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進取之心與開拓之路

2023-01-26 15:00:05 字數 3083 閱讀 1912

作者:周方銀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基本含義,首先是中外交往的海上運輸通道,但決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海上通道建設。其核心,不在於作為物質載體的相對固定的有形通道,而在於其中包含的源遠流長的精神和文化。

此外,海上通道的內涵並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不斷填充時代內容,始終處在動態演化過程中。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乙個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同時又有濃厚時代色彩的概念,在本世紀的第二個10年被高調提出,具有重大的遠景戰略規劃意義,它是中國向國際社會釋放的乙個明確訊號,也是中國未來會逐漸投入戰略資源加以實踐的重要方向。其成功推進,將對國際經濟**、海上交流領域的話語權,對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方式,許多領域的國際規則產生具有深遠影響。

中國外交的進取之心

2023年10月,**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召開,意味著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公升,也意味著未來乙個時期中國外交的主攻方向進一步明朗。

近年來,中國外交表現出頗為強勁的開拓精神。在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需要進一步釐清的是,未來乙個時期中國外交要著力開拓的方向、領域,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將採取的主要策略和行為方式。在繼續重視大國關係、進一步提公升對周邊的重視程度的前提下,中國外交表現出「重視周邊,但不侷限於周邊」的特點。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者的共同特點,是以中國及中國周邊為依託,通過兩條重要的紐帶,把中國的影響力、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更好地輻射到更廣泛的區域。

隨著中國的和平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程序的持續,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責任都進一步增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望值也在上公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景規劃下,雖然周邊命運共同體、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三者的建設,在現實情況的複雜性、建設條件的成熟度、推進的難易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作為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周邊、陸上、海上這3個重要方面,每乙個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這3個方面的巨集觀戰略規劃,特別是3方面努力的相互配合,有助於中國外交在「以我為主」的前提下開啟局面,支撐起中國外交的基本格局。從長遠來說,如果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取得可觀的成功,那麼就基本上奠定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它們既能為中國外交提供有效平台,也使中國外交表現出鮮明的特色。

海洋轉型的新策略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實現與世界的共同發展,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中國經濟已發展成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海洋經濟成為拉動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未來中國對海洋資源、海洋空間的依賴程度會繼續提高。

同時,中國有著日益擴大的海外經濟存在,中國的海洋權益也需要不斷加以維護和拓展。這都需要通過建設海洋強國加以保障。

從地緣上說,中國既擁有廣闊的內陸腹地,也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由於中國所具有的總體實力和地緣特點,決定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將是乙個陸海複合型強國。在海洋領域的影響力,是乙個關係到中國是否能真正崛起的重要問題。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中國要進行乙個規模巨大的海洋轉型,這一轉型的首要動力來自冷戰後中國史無前例的外向型發展。陸海複合型國家對外戰略的乙個重要方面,在於追求陸地與海洋的平衡。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者的協同推進,有助於在中國和平發展的過程中,實現陸海之間的動態平衡,進而盤活中國外交的總體布局。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契合了中國從陸上強國向陸海強國的轉變。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中國海權意識的覺醒、中國向海外規模巨大的「走出去」,以及中國逐漸成長為海洋大國的程序相匹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我們既可以與更多國家開展深入的經濟合作,也有助於打破某些大國對中國在政治、經濟、安全方面的圍堵與牽制,使中國未來的長期發展,處於更有利的戰略態勢。

對外開放的新試驗

自2023年以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基本格局已經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可以對中國開放型經濟體系起到補充、完善和進一步提公升的作用。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高度契合了國際體系中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趨勢。同時,日新月異的現代運輸工具和資訊科技進步,也提供了不斷加強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多方面聯絡的物質條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遠不是一條簡單的海上通道,而是乙個複雜的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和交流網路。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內在地包含了對乙個人口眾多、規模巨大、形式新穎、務實高效的經貿合作關係以及社會文化交流網路的建設過程。與相關國家共同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夠密切中國與亞洲、非洲和歐洲國家的經貿合作關係,彌補中國由於過去在海洋開拓方面的侷限而導致的與相關國家合作不夠廣泛和深入的狀況,進一步完善中國全面開放的對外關係格局。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涉及30多個國家,包含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國與國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如何在這些國家之間進行有效的合作,本身是國際關係史上一次重要的實踐。

近一些年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外交理念,如 「睦鄰、安鄰、富鄰」的睦鄰外交政策、「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和諧世界、命運共同體、「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中非合作「真、實、親、誠」的四字箴言等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這些理念提供了良好的試驗場所。這些理念也只有通過中國與世界不同國家不斷深入的合作過程,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和生命力。

三大阻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但它的建設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其主要的現實挑戰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內部差異性與成員國之間的矛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涉及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北非的3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國情存在巨大差異,這增大了對相關國家進行深度整合的困難。

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中,有些國家之間存在頗為深刻的矛盾,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的國家面臨或剛經歷政治轉型,或者由於其他原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穩定性等方面的問題,如索馬利亞、葉門、埃及、伊拉克、緬甸、泰國等;此外,越南、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存在著短期內難以獲得根本性解決的爭議。還有不少國家存在基礎設施落後、經貿法規薄弱、市場容量不足、投資條件有限的情況。國與國之間的差異、國家的內部建設、國家之間的政治安全矛盾,這些問題都需要相當高度的政治智慧型和政治決心來加以解決。

其次是由於成員眾多而造成的集體行動的低效率問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並沒有乙個正式的國際化機制,大部分政策舉措依賴相關國家的政治抉擇,不同國家的不同專案建設之間很難做到相互協調、互相配合。海上絲綢之路如果能夠建成,對相關國家將具有較為明顯的公共產品特點,沿線國家都可以從更為完善的海上運輸基礎設施,規模不斷上公升的**、人員往來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