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祝福活動潑水祝福活動的由來

2021-03-04 02:52:36 字數 3382 閱讀 6409

潑水祝福,是西雙版納傣族人民在「京比邁」(歡度新年)時舉行的一項歡快、熱烈、令人興奮的重要活動。每年歡度傣曆新年時,各地都要安排一天時間開展勢浩大、願參與者都可以參與的潑水活動。以聖潔之水相互潑灑,表示除汙驅邪,消災免難,互祝吉祥如意,安寧幸福,並以此舉紀念民間傳說中七位心地善良、為消除人間災難而大義滅親的姑娘。

民間傳說,傣族居住的地方,原先風調雨順,人民安康幸福,孔雀成群,大象結隊,蝶飛鳳舞,歡樂吉祥。後來,有個叫捧麻點打拉咋的惡神執掌呼風喚雨、亂熱播冷的大權,他自恃法術高明,無視無規,亂施淫威災於人,弄得世間三季相淆,雨旱熱冷不分,晝不見陽光,夜不見月亮,要雨進無雨,要風無風,萬物蕭疏,瘟疫流行。惡神播下的災難,使人類面臨絕境。

這時候,勐桑薩納管的帕雅桑薩,苦練飛翔本領,終於學會用木板作翼凌空飛翔。為將人間遭到的災難稟告天王英打提拉。英打提拉查明實情,知道是捧麻點打拉咋有意作神有生而不死的法術,眾天兵天將都對他無計可施。

於是,英打提拉只好變化成一位英俊的伙子,以串姑娘的名譽,悄然進入捧麻點打拉咋的宮殿,去尋找他的七個女兒,打探惡神的生死秘決。長期被捧麻點打拉咋禁錮在宮中的七位姑娘,見英俊伙子前來串玩,心中好不高興。她們向英俊伙子大獻殷勤,希望得到他的愛慕,結成佳侶。

英打提拉立即恢復容顏,把她們的父王降災人類,使世間萬物遭到滅頂之災的實情告訴了七位善良的姑娘。七位姑娘本來對父王就無好感,聽到他降災人類,萬物遭災,決意幫助英打提拉除掉生父,拯救世間萬物。從此,她們天天在父王面前撒嬌,時時陪他飲酒作樂,暗暗尋找除掉他的方法。

終天向七個女兒吐露了秘密。他對女兒們說,他法術高明,就是天王也無法置於死地。因為他不怕刀劈斧剁、劍刺弓射,也不怕火燒水淹,他怕的東西僅僅是自己頭頂上的頭髮弓賽宰(直譯為心弦弓)。

七位姑娘探出惡神的生死秘訣,心中暗暗高興。她們乙個勁地撒嬌,輪流著給捧麻點打拉咋敬酒,終於把惡神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不事。七們姑娘趁機剪下他的一撮長發作弓弦,製造了一張弓賽宰。

她們用弓賽宰的弓弦在捧麻點打拉咋的脖子上一劃,惡神的頭顱便落了下來。可是那魔關一落到地面便四面噴火,越撲火勢越大。七位姑娘怕大火給天上、人間都造成災難,只好將那魔頭抱了起來。

說來也怪,魔頭一碰到姑娘們的身體,魔火便頓然熄滅。於是,姑娘們輪流抱住魔頭,天一換,每輪換一次便互相潑水,沖洗身上汙物,直到魔頭完全腐爛之日,又歡蹦跳躍地互相潑水相慶。從那以後,傣族群從便用潑水活動來紀念善良的姑娘大義滅親,使人類免遭滅頂之災的功績。

傳說,過新年時互相潑水,還能除汙驅邪,消災免難。

火把節每年的農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裡的彝族同胞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舉辦聲勢浩大的選美活動和服飾、賽馬、摔交、射箭的比賽,並在夜晚點燃火把在曠野中遊行,紀念他們心中的英雄。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於每年農曆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

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志》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並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於松明樓。

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於櫻城自守。

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餘,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

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志.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

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餘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盃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乙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乙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於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於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彝族,火把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

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揹著母親出來。

於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

以後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寧願吞吃冷食,所以,這天叫"寒食節"。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禁菸火,吃冷食。

後人因寒食節與清明節時間相近,遂將寒食習俗並於清明習俗之中。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載:是日「人家上冢者,多用棗錮薑豉。

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祭者尤多」。眾人多借出城祭掃祖墓為踏青之戲。解放以後,機關、學校人員則多在清明日往烈士墓送花圈掃墓。

蘇東坡《黃州寒食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詩二首。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被貶謫黃州第三個年頭的三月初七寫下的兩首詩。因其第一句是『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後人稱其為《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

前七行書家的心境還比較平和,書寫中規中矩,結字以扁平為主。隨著情感逐漸向激越過渡,用筆也逐漸沉著痛快,字形出現正斜交替變化,用筆無拘無束,率意奔放。書到後面,越發恣肆揮灑,令人產生心驚膽戰的視覺衝擊力。

隨著「死灰吹不起」全文戛然而止。《黃州寒食詩帖》的書法藝術語言運用得爐火純青、恰到好處,凝重與流動、豪放與平和有機地融為一體。

七夕碧桂園溫泉潑水節活動策劃案

2011七夕碧桂園溫泉交友潑水節活動策劃案 一 活動背景 1 避暑需求 在進入武漢盛夏時節,市民的避暑需求日漸強烈。武漢市各大親水場地均已無法滿足市民需求。特別是正值暑期,學生外出遊樂避暑需求旺盛。2 夏季產品推廣需求 溫泉旅遊時節性較強,策劃開發夏季潑水娛樂旅遊產品乃市場所需。3 節慶需求 目前在...

我的生日,你的祝福活動方案

教育目標 通過特殊的集體生日的環境和意境,調動學生的激情,感受到老師和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和愛。使他們懂得對老師應尊重和理解 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應感激。從而真心地熱愛自己的父母 尊敬老師 熱愛生活。活動準備 1 將活動教室的環境布置的溫馨 優雅 有生日意境 2 訂購生日蛋糕等。3 編寫主持人的活動串詞。4...

龍城中學第一屆潑水節活動議程

主持人 楊映保負責人 金紹友段金梅 活動籌備組 龍城中學理化教研組龍城中學綜合教研組一 活動宗旨 了解少數民族節日風俗習慣,傳承少數名族傳統文化。通過龍城學子互相潑水,互送祝福,豐富龍城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師生相互交流,加深師生情感交流。二 活動主題 龍城師生手牽手,我們永遠是朋友。三 活動口號 愛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