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大乘五蘊論的傳承是什麼

2023-01-05 00:18:03 字數 1471 閱讀 1424

(四)大乘五蘊論的傳承是什麼?

這裡我們又講起乙個觀點,又講起傳承的問題來了。我們說傳承,實際上我們歸納到底,就是乙個知見。禪宗裡邊你參乙個善知識,你根本沒有從他那裡學過,只要他把那個話頭給你一句你能夠悟了,就印證你已經是開悟了,那你就有正知正見——我們叫「正法眼」就開了。

開了正法眼之後,這個傳承就得到了。我們說世親菩薩以唯識宗的傳承,來講這個五蘊論呢,那就是大乘的唯識觀的傳承了。

我們記得海公上師,在《三皈依觀》裡講傳承的時候講的。他說過去封建時代的乙個欽差大臣,他到雲南去做官,他是江浙一帶的人,雲南的水土不服,一去之後盡是害病。那麼沒有辦法了,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必須在雲南呆一段時間。

那麼這樣子很苦惱,結果有乙個聰明的人就告訴他,你水土不服可以解決的,那就是把你鄉土的水弄一袋,你每走一天,到那個站口的時候,那裡有井,把你家鄉的水倒進去,第二天把那個井的水你取出來,那麼再背到前面一站,又倒進去,又取出來。為什麼倒進去呢?你如果家鄉的水背到雲南的話,就臭了,你擺在井水裡邊一和呢,它不會臭,還是新鮮的,只有一天的時間。

那麼這樣子雖然水是換了很多井,原來的水幾乎是帶過去的億分之一的還有沒有了?但就是這個水,因為它有家鄉的味道,那個欽差大臣一吃,病就好了。

那就是傳承,傳承的知見。你這個知見拿去,講什麼經都是那個傳承,都是那個傳承的見來講的。宗喀巴大師,他的老師很多,有薩迦派的,也有白教(噶舉派)的,但是他用黃教的中觀應成派的見來講那些呢,都成了黃教的傳承了。

所以說黃教的傳承是最高的中觀應成派的見,這是從教理方面說。所以我們得了這個見,那就是得了黃教的傳承。

最近大吉佛爺也講了這個道理,學過《菩提道次第》的,總的五部論的核心都在;你學過《菩提道次第》的,五部的傳承都有。海公上師在康薩仁波卿座下,《菩提道次第》學得很好,那五部的傳承都有的。在他座下學法的,也是都有的。

所以這個傳承的事情不要執得太死,一定要說學了這部論之後才有這個傳承,沒有那麼死。只要你這個傳承有了之後,自然的,見就是傳承的這個見了,講一切法,都是這個傳承,用這個見講了。

我們說《心經》可以用有部的方式去講,也可以經部方式講,也可以唯識方式講,也可以中觀的方式講。中觀裡邊又分自續派、應成派,自續派分經部行、瑜伽行的兩種。所以一部《心經》講起來,康薩仁波卿能講十幾種的**,每一種不一樣,就是每一種部派的**都不一樣的。

海公上師能講九種。那就是說這個傳承,你看哪個見去講,就是哪個的傳承。你如果真正的最高的應成派的見得到之後,那就是應成派的傳承。

這個是我們附帶地講乙個傳承的問題。

因為世親菩薩進入大乘之後,以大乘唯識的觀點來講這個五蘊,這個五蘊就屬於唯識觀點的五蘊,也是大乘的五蘊。當時候,因為特別要標出這個「大」呢,就把「大乘」這兩個字安到上邊去了。

我們現在講的課本是《五蘊論》,參考《廣五蘊論》。我們在上海學的時候,範老他編的課本,第一冊是《五蘊論》、《廣五蘊論》、《百法明門論》,還有《百法明門論解》。另外還有乙個參考的,就是《五法章》跟《五蘊章》,在《顯揚聖教論》裡邊有講五蘊的,也有講五法的,五法就是五位百法的五位。

這個做為學《五蘊》跟《百法》的參考.

(節選自《大乘五蘊論-第一講》)

照見五蘊皆空智慧型不產生作用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智慧型不產生作用時,菩薩和眾生是一樣的 智慧型產生作用時,對菩薩自己來講是斷除一切煩惱,對眾生來講是菩薩普度一切眾生。智慧型的產生分成四個層次 聞 思 修 證。首先要聽聞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見作為指導,確實修行才能證得五蘊皆空,產生智慧型。聞 思 修 證,也可以說成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