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定位系統設計方案

2021-03-04 02:43:52 字數 4052 閱讀 9939

山西右玉教場坪煤業****

kj133c型礦用人員定位安全管理系統設計

方案北京天一眾合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2023年10月

教場坪煤業****礦井為山西教場坪集團單獨保留礦井,根據晉煤重組辦發〔2009〕18號「關於朔州市右玉縣煤礦企業兼併重組整合方案的批覆」,兼併重組後山西右玉教場坪煤業****井田面3.1815km2,礦井工工業資源儲量2726.4萬噸。

批准開採9號、11號煤,礦井生產能力902萬t/a。9號煤層已基本採完,礦井初步設計將採掘工作面布置於11號煤層中。 礦井現有主井、副井、風井三個井口,均為斜井。

主井安裝頻寬1000mm皮帶,副井安裝單鉤串車,風井為專用回風井。三個井口均位於井田東北部,井底落點於井田東部**偏北。井下大巷基本沿井田東西布置,9號、11號煤層聯合布置,集中運輸大巷布置在11號煤層底板。

井下開拓工程基本完成。

礦井為低瓦斯礦井,井下湧水量較小,為10~15m3/d。

礦井採煤方法為綜採放頂煤開採;掘進方法為綜合掘進機掘進;煤炭運輸、提公升全部為帶式輸送機,機械化程度高。

井田劃分為二個採區,101大巷以南為一採區,101大巷以北為二採區。全礦井共布置乙個綜採工作面,二個綜掘面。首採工作面(801)布置於11號煤層一採區301軌道上山之東,緊挨南、東部礦界,東西向順槽長度1007公尺,工作面長度120公尺。

掘進工作面為203運輸順槽和204回風順槽。

礦井通風系統為**並列式,通風方式為機械抽出式。

礦井初步設計及安全專篇已經批覆,批准文

井田範圍由以下7個拐點座標連線圈定:

1、x=4400608.28 y=19637528.67

2、x=4400268.28 y=19637640.67

3、x=4398766.26 y=19637728.67

4、x=4398478.26 y=19639290.68

5、x=4399708.27 y=19639271.68

6、x=4399973.27 y=19639260.68

7、x=4400608.28 y=19639265.68

井田東西長約2.14km,南北寬約2.13km。

(1)、交通位置

本井田位於右玉縣東南元堡子鄉教場坪東南,行政區劃隸屬元堡子鎮所轄。地理座標為:

東經112°36′11″~112°37′18″

北緯42°19′00″~39°43′25″

距北同蒲鐵路線(北周莊集運站)約35公里,距右玉縣城(油坊)約32公里,山(陰)-和(內蒙和林格爾)3號公路從礦區通過,元元公路從井田西約2km處通過,交通較為方便。詳見交通位置圖1-1-1。

(二)、地形、地勢

礦區範圍內為低山丘陵地貌,絕大部分被黃土覆蓋,植被稀少,地勢平緩,總體表現為南高北低,區內最高點位於井田南部,海拔為1610m,最低點位於井田東北部,海拔為1467m,最大相對高差143m。

地表大部分為第四系黃土,井田北部出露有石炭系山西組地層。

(三)、河流

本區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乾河支系元子河支流。井田內溝谷發育,最大的一條溝谷位於井田北東部由南向北匯入元子河,各溝谷平時一般乾涸無水,僅雨季時有短暫洪水排洩,匯入元子河。元子河雨季最大流量達980m3/h,河床寬度為300-500m,於井田北部邊界外流過,為井田附近主要河流。

(四)、氣象及**情況

本區屬於黃土高原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候乾燥,風沙嚴重,晝夜溫差大。

1. 氣溫:年均氣溫4.

5℃,最高氣溫和晝夜溫差顯著。極端最高溫度33.4℃,極端最低溫度-34.

1℃,平均日溫差為15℃左右。一月份平均氣溫為-15℃,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2℃。

2.降水量:主要集中於7-9月,年均降水量為450m。

3.蒸發量:年蒸發量為1556.7-1926.7mm,其中4-8月蒸發量大。蒸發量是降雨量的3-4倍。

4.冰凍期:每年結冰期從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下旬,最大凍土深度163cm,一般為138cm。最大積雪厚度30mm。

5.風:西北風幾乎貫穿全年,5月份風力最大,風速在14.0-22.0m/s。

本區位於山西**帶的北部邊緣,**活動較強,頻率較高,最大震級6.5級,基本**烈度7度,根據1/400萬《中國**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和《中國**動反應譜特徵週期區劃圖》劃分本區的**動峰值加速度和卓越週期分別為0.15g和0.

