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 天才的證明

2022-12-28 03:21:04 字數 5147 閱讀 8186

原作: alec wilkinson編譯:潘穎陳曉雪

接受《紐約客》專訪時,張益唐59歲。僅僅兩年前,他不過是個美國非一流大學的普通講師,只發表過兩篇**,沒有研究經費,曾有近十年的時間找不到學術職位,「流浪」美國各州,不時借住朋友家安身。

2023年5月,他因出色地證明了乙個關於素數分布的「里程碑式的定理」而蜚聲全球。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說,數學比起其他技藝和科學來,更像是「年輕人的遊戲」,沒有哪乙個重大成就是50歲之後提出來的。然而張益唐用天才般的工作證明:

年齡、職位、**統統不是登頂的「標配」。

2月2日,《紐約客》雜誌正式刊發特約撰稿人亞歷克·威爾金森(alec wilkinson)專訪張益唐的長文。《賽先生》求教一流數論專家,補正部分內容,力求準確編譯,以饗國內讀者。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 peter bohler/圖

張益唐證明了什麼

張益唐所做的工作通常被稱作「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是「孿生素數」猜想證明的弱形式。

所謂「素數」,又稱「質數」,是指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字,例如:2、3、5、7等等。但隨著數字增大,素數在數軸上的分布越來越稀疏。

想像一條數軸,普通數字是綠色的,素數是紅色的。軸線開始時有許多紅色的數字:2、3、5、7、11、13、17、19、23、29、31、41、43和47,它們都是小於50的素數。

在1-100之間有25個素數,1到1000之間有168個素數,1到100萬之間有78498個素數。素數越來越大時,它們變得越來越稀少,素數與素數間的平均距離越來越大。那麼,相鄰兩個素數之間的距離是否是有限的呢?

特別是當數字趨於無窮大時,乙個數字的位數之多需要一本書的厚度才能寫下,此時是否還能找到相鄰的兩個素數呢?

沒有乙個方程式可以預言素數的分布特徵——它們看起來非常隨機。歐幾里得在西元前300年證明存在無窮多個素數,但並沒有證明兩個素數之間的距離可能是多遠。他曾大膽猜想:

存在無窮多對之差為2的素數。由於人們把這種素數對稱為「孿生素數」,如(3,5),(11,13),因此這一猜想被稱作「孿生素數猜想」。

2023年,法國數學家阿爾方·波利尼亞克提出了更一般的猜想(即「波利尼亞克猜想」):對所有正整數k,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p,p+2k)。k=1時就是孿生素數猜想,而k等於其他正整數時就稱為弱孿生素數猜想。

2023年,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巴黎舉行的第2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發表題為《數學問題》的著名講演。他根據過去特別是19世紀數學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數學問題(通稱「希爾伯特問題」);孿生素數猜想是希爾伯特問題的第8個的一部分(和「孿生素數猜想」一起被提出的,是著名的「哥德**猜想」和「黎曼猜想」)。

張益唐的**《素數間的有界距離》就是「孿生素數猜想」的弱化版,他證明了在數字趨於無窮大的過程中,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

此前最接近證明孿生素數猜想的一次努力,是聖何塞州立大學的教授丹尼爾·戈德斯通(daniel goldston)、布達佩斯阿爾弗雷德·萊利(alfréd rényi)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平茲(jános pintz)和伊斯坦堡海峽大學的伊爾迪里姆(cem yildirim)教授於2023年共同開展的一項工作。不過,一直到2023年,關於孿生素數猜想的研究仍沒有取得任何進展。goldston認為,他在有生之年可能都看不到答案,「我曾以為解開這個難題是不可能的了。

」儘管張益唐得到的7000萬這個結果看起來與2還有很大差距,但國際數學界公認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英國《自然》雜誌稱張益唐的工作為乙個「重要的里程碑」。美國數學家丹尼爾·戈德斯坦說:

「從7000萬到2的距離相比從無窮大到7000萬的距離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他認為,每縮小一段範圍,都是在獲得終極答案(k=1)道路上的乙個腳印。

「你必須想像這完全是從無到有,」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的數學系主任埃里克·格林貝格(eric grinberg)說。「我們確實不知道。這就像我們以為宇宙無限大,沒有界限,卻發現它在某個地方存在終點。

」想象有一把度量綠色與紅色數字的尺子。張益唐選擇了一把長度為7000萬的尺子,因為這麼大的數字更容易證明他的猜想。(如果他已能證明孿生素數猜想,這把尺子的長度就是2。

)我們可以拿這把尺子沿數軸移動,無數次地將兩個素數圈起來。但圈住無窮多個數不一定就是圈住了所有的數,因為有一些情況,比如有無窮多個數是偶數,但還有無窮多個數是奇數。同樣道理,這把尺子也能沿著數軸移動無數次時,但圈不到兩個素數。

從張益唐的結果來看,他的推導是成立的,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接受《紐約客》採訪的一位數學家解釋說,這是根據鴿巢原理推出的。假設有7000萬個鴿巢和無窮多隻鴿子,每只鴿子代表乙個素數對。

把之差為2的素數對(鴿子)放進乙個鴿巢,之差為3的放進另乙個鴿巢,以此類推,把所有間隔不同的素數對(鴿子)都放進乙個鴿巢。最後,會有放了無窮多隻鴿子的鴿巢,但無法知道具體是哪乙個鴿巢有無窮多隻鴿子,不過至少有乙個鴿巢裡有無窮多隻鴿子。

引來全球數學家開展競賽

發現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的那個最大的素數間隔後,張益唐對找到間隔的最小數並不感興趣。他覺得這種工作純粹只是個技術活,一種體力勞動——一位傑出的數學家把這種行為叫做「追趕救護車」。

