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京西認識實習報告

2021-03-04 05:59:14 字數 4553 閱讀 3452

安全工程學院

採礦b091

姓名:趙林

學號:200910014127

時間:2011.6.30

第一部分前言

1 、目的

主要目的有三:(1)認識各類地質現象;(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質技能,從野外觀察、記錄、描述到羅盤使用等等;(3)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和勇於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建立地質思維,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 、任務

1、採集礦物和岩石標本,進行肉眼鑑定描述,訓練野外鑑別礦物和岩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岩類的特徵與區別標誌,尤其是沉積岩與岩漿巖的野外判別。

2、由老至新了解華北型沉積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岩性特徵及其沉積環境和沉積礦產,建立地質發展的時、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皺、節理和斷層等主要地質構造的野外觀測方法和依據。

4、結合野外實際地質作用現象,觀察認識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認識各種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

5、初步學會地形圖的使用、路線地質剖面的測量、地質點定點與描述、利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地層產狀要素、野外地質記錄等基本地質工作方法。

㈢、意義

通過這次的實習,鞏固了上半學期學習的理論知識,讓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所學,同時也在大腦中建立了與理論相關的模型,加深了我對煤礦地質學這門課的認識,讓我從書本中走了出來,親眼見到了真實的地質現象,了解了斷層、背斜、向斜等重要的地質現象,親自觀察了和體驗了各種岩石的分布和形態,讓我從本質上對三大岩石有了乙個大致的了解。實習讓我們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來抽象的概念,使知識具體化,印象更深刻。實習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為我們以後的工作和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實習的過程激發了我在將來學習的熱情。

所以,實習對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工作量

全程的來回距離雖然很近,但是我們得收穫還是很豐富的,畫了幾幅重要的地質剖面圖,也收集了很多的岩石標本,對於我們更好的認識岩層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1、 時間:2011.6.30

2、 地點:北京西部山區,下葦甸村西北約300公尺處至下葦甸村

第二部分地質發展史

本區自太古代至第四紀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總趨勢表現為由太古代的活動,到元古代後轉向穩定,印支期又有活化的特徵;沉積環境由元古代-古生代的海相和海陸相沉積,至中生代轉向陸相沉積環境的演化過程。本區的構造演化可劃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1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階段

太古代早期(約3.5ga),在冀東一帶出現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了以遷西群為代表火山一沉積建造。太古代晚期(約3.0ga)地殼開始分異,形成以阜平群、泰山群等為代表的孤立分散的小陸塊。

大約2.5-2.6ga,發生強烈的阜平運動,分散的陸塊粘合形成較大的剛性塊體。

早元古代早期的五颱運動使剛性板塊進一步擴大,奠定了華北板塊的基本構造格架。早元古代晚期的呂梁運動,使沉積區褶皺隆起,形成了包括本區在內的統一的華北板塊結晶基底。

2 中新元古代裂塹演化階段

呂梁運動後,華北板塊進入相對穩定的蓋層發育階段,早期由於地殼較薄,具有相當的活動性,廣泛發育裂塹。接受了青白口係長山組、景兒峪組濱淺海沉積。新元古代末期,本區整體上公升成陸,在約2億年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中遭受剝蝕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積,早寒武世中期本區再度下降接受沉積,形成府君山組與景兒峪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

3 古生代穩定蓋層發育階段

古生代伊始,華北板塊作為乙個整體再度下降接受沉積。由早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海侵擴大,本區發育以鮞狀灰岩、竹葉狀灰岩、泥質條帶灰岩、藻灰岩為代表的動盪淺海環境沉積物。早奧陶世海侵進一步擴大,亮甲山期為本區最大海侵時期,沉積巨厚的濱淺海碳酸鹽岩沉積。

從晚奧陶世開始,由於受加里東運動影響,本區再次整體上公升成陸,長期遭受剝蝕夷平作用達140ma之久,形成了準平原化的地形地貌。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沉積了本溪組和太原組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公升,使本區自早二疊世開始脫離海相環境,逐步轉入陸相沉積環境。

