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漢族喪事習俗

2021-03-03 23:24:46 字數 4742 閱讀 9095

民和漢族的喪事,根據亡者的年齡,身份,以及家庭經濟收入的不同,喪事的規模也不相同。對於老年人正常的死亡,一般都要舉行「燒倒頭紙」、「三朝」、「後事」「、「出殯」(也叫「發引」)、「攢三」等幾種儀式。

總的來說,舉辦喪事沒有比較嚴格的規程、習俗。即使在舉辦喪事的過程中,做得有些不對,也就以「亂喪」為由來掩過,人們也不會說什麼的。

燒倒頭紙

一般臨病危的老人,在去世前,兒女們都要為其剃頭(梳頭)、刮鬍子、擦臉、洗腳。時間上來得及或條件允許的話,還要沐浴全身,用沫香水(即柏木樹葉)薰身,臨嚥氣時還要幫著穿好壽衣,兒女們守在身旁。等心臟停止跳動,要到大門口燒上幾張紙。

然後,將門扇或板床支起來,將三縷**鋪在將要停放屍體的小腿、腰部和肩膀的方位,便於手抓**將屍體放入棺材裡。停放屍體時,頭要朝房門口,腳向裡面,面朝上,仰躺著,雙腳拼齊,挺直,禁忌側臥或其它姿勢,還要將亡者的眼睛和嘴及時掬合,不能睜著眼睛或張著嘴停放。還要用面做成小圓餅,用繩子穿上,戴在亡者的手腕上,叫做「打狗餅」。

意思是亡者了靈魂路過惡狗村時,惡狗吠叫,不叫亡者靈魂過去,亡者將餅子給狗吃,讓狗讓路。還在亡者的嘴裡放上茶葉,銀子環,使亡者在行程中口不渴。最後把屍體停放好,臉上遮上黃紙,蓋上毛毯或被子。

關於亡人所穿衣服的件數,也有講究,一般穿奇數,不穿偶數,如三件、五件、七件即可。是男的要戴上搐搐帽子,女的要苫上**帕。給亡人穿衣裳的時候,都是男人,不叫女人貼身,說是女人眼淚較多,會將淚水灑在死者的身上,在陰間親人的淚水會化成傾盆大雨,淋在亡魂的身上,影響亡魂上路。

如果亡者在生前做好了棺材,那麼在咽了氣以後,就不必停放在板床上,可以直接「入棺」(把死者放入棺材)。然後把棺材停放在大房裡。把亡者停放好後,在棺材或者板床前頭(就是亡者頭頂的部位)點上「水燈」(水燈是在廢舊罐頭瓶裡倒入漿水,再倒上清油,搓上燈芯線做成的。

「水燈」是亡者去世後的指路燈,此燈從嚥氣一直燃燒到下葬,不得熄滅)。在大房門前的廊簷上或院子裡放好兩個盆子,乙個用於燒瓜瓜(用面做成的形似菱形的,厚薄如麵條的手掌大小的麵食小塊塊),乙個用於燒紙,這就是「靈堂」。隨後,全家人都跪在院子裡,燒紙和瓜瓜。

這時,親人們號啕大哭,大慟悲聲,叫燒「倒頭紙」。

燒過「倒頭紙」,在靈堂裡,鋪上一層麥草,叫「草鋪」。在以後的幾天裡,所有已出嫁的姑娘、兒媳婦等所有的女眷,都圍坐在棺材周圍的麥草上守靈,晚上還要睡在這裡,這叫「坐草鋪」,也是「守靈」。

會本家攢莊員

雖然,漢族也有「亡者奔土如奔經」的說法。但是按陰陽看定的日期,有時也要在家裡停放幾天,做完善事以後才出殯。

在民和地區還有遇到「傷姓」月(就是每個姓氏在一年中都有兩個月的「傷姓」月,俗稱傷姓)亡者不能進入墳塋下葬的習俗。關於傷姓月有句俗語:「張、王、李、趙六臘月,其他雜姓

三、九月」。就是張、王、李、趙四姓的傷姓是

六、臘月,其他姓氏的傷姓是

三、九月,當然這也不是固定的格式,也有的姓氏不管傷姓月的。在傷姓月中,陰(墳塋)、陽(住宅)宅都不能動土。所以,在傷姓月中去世的人,大多都寄放在山洞(或窯洞)裡,等待這個月過後再下葬,也有個別的經過禳祈後下葬的,但總是有講究的。

對於人去世的時間,有說法:「有福了死在(個)

二、八月,沒福了死在(個)

