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畫記讀後感肖溪

2021-03-03 23:24:46 字數 2895 閱讀 3305

二無論是謝赫的《畫品》,還是李嗣真、張懷瓘的《畫斷》都是以繪畫品評為主的著述,而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則首次將藝術納入了歷史的範疇,賦予了中國繪畫以歷史性。  卷二開篇《論傳授南北時代》集中反映了該書的歷史性,也清晰地呈現出張彥遠對繪畫史的理解。文中他提出「師資傳授」的觀點,即一種基於「譜系」概念的中國藝術史寫作模式,而後的中國藝術史寫作基本都是繼承了這一路數。

比如,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書法史也是採用這種寫法:通常認為起始於三世紀的鍾繇,隨之是四世紀的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六世紀是他們的傳人智永,七世紀初為初唐三大名家虞世南(558—638)、歐陽詢(557—641) 和褚遂良(596—658) ,他們皆師從王羲之的書風。  在《論傳授南北時代》中張彥遠這樣描述了四世紀至八世紀人物畫譜系的承傳——包括其源起的變遷,他寫到:

「自古論畫者, 以顧生之跡, 天然絕倫, 評者不敢一二。……陸探微師於顧愷之, 探微子綏、弘肅並師於父……張僧繇子善果、儒童並師於父……吳道玄師於張僧繇。」而在《論畫山水石樹》中,他也給出了山水畫的譜系圖:

十世紀大師荊浩、李成和董源之後, 又有北宋范寬和郭熙為繼, 他們的領袖地位於南宋被李唐、馬遠和夏圭所取代。  與此處提到的人類社會學的「譜系概念」完全對應的是藝術複製的過程。正如每個人的肉身都是其祖先的替換與演變,藝術傳統的生命與權威經過無數次反覆,留下了永恆的古代和永恆的新生。

「大師們的典範風格被作為某種生命基因(dna )經過臨摹和複製傳播,刻印在後來的語彙因子裡。後代畫家通過學習古代風格並作為道統的傳人,自視為前代大師的再生者,從而達到「神似」——與前代大師融合——藝術大師因此重又獲得了生命。」 故這些作品就不僅是一件歷史遺物,而且還是一種潛在的精神給養——如果觀賞者體驗過「神會」,,有過自己的精神與藝術家的精神呼應和溝通的話。

也正是因為如此,張彥遠才一再強調:「精通者所宜詳辨南北之妙跡,,古今之名蹤,然後可以議乎畫。」  不過,張彥遠繪畫史思想中的歷史性也存在明顯的不足,首先由於世系的緣故,導致傳統中國藝術史只是一部有名有姓的傑出藝術家的歷史。

傳統的鑑賞家確信那些知名藝術家的畫作,而將那些無歸屬的作品降格為「無名氏」一類,使這些作品無法進入藝術史的撰述和討論。其次,按照王朝更迭作為藝術風格的轉變的藝術史邏輯也存在某種缺陷。上世紀八十年代,藝術史家亨利?

澤內爾曾發表文章揭示了傳統藝術史所包含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堅持藝術不受時空的約束,有超越歷史獨**值的理想主義藝術理論, 因此嚴格地說來, 可稱為非歷史的藝術……另一方面又迷戀於19 世紀實證主義的樂觀方式,認為歷史必須給出因果結論……風格史便是試圖在藝術自律之內置立一種敘事或者因果之鏈」。 顯然,張彥遠對藝術史的理解,只關注到了風格的轉變,而缺乏對普適的非歷史性的藝術的關注。

三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蘊含的中國美學與哲學思想,體現了中西方文化源流與的不同。  張彥遠總結了後漢到晚唐繪畫的三次大變革:即從「簡澹」(四至五世紀) 到「細密」(六世紀至七世紀初) 再到「完備」(八世紀)。

「上古之畫,跡簡意澹而雅正,顧陸之流是也;中古之畫,細密精緻而臻麗,展鄭之流是也;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永珍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由於張彥遠將「完備」與「盡其所有」相提並論,所以,他貶低今人之畫(九世紀) 是「錯亂而無旨, 眾工之跡是也」。這裡,我們看到以張彥遠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史觀,將繪畫的發展視為乙個不斷退步和退化的歷史。