中石炭世一早二疊世,本區處於氣候潮濕、地勢低平、植物茂盛、沼澤廣布的環境,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成煤期。 4 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中新生代,本區構造演化進入了新的板塊構造體制發展階段。特別是自晚三疊世以來,地殼活動的動力機制發生了根本轉變,伴隨著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俯仲作用,本區和整個中國東部一樣,開始了乙個全新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近東西向構造為中新生代北北東向的環太平洋構造體系所取代,表現為區域構造線方向的偏轉和強烈的構造一一岩漿活動。 (1)印支運動階段以深層構造變形、中深的區域熱動力變質作用和小型岩脈侵入和改造為特點。變形層次較深,構造作用過程中熱的參與起著重要作用。

(2)燕山運動及其區內岩漿活動區內主體構造形成和演化時期,是褶皺、斷裂、岩漿和變質作用均極為活躍階段。本期構造作用塑造了區內現今主體構造格架。

(3)喜馬拉雅運動與現代地貌格局的形成以北京西山山前高角度正斷層的活動為代表,是現今北京西山山區和東部平原的分野階段,塑造了現今地貌格局。

第三部分地質路線及環境

該路線從下葦甸村西北約300公尺處至下葦甸村,沿公路向東南至丹裡為止。下葦甸屬北京市門頭溝區管轄,位於北京市西北,有豐沙鐵路、門台鐵路以及公共汽車至此,交通方便。

二、地質背景

本區在地質構造上位於京西著名的髫髻山復向斜、九龍山復向斜和妙峰山復向斜之間的下葦店穹窿的東部(圖3-1)。該穹窿中心出露有燕山期花崗閃長岩侵入體、地層出露由穹窿核部向外依次為青白口係、下寒武統、中寒武統、上寒武統、下奧陶統、中奧陶統、上石炭統、下二選統、上二疊統和侏羅系,以及侵入於上述地層之中侏羅紀的花崗閃長岩。各時代地層大多為整合接觸關係。

只在下寒武統昌平組與青白口係景兒峪組之間、中石炭統本溪組與中奧陶統馬家溝組之間為假整合接觸關係,侏羅系則與下伏地層成不整合接觸關係。

第四部分實習區的地質

一、交通與自然地理

實習區位於北京西山東部,地跨門頭溝區和房山區,實習路線距華北科技學院校園60~80km不等,交通十分便利,景色秀麗。

實習區內千公尺以上的山峰有多座,著名的如百花山海拔1991m,靈山達2420m,南部上寺嶺1307m。區內大多為低山和丘陵區,高程一般為150-300m,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東南為華北平原。

實習區內主要河流為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馬河等,永定河是北京地區的主要河流,發源於呂梁山北端東部,其上游為桑乾河,向東流經山西、河北、經北京西山和平原,在天津匯人海河,然後流入黃海。這些主要河流的支流向上游呈樹權狀撒開,形成了北京西山和平原的密集水系。

北京西山年降水量700mm左右。雨季為7一8月,其降水量佔全年的70%,山洪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每年6一7月為高溫季節,7月平均氣溫為28℃,極高溫度可達40℃;1一2月為低溫季節,1月平均氣溫為一6℃,極低溫度達一22℃。