六、臘月」。這當然是人們的主觀想象而已,乙個人那能決定自己的去世時間呢?不過在

二、八月天氣特別涼爽,不但便於停放屍體,利於人們挖墳,還對守靈堂的孝眷們也是不熱不涼,很舒適。如果遇在六月裡,天氣炎熱酷暑,屍體很快就會腐爛、發霉、發臭,使人難以接近,尤其是坐草鋪的孝眷,更是無法在棺材旁邊呆了,且蒼蠅隨時進入屍體裡,繁殖卵蛆,不宜停放屍體,同時在六月裡辦善事,買上的菜蔬和肉類也不宜存放,對亡者和在世的人都不利,而在臘月裡人去世,正是天氣寒冷,地凍如鐵的季節,很難挖墓坑。守靈的孝眷們也處涼風夾雪,寒氣難捱環境中。

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也凍手凍腳的,難以久坐。

等把亡者停放好,親屬燒了「倒頭紙」。孝子就脫掉帽子,專門由一人陪著,到莊員和本家(有兩姓以上的家伍叫雜戶本家)的門口,挨門逐戶,磕頭請莊員到家裡會合,叫「攢莊員」。孝子請去莊員時,不能進別人家的大門,只是在大門口喊出來家裡的人,在門口磕頭言請。

孝子不進大門的原因是:孝子是深孝、重孝,進門會沖壞人家的財門和中宮的。這在農村是特別講究、忌諱的。

在喪事上「攢莊員」、「會本家」時,只要家中有人,每家總會來乙個人的。當莊員或本家去「攢莊員」或「會本家」時,都要拿上幾張紙,在亡者的靈前點燒紙磕頭。等到莊員大多數人都來後,就很快選出主事,管箱(記賬)來主持喪事。

所選的主事有兩個人,這也和婚事的東爺一樣,都是由莊子上比較有威信、懂禮行,也能說服眾人的人。選定主事和管箱後,孝子還要給主事和管箱公升酒、磕頭。

隨後,主事就開始安排工作。首先,按亡者的生辰與去世的時刻,派人到陰陽或道士家(也有的地方,到本會的寺廟裡在神佛處擇上日子)擇算後事、出殯的日子。所派去的人,算上後事和出殯的日子後,主事就安排請客的人。

請客也和結婚時一樣,由乙個人包請一片、一村或一溝。請客時,把娘外家,以及姑娘、外甥、女婿都請在「三朝」(即亡者去世後的第三天)的一天,其他的親戚要請在「後事」(即正式舉行悼念的日子)上。 安排專人去請道士、和尚、喇嘛、樂師(也叫吹響)、家祭的先生、嘛呢奶奶等,還要安排廚師,購買紙紮、菜蔬,挖墳等等所有事務。

請客時,誰請的客人誰負責,如某甲請了道士,就由某甲負責伺候道士;某乙請了娘外家,也由某乙伺候娘外家。在請娘外家時,還要拿上酒瓶、禮物。當請的人到娘外家家裡,娘外家知道了訊息,還要到大門外對著亡者莊子的方向點燃燒紙。

如果,娘外家有好多戶,去請娘外家的人就只請上年長的一家,因為「娘外家沒親後」,再由娘外家的這位年長者,通知其他的家伍人去當骨主。去請客的人必須說清楚「三招」、「後事」的日期。

不管誰家有喪事,莊員們每戶除了蒸上白盤一付(十個饅頭)去燒紙,還要背上一捆柴,以示資助,這是一種特別好的鄉俗,在缺少燃料的時期,一捆小小的柴薪,可以幫上大忙,眾人拾柴火焰高。也有不蒸饅頭,而是拿上一包茯茶或者乾脆拿上錢。由於饅頭多了,東家一時吃不完,容易霉變,造成不必要的食物浪費。

有的村子莊員們直接收上錢,共同買上紙札,去為亡者悼唁,表示對死去者的哀思,把剩餘的錢給事主家,予以資助,這也是一種較好的習俗。

在會本家、莊員時,主事還要和事主家商量,對亡人所幹善事的大小(即所念經卷規模的大小)。給亡人念經是對死者的超度,也被認為是兒子們盡孝的一種機會。「有錢花在亡人上」是繼「亡人不吃飯,家產分一半」的喪葬習俗形成的一種社會風尚。

經卷念的多少,所舉行的善事的大小,都是按家庭經濟收入的情況而定的,家庭經濟收入豐盈,家境好,兒女們也願意為亡人多出一些錢,那麼所幹的善事就大一些。反之則將就著過去了,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但即使家裡沒錢,借錢也要簡單舉辦。