35-0.40s。

(五)、礦井地質

一).地層

本井田屬於大同煤炭國家規劃區,全井田均被黃土掩蓋。根據以往地質勘查鑽孔揭露的地層情況,井田內賦存地層由老到新為: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第四系。現分述如下:

1.奧陶系中統上馬家溝組(o2s)

為煤系地層之基底。岩性主要為灰-灰黃色、深灰色厚層狀石灰岩,隱晶、微晶結構、緻密堅硬,溶洞發育被方解石脈充填,上部夾泥灰巖、白雲質灰岩,灰岩中含豐富的海相動物化石。本組厚度11-72公尺,平均40公尺。

2.石炭系(c)

1).中統本溪組(c2b)

底部為淺灰色鋁土岩及赤紅色鐵質巖,區域性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緻密塊狀。其上為灰黑色粗粒砂岩及泥岩,粗粒砂岩成份為石英、長石,含有片狀白雲母,分選、磨圓中等,較堅硬。中部夾有1-2層灰色、深灰色石灰岩,緻密塊狀,性脆,可見方解石脈。

上部為中粒砂岩。中粒砂岩多為灰色,成份為石英、長石。矽質膠結,分選,磨圓中等,泥岩多為灰黑色,緻密塊狀。

頂部含一層不穩定薄煤層(14號)本組厚度18.63-50.57公尺,平均29.

05公尺,本組地層與下伏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2).上統太原組(c3t)

主要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泥岩、砂質泥岩及煤層組成。為本區主要含煤地層。共含7層,即4、5、8、9、10、11、12號。

主要可採煤層有2層,即9、11號。底部為一層厚約2.86公尺的灰色粗粒砂岩(k2)與下伏地層分界,砂岩成份為石英、長石,矽質膠結,分選較差,磨圓中等,植物化石有脈羊齒、貓眼鱗木等。

本組厚度61.82-118.56公尺,平均109.

43公尺。本組地層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

3.二疊系(p)

1).下統山西組(p1s)

主要由灰白色粗粒砂岩、細粒砂岩、淺灰-深灰色砂質泥岩、泥岩及煤層組成。本層共含煤3層,即1、2、3號煤層,底部為一層厚約6.0公尺的灰白色粗粒砂岩(k3)與下伏地層分界。

植物化石有帶羊齒楔葉等。最大殘留厚度44.60公尺,本組地層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

4.第四系(q)

1).中上更新統(q2+3)

由土黃色亞砂土、亞粘土組成,廣泛覆蓋全區。富有垂直節理,本組厚度2.80-23.85m,平均10m,與下伏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2).全新統(q4)

為現代衝洪積層,岩性主要為砂、礫石、卵石及亞砂土,厚10-20公尺,平均厚10公尺。

二)、含煤地層

井田含煤地層為大同煤田的下煤系,即石炭-二疊系煤岩係,其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現敘述如下:

1.太原組(c3t)

主要由灰、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質泥岩、高嶺質泥岩和煤層組成。該組為本區主要含煤地層,含4、5、8、9、10、11、12號煤層,由於煤層埋藏淺,4、5、8號煤層井田內全部風化,10、12號煤層為不穩定不可採煤層,9、11號煤層為主要可採煤層,賦存穩定。本組最底部發育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中、粗砂岩,定為標誌層k2,厚度0-6.

15 m,平均 4.30 m,作為與下伏本溪組的分界標誌。該組含有豐富的植物化石,沉積韻律較為清楚,屬山前平原的曲狀河到泥炭沼澤的沉積型別,為過渡相含煤建造。

本組厚61.82-118.56m,平均109.43m,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

2.山西組(p1s)

由一套灰、深灰、灰白色碎屑岩、粉砂岩、砂質泥岩和煤層組成。本組含煤2層,其中:山西組中部的2號煤層分布有零星可採點,3號煤層以不穩定煤線賦存。

最底部發育一層灰白色碎屑岩(k3),賦存穩定,作為與太原組的分界標誌。本組屬古陸邊緣的山前沖積平原型,以內陸河床相、河漫灘相為主,為陸相含煤建造。

最大殘留厚度44.60公尺,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

太原組地層與山西組相比,具有顏色深,粒度細,泥岩發育等特點。在其形成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聚煤環境,聚煤作用相當發育,屬海陸交互相沉積。這一時期,地殼上公升處於海退階段,中間過程作小的海侵、海退振盪。

本區地層厚度、岩性、巖相、物性、沉積特徵等沿其走向和傾向都無明顯的變化規律。

機房漏水精準定位檢測系統設計方案

一 產品生產物件介紹 漏水可在任何建築物中經常發生,一旦發生,就可能造成重大損失。計算機資料機房發生的任何一次洩漏如不能及時的發現和排除,所造成的不僅僅是電路短路 裝置損壞,而且會造成重要資料的損壞丟失 業務中斷等無法估計的嚴重後果。在我們居家生活當中,有時候遇到漏水的時候確實很煩人,特別是夏季降水...

人員定位系統標準方案1

一 前言 1 關於煤礦安全生產的規定 2010年5月19 20日,監管總局 國家煤礦安監局在山西省潞安礦業 集團 公司召開全國煤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 推廣井下救生艙等避險設施現場會。監管總局副局長 國家煤礦安監局局長趙鐵鎚出席會議並講話,並強調要推進煤礦井下救生艙等避險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煤礦監測監控...

人員定位及無線通訊系統方案設計

某鐵礦井下安全避險 六大系統 人員定位及無線通訊系統工程 方案設計 某設計研究院 2015.2 1工程概況 1 1.1 工程名稱 1 1.2工程概況 1 2方案設計 1 2.1設計依據 1 2.2基本原則 2 2.3方案概述 2 3系統組成 4 4系統功能 5 5人員定位系統功能 5 6無線通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