然而傳統的西方美術史卻將繪畫發展視為乙個不斷進步、趨於完善的進步過程,是乙個線性向上的歷史。事實上,中西方的繪畫史觀之所以存在如此鴻溝,其根源在於背後迥異的文化傳統。  西方古典主義哲學以主客體的二元對立為基礎。

先哲柏拉圖為人類創造了乙個理念的世界,他認為現實中的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藝術則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因此藝術是模仿的模仿。懷特海所說的「兩千年來的西方哲學史都可以看作是對柏拉圖的一連串註腳」大概是正確的。柏拉圖之後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無不繼承了這種二元論的傳統。

亞里斯多德把戲劇等同於模仿而非動作的表現,便是在表現者與被表現者、藝術家本身與其投入工作後的忘我狀態之間劃下一條分隔線,任何概念下的模仿都隱含了這種差別。而中國人看來,表意文字與圖繪表現的功能是「圖載」,是用來表達含義的。這就又回到了文章第一部分,張彥遠對古老傳說的解釋,文字和影象被認作是傳播天命的媒介,而非視其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

因為影象的表意實踐乃是出自於形象創作者的身體動作和心靈思維,所以,中國人認為書法與繪畫同時具有再現和表現的功能。按照顏延之的說法, 有三種符號:《易經》的卦象,其表示「圖理」;其次是字學,表示「圖識」;再就是繪畫, 是表示自然形象的「圖形」。

理解中國畫的關鍵不是強調色彩與明暗, 而是以書法性用筆(線條) ,呈現出作者的心跡。由是,既然是運用線條對心跡的表達,是再現與表現的結合,因此,繪畫史就未必會隨著人類認知水平、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一同進步了。

《歷代名畫記》樹立了乙個線性向下的正統的中國藝術史觀,蘇軾受此影響,對當時的藝術界做出了如下總結,他認為:一切可能的風格都已盡善盡美了,如要復興藝術,必須返回到早期大師的古代語彙,方可有創新的表現。蘇軾的論調與亞瑟?

丹託對於「藝術史的終結」之論頗為類似,只是,丹託的認識要比蘇軾晚了上千年。然而,即使中西方均推翻了藝術史沿著一條線「不斷進步」的觀念,受各自傳統文化影響,彼此仍然選擇了不同路數:在中國,宋代以後中國藝術一波一波書寫「以復古為革新」的歷史,在西方藝術中則開始了無休止實驗求新。

  總結藝術史作為一門專門史,其研究自然脫離不開歷史本身的框架,而藝術史家也無法忽視作為歷史學家的基本要求。布洛赫在《歷史學家的技藝》一書中指出,歷史是一門飽含「詩意」的學科,它比其它學科更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而歷史學家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恢復想象;另一方面,他又格外注重對史料的應用和考證,以經驗主義的作風仔細觀察特定的事實。這便是歷史學家的技藝——「真正的歷史綜合或概括所依賴的,正是對事物質經驗實在的敏銳感受力與自由的想象力天賦的結合。

」 《歷代名畫記》將乙個通覽古今視野,擁有著超高技藝的歷史學家呈現給後人:一方面,他從大處著眼,卷一中的論述統領全書,對中國繪畫的過去、當下有著完備的把握,並為未來藝術史趨勢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他小處著手,不僅將三百七十二位史皇至大唐會昌年間的畫家留名史冊,並悉心再現了兩京外州的寺觀畫壁,儲存並還原了歷史。

《蟲豸記》讀後感

來中鐵二十三局電務公司已經有五個年頭了,在這裡不僅有領導的關心和同事的友愛,更帶給我很多前所未有的感受和經歷。我第一次走過天下第一關,第一次來到了前所,第一次離家這麼遠,第一次離海這麼近。這裡和我的家鄉不同,有很多生物是我沒見過的,工作閒暇的時間,我喜歡研究這些新奇的小蟲子,觀察他們可愛的行為,只是...

《學記》讀後感

最近學習國學,認真的把 學記 讀了一遍,感悟其精闢 敦厚 濃濃的書香在心間四溢。在這篇文章裡,蘊含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道理,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說,更有重要的作用。學記 裡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自古至今,關於為師之道的闡述有很多,我想為師之人做好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

《學記》讀後感

讀 學記 有感 學記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雖說是幾千年前的精神產物,但我們今天來讀,仍然可以受到很多啟發。尤其是書中所闡述的教學方法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幫助還是很大的。學記 在肯定教育作用的前提下,能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