善事規模的大小是按所設堂數的多少來區分的。按所請人的身份,分為「堂」。有「三道堂」、「五道堂」之分。

如:陰陽(即道士,在當地也叫大師)、喇嘛(或和尚)、吹鼓手(即吹響)、嘛呢奶奶、家祭先生共五種身份的人,合稱「五堂」。做「五堂」的道場,在當地人去世後所幹的善事中,是最大規模的喪禮儀式了。

沒有一定經濟實力,是辦不了的。

除了按所設堂數多少來區分善事的大小以外,還有以道士念經的天數的多少,來決定善事大小的。如有動「響器」(念兩天經);「小三元」(整二破四,共四天,數字是指天數);「大三元」(整三破五,共五天)。起經放施,巡香告廟。

凡此種種道場,均由事主家家庭經濟情況所決定的。故有:「亡人不吃飯,家產分一半」、「兒(子)出錢,女(兒)流淚;兒媳婦看者個當當會」的諺語(因為,在念經時有樂器伴奏好像演戲)。

在會本家、攢莊員後,所安排的請客、挖墳、請道士、喇嘛、先生等等的人們,都全部出發,各司其職。不得耽誤事情。

戴孝如果事主家所幹的善事比較大,那麼在亡人去世的第二天,通常沒有什麼大事。但是莊員、家伍、本家的人,只要是家裡閒著的,通常都會到亡人家來的。沒有什麼活,也要轉一轉。

另外,在這天還要派人去購買菜蔬、紙紮、香表等一切在喪事上所用的物品。還要殺豬、宰羊、搭祭棚、砌灶等等。家伍的媳婦們還要炸油鍋,蒸饅頭,烙瓜瓜,摘菜。

總之,在第二天,瑣碎的事情特別多。而這一切都要莊員來做的,孝眷們是不能親自下手的。

在這天,主事們要為孝子、孝媳們粘好麻孝。麻孝是把幾張黃紙層層疊疊的粘上,再在最外層粘上**,做成高帽子一樣的,還在耳朵邊粘上一綹子黃紙。在戴孝這天,孝子、孝媳以及家伍的侄子、侄媳等所有的孝眷們都要一起來戴孝。

在戴孝時,所有的親屬都跪在靈堂前,每人都手捧孝布或孝帽,由一人燃紙,然後統一戴上孝,並且號啕大哭,大慟悲聲。但有一點,孝子在戴孝前必須剃頭和鬍鬚,在往後的日子裡,不到百天是不許剃掉頭和鬍鬚的。

漢族所戴的孝很有講究。帶的孝有麻孝和布孝之分。麻孝是在黃紙上用漿糊粘上**做成的,所戴的人是直系親屬。

布孝是直接把白布扯成一尺左右的一段,戴布孝的人是家伍遠方的侄子和所有的親戚、朋友。

就戴麻孝而言,麻孝的種類也較多。從孝眷所戴的麻孝頂上,可以區分出所戴孝的人與亡者的關係。戴孝的人是亡者的兒子(即孝子),則在孝帽的頂上粘有一撮**,所穿的鞋尖上縫有一塊白布,腰裡系著麻繩,這就是「披麻戴孝」了。

除了披麻戴孝以外,兒子和親侄子,還要手拄喪棒(喪棒是用一段一尺五寸長的木棍,在上面沾上黃麻紙做成的)。兒媳婦所帶的孝和兒子完全一樣,只是沒有喪棒。如果是親侄子,也是戴麻孝的,不過孝帽頂上粘得不是**,而是一小塊白布。

家伍的遠房的侄子,則一律只戴布孝,在孝頂上縫一撮麻。在所有的孫子中,最大的長孫也戴麻孝,在孝頂上縫一塊紅布,其他的孫子都戴白布孝,頂上縫紅布。如果有重孫,則直接戴紅布孝,孝頂上縫一小塊白布。

要是在孝子、孫(女)或媳婦中有懷孕的,或者有待出嫁或待娶媳婦的,就可免戴孝。許多人家老人去世後,家中的孝眷還有穿孝衫的,如果孝眷較多,全部都穿上孝衫,在靈堂前一片白色,一片肅穆。

戴孝是對亡者的一種尊敬、愛戴和懷念,是兒女們表達孝心,表示弔唁的標記了。喪事期間,親戚們戴孝所用白布叫「孝布」。每來一位燒紙、弔唁的客人,等到喝了茶,孝子就在喪棒上搭上孝布,由主事領著到客人的桌前跪下,並雙手舉到頭頂上,由主事把孝布遞給客人叫「破孝」。

由於有的來燒紙的年歲大了,有的不願戴孝,有的親戚也有不戴孝的,就在「破孝」的時候回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