並不是一味描述生活瑣事,他對事物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感悟和奇妙的審美發現,擅於以小見大,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學》中談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時,最終從苦瓜想到文學創作,他說作家應當口味雜一點,不能對自我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這種生活中的敏思與睿智,是值得我們所提倡與奉行的。

我思故我在,不斷的思考才能迸發生命的靈感。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二):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一樣,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乙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閒適的心境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境,這種心境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境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閒,世界也就這麼大:嘴裡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台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能夠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裡或辦公室裡眼珠牢牢盯住螢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摧毀的作家不一樣。

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裡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乙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我和我們乙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鬥,可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後,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裡得以體現的閒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後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可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可惜此刻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境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製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乙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細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裡。真美。

真美。汪曾祺散文讀後感(三):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這說明,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所以,吃,也就成了人類永恆的主題之一。

古往今來,關於描述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獨喜汪曾祺先生的風格。究其根本,在於其文字中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讚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

在《故鄉的食物》裡,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可是的食品炒公尺。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公尺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

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於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公尺,溫暖著彼此的身體與心靈!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描述了在戰亂年代的乙個小插曲,沒有常見的淒風苦雨,也沒有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筆觸,描述了乙個戰亂中與炒公尺相伴的夜晚: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國民革命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把一罈炒公尺和一罈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

很多人家住在一齊,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公尺、泡焦屑度過的。在如此亂境中,還能堅持這樣的乙份淡定,乙份安靜,乙份從容,甚至乙份幽默,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型,大勇氣!而這智慧型和勇氣有來自何處文中自有交待:

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乙個浪漫主義的夜晚。沒有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沒有對生命的無比禮讚,怎樣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

在《野鴨、鵪鶉、斑鳩、》裡面,作者描繪了乙個讓人無法釋懷的場景:忽然,砰,槍聲一響,斑鳩應聲而落。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鳩,看了看,裝在獵袋裡。

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數十字,充滿了對弱者的悲憫,對鮮活生命消逝的憤懣與無奈,僅有心中有大愛,才能流露出如此懇切的情懷!

《豆汁兒》描述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製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

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能夠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鹹菜是不算錢的。

最趣味的一段在結尾處:有保定老鄉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鹹菜呢鹹菜不要錢。

那給我來一碟鹹菜。寥寥數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在《端午的鴨蛋》裡,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與驕傲,甚至帶一點狡黠的童趣:我的家鄉是水鄉,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

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裡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異常標明:高郵鹹蛋。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

以往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字裡行間,若有若無地透著一點淡淡的鄉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瀰漫在空氣裡。

在《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以及《栗子》裡,除了談吃,還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剝蜆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蜆子殼。有一年修運河堤,按工程規定,有一段堤面應鋪碎石,包工的**了款子,在堤面鋪了一層蜆子殼。

前來檢收的委員,坐在汽車裡,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還抽著雪茄菸,連說:很好!很好!

還有這一段:河北的山區缺糧食,山里多栗樹,鄉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糧食吃恐怕胃裡不大好受。

這兩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為國憂思之情,為民慨嘆之感,躍然紙上,將乙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作者自稱)的心靈,抒發的淋漓盡致!

相對於西式快餐的標準化、流程化和工業化,中餐更加像一門藝術。而凡屬藝術,都大抵逃不掉絕響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發了對逝去的時光無比懷念的情懷。

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鍋貼烏魚時,便大發追慕之情:護國路原先有一家本地館子,叫東月樓,有一道名菜鍋貼烏魚,乃以烏魚片兩片,中夾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烙熟,味道之鮮美,難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問起東月樓,說是早就沒有了,鍋貼烏魚遂成《廣陵散》。

其中,對於往昔歲月的懷念,對完美事物的追思之情溢於言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絕對不會暴殄天物。羅馬暴君尼祿,經常在會見群臣時,手裡拿著乙個碩大的火雞腿。

我認為,這不是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擺排場!在《手把肉》裡,作者一段話,道出了個中情懷:

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塊肉吃完了,骨頭上連一根肉絲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淨,媽媽就會說:

吃乾淨了,別像那幹部似的!幹部吃肉,不像牧民細心,也可能不大會使刀子。牧民對奶、對肉都有一種近似宗教情緒似的敬重,正如漢族的農民對糧食一樣,糟踏了,是罪過。

真正愛吃的人,必須是熱愛生活,體恤民生的!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

心靈的淨土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 這是我第一次碰觸汪老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用 碰觸 是因為我無法在匱乏的詞庫里找出乙個更貼切的詞來形容這種久違的辛勞,篤實,清甜微苦的細珠潤語。汪老是經過那場革命考驗過的人,卻在字裡行間有著不同於老舍的超俗 不同於冰心的細潤 不同於秋沅的詼諧。這點在於我是難能可貴的。品著品...

汪曾祺《跑警報》讀後感

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汪曾祺的 跑警報 都稱得上是一篇奇文!一篇優秀的散文,必然深深打上作者的烙印。我們能從字裡行間看到作者的人生經歷 愛憎好噁 氣質秉性 品格風骨 總之,我從作品裡,看到了作者自己。汪曾祺是西南聯大的高才生,沈從文的得意 比較典型的學院派作家。我們從 跑警報 的選材裡,依然可以發現這樣...

讀後感朱自清散文》

2011年 9月17日星期六晴 說起朱自清的散文,最有名的非 荷塘月色 莫屬了吧!今天,我又一次陶醉在朱自清筆下的月色裡。亭亭的舞女的裙似的葉子 明珠 星星 美人般的白花 還有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 翻開書,腦海裡又浮現出這樣乙個畫面。這給我多麼寧靜 和諧的感覺。我似乎也跟著朱自清來到了月光下,站在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