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複習材料

2021-03-04 09:34:37 字數 5028 閱讀 2156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複習題

緒論1、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及三個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古典哲學

辯證法思想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合理核心」; 把自然界和人當作哲學的出發點,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賴與任何人的觀念而存在的,他是人類生存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在聯絡、發展規律,提出經濟生活是受「自然規律」支配的;價值由勞動創造;

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法國空想社會主義

這三位偉大的思想家對資本主義社會作了深刻的批判,表達了建立新制度的願望。

創立條件

首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經濟、社會歷史條件。

其次,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日趨激化,對科學理論的指導提出了強烈的需求。

最後,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時馬克思主義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

第一章1、哲學基本問題(兩方面內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①何者是第一性(本原問題)②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有無統一性)

對於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可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

對於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及其意義。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物質的範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和統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它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意義:

①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物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分了界限。

②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③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論法的統一。

④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3、運動觀(定義,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反對錯誤觀點)。

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會導致形上學;另乙個方面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

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的條件下的穩定狀態,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運動的絕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靜止的相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穩定性、有條件性。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統一性會導致兩種錯誤傾向:①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②形上學不變論:誇大相對靜止而否認絕對運動。

4、意識觀(起源、本質、能動作用)。

從起源上看,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物。

從本質上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和屬性。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在:①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畫性②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③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的作用④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5、聯絡及其特點。

聯絡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特點:首先,聯絡具有客觀性,堅持聯絡的客觀性,就是在聯絡的觀點上堅持了唯物論;其次,聯絡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內部、事物之間、整個世界都是相互聯絡的;

最後,聯絡具有多樣性。

6、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及其屬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及關係,方**意義)。

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矛盾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是對矛盾普遍性的簡明表述。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況: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質、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矛盾的個性特殊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共性寓於個性之中,事物是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麼會發展的問題;對立統一和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範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律和範疇的「鑰匙」;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質量互變規律(質量度、掌握度的意義、量變質變及其關係,方**意義)。

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事物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關係表示的規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

掌握度?

量變是事物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質變時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變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條件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③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

質量互變規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

8、否定之否定規律(辯證否定觀,事物發展過程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方**意義)。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①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②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③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絡的環節④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進性體現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質變,都把事物推到新階段;每一週期都是開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終點。

曲折性體現在恢復性上,其中有短暫的停頓或倒退,但是經過曲折終將為事物的發展開闢道路。這表明了事物的發展不是直線式前進的而是螺旋式上公升的。

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辦事,要求我們對待一切事物都要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上學否定觀。

第二章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其他認識論的區別?

與唯物主義: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堅持從感覺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

與舊唯物主義:離開實踐考察認識問題,不了解認識的辯證性質的直觀消極被動的反映論

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辯證法應用於反映論的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革命的反映論

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辯證聯絡。首先,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其次,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

最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區分是相對的,人們不應當也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感性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4真理及其客觀性

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

首先,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

其次,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客觀的。

真理的客觀性原理,是唯物主義認識論即反映論的一般原理在真理問題上的貫徹。

5真理的二重性及方**意義

真理具有絕對性與相對性。絕對性:無條件的、無限的,相對性是有條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括與客觀物件相符合的客觀內容;人類認識按其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這一點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在這個意義上承認世界的可知性;真理反映的物件範圍、廣度上、反映客觀事物的正確程度上、深度上是有條件、有限的

第三章1、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心史觀的表現形式)。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後,在對待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問題上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其根本對立表現在對社會歷史觀基本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不同回答上.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人們意識;唯心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唯心史觀的表現形式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唯心表現:至多觀察了人們的活動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前提出發,把歷史的發展看成精神森發展史,否定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和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上發展的決定作用

a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的條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它們都對社會發展起著制約和影響的作用,但都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社會意識及其構成(三個層次及劃分依據)。

社會意識可以根據主體不同劃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根據層次不同劃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形式根據與經濟基礎的關係又可分為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

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社會意識: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辨證關係: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辨證統一的。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②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錯誤的社會意識會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正確的社會意識會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

5、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概念、關係)。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規律。)

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

2019《馬原》複習

緒論一 名詞解釋 1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 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充實 豐富和發展。二 問答 1 試結合當前的現實問題,談談我們為什麼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於它的世界觀和方 是科學的,在於它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馬原複習建議

複習建議 第一章是馬原理的緒論部分。此章內容是馬原理部分的系統介紹,所涉及考點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考生複習過程中注意用複習選擇題方法進行複習,認真總結,提綱挈領,針對馬克思主義的組成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特性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部分進行識記性複習。第二章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及其規律,...

《馬原》複習指導

2012 2013第一學期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複習指導濟南校區2011級各系 一 基礎知識 1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 和三個主要組成部分2 物質的概念及物質觀的理論意義 3 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4 運動和靜止 5 聯絡和發展 6 矛盾的統一性和鬥爭性 7量變和質變 8否定之否定規律 9規律及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