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地理基礎知識點

2021-03-04 09:32:19 字數 5213 閱讀 6875

第一章第一節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1、 我國新疆出產的瓜果特別甜的原因: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的積累。

2、 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文獻是《易經·繫辭》。

3、 滑雪一般在氣候寒冷的高緯度、高山地區舉行;衝浪在低緯度海濱地區舉行。

4、 圍海造陸最著名的國家是荷蘭,其著名的事物有風車、鬱金香。阿拉伯人著長袍、戴頭巾的目的防沙隔熱(頭巾、長袍可以擋住風沙對身體的襲擊;寬鬆的白色長袍能反射陽光,又能很好的透氣)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地理

1、世界最古老的地圖是蘇美爾人刻在泥板上的原始地圖。

2、地圖的種類: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自然地圖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等。社會經濟地圖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等。

3、選擇地圖:進行越野比賽考察路線時,要選擇地形圖;外出旅遊考察景點時,選擇導遊圖;外出旅遊確定路線時,選擇交通圖;尋找政治事件發生地點,要選擇政區圖。

4、地圖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

5、比例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縮尺)

●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換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千公尺和厘公尺的關係,加減5個0)

●比例尺三種形式:1.數字式。2.線段式.3.文字式。

●大小判斷:比例尺是乙個分數.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比例尺大小與內容和範圍的關係: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範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區範圍越大,內容越粗略。

6、判斷方向方法:①通常情況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③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7、圖例和註記:熟悉常用圖例。課本10頁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節認識地球

1.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蓋天說」 「渾天說」(張衡) 麥哲倫環球航行(首次證實地球是球體) 地球衛星**(確證)。麥哲倫航行路線: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 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地球形狀:地球是乙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為6371千公尺;赤道周長為4萬千公尺;表面積5.1億平方千公尺;

赤道半徑6378千公尺;極半徑6357千公尺。

4.緯線:

●定義:在地球表面,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圓圈。

●特點:①形狀都是圓;②長度不相等,自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到兩極縮為一點。最長的緯線是赤道,最短的緯線是南極點和北極點。③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劃分方法:赤道為0°度緯線,從赤道向兩極各劃分為90°。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

●南緯、北緯辨別:緯度向南越來越大為南緯;緯度向北越來越大為北緯。

●重要緯線:

赤道:地球上最長的緯線,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歸線(南北緯23.5度),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極圈(南北緯66.5度)溫帶和寒帶得分界限,極晝極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地區(0°—30°);中緯度地區(30°—60°);高緯度地區(60°—90°)。

5.經線:

●定義:連線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

●特點:①形狀都是半圓;②長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劃分:從0°經線起向東、向西各分為180°;0°經線向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向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東經、西經辨別:經度向東越來越大為東經,經度向西越來越大為西經。

●重要經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是東、西經劃分的界線。

180°經線:既是180°e ,又是180°w。習慣上稱作180°經線;

20°w和160°e經線:把地球平分為東西兩半球;20°w向東到東經160°e為東半球, 20°w向西到東經160°e為西半球。

6.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第二節世界的海陸分布

1.基本概念:大陸;島嶼(格陵蘭島面積最大);大洲;半島;海峽;洋、海。

2.海陸分布狀況

①地球表面70.8﹪是海洋,29.2﹪是陸地.概括的說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②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在北半球、東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西半球。

③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多於陸地。

3.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課本28頁。

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的大洲大洋 ;跨緯度最廣的大洲:亞洲

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

4.位置:

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主要位於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全在北半球:歐洲和北美洲

全在南半球:南極洲

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赤道穿過的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

5.面積從大到小順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6.大洲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峽。

●南美洲、南極洲分界:德雷克海峽。

●非洲、歐洲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

7.熟悉和掌握:①本初子午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穿過的大洲。

8.四大洋分布特徵:(讀圖記住:大洋周邊的大洲)

1.太平洋跨東西和南北半球,是面積最大的洋;

2.大西洋跨東西和南北半球,是世界第二大洋,呈"s"型;

3.印度洋全部位於東半球,大部分位於南半球,是第三大洋;

4.北冰洋全部位於北半球,是面積最小,最淺的大洋.

太平洋的東面是南、北美洲,南面是南極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面通過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的東面是歐洲和非洲,南面是南極洲,西面是南、北美洲,北面通北冰洋。

印度洋的東面是大洋洲,南面是南極洲,西面是非洲,北面是亞洲。

北冰洋被歐洲、亞洲、北美洲包圍。

在世界地圖上準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並填出各大洲的分界線:

第三節世界的地形

1.地形: 地面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

2.主要陸地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地形特點: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公尺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500公尺以上,邊緣比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公尺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海拔多在500公尺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公尺。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

3.海底地形:大陸架、大洋中脊、大陸坡、海溝、洋盆(見課本36頁)

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公尺以內。

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公尺。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

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1萬多公尺,如馬里亞納海溝。

洋盆:海洋底部最寬的部分,是海洋的主體,約佔海洋面積的45%。

4.海拔(絕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5.世界兩大山脈帶:

●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圖上找出d落基山脈、e安第斯山脈)

●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圖上找出b喜馬拉雅山、a阿爾卑斯山、c阿特拉斯山脈)

b喜馬拉雅山(亞洲)、

a阿爾卑斯山(歐洲)、

科第勒拉山系:d落基山脈(北美洲)、e安第斯山脈(世界最長,南美洲)。

f青藏高原(世界最高,位於亞洲)、

h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南美洲),

g巴西高原(世界最大,南美洲)、

k剛果盆地(世界最大,非洲)

6.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分層設色地形圖: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白色表示冰川、褐色表示高山。

地形剖面圖:直觀的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7.等高線:定義: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線而成的線。

特點:1.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同;

2.等高線都是閉合平滑的曲線;

3.每兩條等高線之間的等高距相等。

4.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陡緩。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判讀:

●等高線密集處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處表示坡緩。

●地形部位:①山頂:等高線閉合,外低內高,一般用▲表示②山脊:

等高線的彎曲部位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③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位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④鞍部:相臨兩山頂之間的較低部位⑤陡崖:

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第四節海陸的變遷

1.海陸變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公升降,其次人類活動。

2.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20世紀初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漂移。

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3.板塊構造學說內容:

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

板塊運動方式:碰撞擠壓、張裂拉伸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

4.世界上兩大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火山**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5.利用板塊理論解釋一些現象:

紅海、東非大裂谷的形成:紅海是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形成的。

阿爾卑斯上的形成、地中海的不斷縮小:是由於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

落基山脈的形成: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

安第斯山脈的形成: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

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的結果。

日本多火山**的原因: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

中國多火山**原因:處在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所以多火山**。

環太平洋地帶多火山**的原因:位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如日本、台灣等地)、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

七年級地理上冊期末基礎知識點彙總

7 絕對高度 海拔 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地球表面某乙個地點高出另乙個地點的垂直距離,等高線是地圖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線。山地的五種基本形態 山頂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會認識不同的等高線。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塗上不同的顏色就可製成分層設色地形圖。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 地球的表面積是 5.1億平方千公尺,平均半徑是6371千公尺,最大周長約為4萬千公尺。2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儀。3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 符號和文本來表示陸地 海洋 山脈 河湖 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形狀及名稱等...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梳理 第一章地球與地圖 一 地球的形狀 大小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1站在海邊 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 總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見船身 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桅杆後消失。2站得高 看得遠 登高望遠。3 發生月偏食時 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 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 就像給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