4一10月,日平均氣溫超過11℃,年雷暴日約37天,多集中在雨季。年大風日(>8級)約21天,多在冬季和春季。

二、地層

1.上層上部為灰色長石,中粒砂岩,角閃石黑雲母為主,下部為黃綠砂岩。

2.中層為厚層塊狀,中間有黃綠色頁岩,以大塊灰岩的透鏡體為主,常表現為大塊透鏡體很粗

3.下層含粉砂、以石英為主緻密。含泥岩和礫岩,直徑約為5mm,礫徑不均一,解析度極差,顆粒為板狀或角礫狀等不規則形狀,磨圓率差,下部為砂岩逐漸變為細砂岩。

組成岩石的為灰黑色頁岩,褶皺揉度

為青白口紀和薊縣紀的分界處,為假整合以石英為主,顆粒不均一,角閃石分散性差,薄板狀磨圓度差,說明搬運距離遠、動力性強,為結皺式。

為一岩脈兩邊為頁岩,中間侵入體為火成岩,出現斷層是因為構造運動產生的。在頁岩處存在上下方向的擦痕,所以為上下運動,為張節理。

斷層古生紀和奧陶紀石灰岩,火成岩侵入體為奧陶紀以後,侵入體為黃黑相交,表示侵入的早晚不同,為兩期侵入

三、岩石

、碎屑沉積岩:

區內碎屑沉積岩主要有礫岩、砂岩、粉砂岩、砂質頁岩、頁岩、泥岩和一些火山碎屑沉積岩等,分布廣泛,形成時代為太古代至新生代。

、化學沉積岩

區內化學沉積岩主要有灰岩、白雲岩和矽質巖等。在區內主要分布於百花山向斜

的兩翼。其形成時代主要是:薊縣紀、青白口紀、寒武紀、奧陶紀等。

京西岩漿巖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可以分為深成侵入巖、淺成侵入巖和噴出岩類,均形成於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深成侵入岩是區內分布廣泛,主要為中性到酸性巖體,從南到北都有出露。區內出露較大的巖株有房山岩體、靈山岩體等及與之相伴形成的巖枝。

淺成侵入巖主要是和深成侵入巖相伴形成的一系列的岩牆、岩床、巖枝等,從基性到酸性均有發育。

3.噴出巖:

主要分布於百花山向斜的核部百花山和下葦甸一帶,其它地區如周口店一帶則零星分布。其形成時代均為侏羅紀和白堊紀,以中晚侏羅世最為發育,屬流紋岩、安山岩和玄武岩類。

變質岩岩類較為複雜,主要有大古界基底變質雜岩,顯生宙的區域動力變質岩類和熱接觸變質岩類。

太古界變質雜岩大面積出露於實習區南西部,其它地區則零出露。主要岩性有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變粒巖組成,並受到中等到強烈的混合巖化作用,形成了各種型別的混合巖。動力變質岩主要發育在各類斷層帶中,主要岩性有各種變余糜稜岩、糜稜岩和斷層巖等。

區域變質岩類分布廣泛。主要有板岩、幹枚巖、片岩、片麻岩和變質砂岩(礫岩)、大理岩等。在與各類岩體的接觸部位,還發育各種型別的熱接觸變質岩類。

四、區域構造

、北東向斷裂

主要包括紫荊關深斷裂帶和懷柔淶水斷裂帶及其伴生的小斷裂,是區內主要斷裂。北東向斷裂主要變形時期為晚侏羅世,後期新生性、繼承活動性明顯。斷裂活動控制了晚侏羅世及白堊世侵入岩體及早白堊世火山沉積盆地的分布和發展。

.北東東向斷裂

地質認識實習報告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班級姓名 指導教師 實習日期 第一章緒言 1.1地質教學實習基本概況 1.1.1地質教學實習目的及要求 一 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質實習,鞏固學過的 土木工程地質 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 此外,可以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

地質認識實習報告

一 前言 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位於秦皇島市北28km,該區自然地理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實習區交通十分方便。實習基地坐落於柳江盆地。實習區氣候屬溫暖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但受海洋影響較大。年降水量在400 1000mm。實習區工農...

工程地質認識實習報告

班級 土木1101 姓名 王久濤 學號 311107000122 155 一實習目的 1.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絡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過程,辨別岩漿巖 沉積岩 變質岩,產生時代 結構 產狀 形成原因及現象等。3.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岩石的走向,傾向和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