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散文概貌

2022-12-30 04:24:06 字數 1417 閱讀 1845

教學素材庫

第18課

他的散文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寫人物的,很有「世說新語」之味,又帶有筆記**之調。寫起來從容得很,比時下寫人物的散文要老到得多。

例如《梁漱溟》、《胡博士》、《啟功》、《王世襄》等,已經超出一般俗套,那裡簡直是一部個體的精神史。形與神,意與境,氣韻非凡地散發出來。二類是狀物的,這一類很特異,是顯示他非凡悟性的領域。

例如《酒》、《城》、《橋》、《戶外的樹》、《燈》、《晨光》、《蝗螂》等,已不簡單的是傳統寫賦書懷之作,那是哲思與史學、靈感與理性的交織,看似摹物緣情,實則勾勒人生哲理的隱喻,這樣的作品,即使在「五四」那時的小品文中,也不多見。張中行把一種特有的哲思與東方的雜感交織在一起,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散文文體。三類是言理的,這一類他寫得最多。

如《我與讀書》、《月是異邦明》、《臨淵而不羨魚》、((錯錯錯》、《王道》等。他近來發表在報刊上大量的作品,屬於這一種。這些作品深得魯迅、周作人散文的精髓,很有「文明批評」的味道,也帶有玄學的色彩。

在這裡,他表現了對生活極其廣泛的興趣,小及日常瑣事,大至天理人道,舉凡人生所涉的領域,均有冷眼靜觀的態度。彷彿乙個歷史老人,以蒼涼、渾厚的聲音,向我們訴說歷史的舊跡。在這些冷靜、古樸、深邃的美文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博雜的知識,和「篤近而及遠」的人生趣味。

以博雜而開啟讀者,以情趣去陶冶人們,讀此類作品,你會覺得,其品位,不是一般文人可以做到的。

張中行的寫人與記事,思維方式很像乙個道人。他對文化名人的諸種打量,既不同於一般的學術減否,亦不像某些文人散文那麼無法節制。對他熟悉的人,他一直帶有「史」的眼光,正如同欣賞文物骨董,那裡的寓義與情趣之間的品味,很令人想起息影於山林間的舊式文人。

這裡有史家的不偏不倚的靜觀,又有雜感家的性靈。他寫辜鴻銘,筆法淡淡的,像是欣賞,又像反省,人物的神態幾筆便勾勒了出來。《胡博士》、《啟功》、《柳如是》、《顧二娘》,我們簡直可以當**物散文的名篇,其筆調之奇,令人讚嘆不已。

張中行寫人,一是注重文化名人,二是小人物。小人物中,又多是女子。寫名人,一般並不仰視,敬重之情雖不免流入筆端,但更主要體現的還是「史學」與「哲思」的力量。

寫普通百姓,他則有一片大悲憐之心,那篇《汪大娘》,可謂寫普通百姓的傑作,其味之淳,其情之真,其意之深,讀後有餘音不絕之感。張中行的精神深處,本能地拒絕世俗功名,一生所親近者,除了文化與文化人,便是普通百姓。他對中國人淳樸精神的描摹,與沈從文、巴金多有相近之處。

他筆下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常常輻射出優雅、動人的光澤。張先生寫女性的世界,多帶有尊敬和神聖,例如寫柳如是,寫新鳳霞,寫丁建華等,其中可以看出他的價值態度和審美走向。這些雜多的人物臉譜,均被定位在廣闊的文化背景和親情的人生趣味裡。

他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愛人,又以學者式的視角思索人,這便剔去了俗氣,剔去了平庸,我讀他的人物素描,覺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熱之中,流出人生的諸多頓悟。它讓人清醒,讓人回味,讓人從世俗中猛然轉向靜謐、超然的境地。

孫鬱:《張中行論》,

《當代作家評論》,2023年第4期。

文化人回憶張中行先生

人物風流 憶文壇老旋風張中行 痴人 一世 圖 學富五車 大家仙逝,舊交緬懷老友坦誠人生 對於張中行,季羨林曾評價他 學富五車,腹笥豐盈 並用 高人 逸人 至人 超人 來形容這位老友。而張中行作為學者型散文家是在80歲左右的晚年才 暴得大名 人稱 文壇老旋風 曾有人把他的 順生論 譽為 當代中國的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