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

2021-03-03 23:32:38 字數 689 閱讀 3111

切除腦前額葉的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緒讓他們成為溫順的白痴,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併發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隨境轉移計畫和組織能力差、原始反射、腦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同時這也是一種對個人自由權利赤裸裸的剝奪,是個人私慾極端膨脹功利主義的體現。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反對這項手術的呼聲越來越大。

久保田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專注於腦前額葉的研究,他採取了獨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從刺激腦前額葉充分開發對人的積極影響作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腦從出生之後就開始急速的發育。但腦前額葉到了2-3歲時前額葉才正式開始發育,一直持續到6歲達到高峰,6歲後發育就會趨緩。在這3歲到6歲的急速發展時期,對腦前額葉的正確的訓練,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腦前額葉控制下表現出來的五項基本能力。在兒童3-6歲期間,通過對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鍛鍊能有效開發腦前額葉。而運動與做遊戲是最有效的鍛鍊方式」

叔本華曾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人類從不知道腦前額葉為何物,到任意生命權切除腦前額葉,到最終認識到腦前額葉的重要性,提出在兒童時期合理開發腦前額葉。

這乙個過程恰恰是人類自我探索和突破的過程。我們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認識去鎖定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夠衝破已有常識,停留在過去而固步自封,或許我們走向的只有滅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求知慾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成為永恆不變的奮鬥主題。

禁閉島觀後感

禁閉島 開啟精神世界的無限可能 禁閉島 的主題是精神分析,主人公是乙個精神失控的人,竭力要在記憶與現實共同構成的迷局中挖掘真相,這也是我們 大多數電影時的心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深諳觀眾的這份旨趣,匠心獨具的反客為主,索性將這固有屬性推向極致,構成影片最大的看點。禁閉島 儼然由兩個南轅北轍又難分顯隱的...

禁閉島觀後感

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死去 禁閉島觀後感 這部電影開端,就給人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直看下去,直到結尾,也許是因為我比較喜歡這類題材的電影吧。1954年,聯邦警官泰迪和查克乘船來到波士頓附近的禁閉島精神病犯監獄調查一樁離奇失蹤案。手刃親生骨肉的女犯蕾切爾從戒備森嚴的牢室神秘逃脫,藏匿於孤島深處...

電影世界是平的觀後感

另外,從電影本身來說,我認為這個故事也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說通訊和交通發達,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容易。片中描述了大量的印度的人文風情,對西方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由於主人公隻身進入特定環境,所以他不得不適應這裡的文化,最後也喜歡上了這種文化。因為美國文化在多數情況下都是處於強勢地位,甚至變為文化侵略。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