不過,張益唐研究成果面世不到一周,就引來全世界數學家的圍觀,他們競相重新整理這個最小距離數。圍觀者當中就有31歲即獲得「菲爾茨」獎(數學界的最高榮譽)的著名數學家陶哲軒(terence tao,生於澳大利亞的華人家庭),他現在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他希望建立乙個合作專案,讓數學家一起工作去尋找更小的數字,而不是「搶奪領先的位置」。

他建立的這個專案名為polymath-8(博學者8號難題),於2023年6月正式啟動,持續了大約一年時間。憑藉英國一位年輕數學家james maynard的貢獻,專案參與者逐漸將無窮多個素數的差縮減到246。但「數字減小的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陶哲軒說,「需要越來越多的計算機資源——有人為了做乙個計算要讓一台高效能的計算機執行兩周。

此外也有些理論上的問題。用現在的方法,我們不可能得到比6(即k=3)更好的數字。因為存在奇偶校正問題,沒有人知道如何繞過這個檻。

」 陶哲軒說:「我們並沒有強烈地認為,我們可以把數值減小到2,從而證出孿生素數猜想,但這是段有趣的旅程。」

張益唐對數學最重要的貢獻

張益唐的方法,本質上是篩法,而篩法的一大問題,是所謂的「奇偶性問題」。有學者撰文介紹稱,簡單來說,如果乙個集合中所有數都只有奇數個素因子,那麼用傳統的篩法無法有效估計這個集合至少有多少元素。而素數組成的集合,恰好屬於這種型別。

要想打破奇偶性問題的詛咒,可以將合適的新手段引入傳統篩法,藉此補上篩法的缺陷。張益唐的出發點——之前提到的goldston、pintz和yildirim的結果——正是這種新思路的成果。

當張益唐在辦公室被問到當時是如何找到解開問題的鑰匙的。他在白色黑板上寫下:「goldston-pintz-yildirim」和「bombieri-friedlander-iwaniec」。

他說:「第一篇**是關於有界距離的,第二篇是關於在等差數列中的素數分布的。我把這兩篇**做了比較,加上我自己的創新,這些創新是基於我在圖書館多年閱讀而來的。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教授、2023年沃爾夫獎得主彼得·薩納克(peter sarnak)在談到張益唐是如何取得現在的結果時說:「他所做的事看起來都遙不可及。這個問題在40年前或許毫無希望,但2023年,goldston-pintz-yildirim三人的工作使這個問題有了解決的曙光,讓每個人都覺得已經非常接近結果了。

但直到2023年,都還沒人取得任何進展。bombieri、friedlander與iwaniec(伊萬尼克,解析數論大師)做了其他方面的重要研究,但似乎無法將他們的成果與此前goldston的研究聯絡起來。因為他們的研究不夠靈活——帶有某些附加條件。

然後張益唐出現了。很多人像使用電腦那樣使用定理。他們認為,如果定理是正確的,那很好,我就可以用它。

但是你不能使用bombieri-friedlander-iwaniec的工作,因為它不夠靈活。你得相信我的話,因為即便對乙個認真的數學家來說,這也很難解釋。張益唐對技巧理解得足夠深刻,所以他才能夠修正bombieri-friedlander-iwaniec的工作,跨越這個門檻。

這是他對數學最重要的貢獻。他將bombieri-friedlander-iwaniec對素數分布的分析技術改進成研究任何種類的素數的工具。始於18世紀的理論因他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我們的條件需要放寬,」iwaniec說,「我們嘗試過,但是我們無法去掉這些條件。我們嘗試的時間不長,因為失敗後你就開始思考是不是存在一些天然的屏障,所以我們放棄了。」

當他被問到對張益唐的結果是否感到意外時,iwaniec說:「張益唐的工作很轟動」,「他的工作是絕無僅有的。談起數論,有大量的美是(鐘錶般)精密的。

某種程度上,張益唐對解決問題的形勢完全心知肚明,即便他獨自一人工作,這是他驚喜的原因,隨後他就令人驚訝地改進了那些**中的引數。」

張益唐利用的篩法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尋找素數的形式。篩法是阿基公尺德時代的希臘數學家埃拉託色尼(eratosthenes)發明的。其方法是,比如要找出1000以內的素數,就要寫下所有的數字,然後劃掉2的倍數,再劃掉3的倍數,5的倍數,以此類推,最後剩下素數。

在「埃氏篩法」後,有一些數學家陸陸續續做過一些改進。

而張益唐使用的篩法不同於別人用過的篩法。隨著素數間隔的增大,先前的篩法網出的素數對的間隙越來越大,因為他們用來估計的不等式引數不精確。goldston-pintz-yildirim三人用先前的篩法已經證明,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它們之間的距離總是小於連續素數的平均距離,但不能確定這個距離是多少。

張益唐部分成功地精細化了篩法的選擇性。

部分孿生素數。

靈感來臨的剎那

張益唐曾經在素數的有界距離問題上埋頭苦幹了三兩年而一無所獲。他說那時看不到任何希望。「我一直在想,解決問題的大門在哪。

」張益唐說:「歷史上許多數學家相信這個問題是能解決的,但他們都沒找到門路。我嘗試過幾種辦法後,開始有點擔心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

」「你那時沮喪嗎?」

「我覺得很疲倦。」他說:「但很多時候我很平靜。

我喜歡散步時思考,這就是我的工作辦法。我妻子來看我時會問我在做什麼,我回答她說,我的工作就是思考(i』m working,i』m thinking)。」

然而轉機出現了。2023年7月3日下午,靈感突然而至,只有5-10分鐘的時間,解決問題的大門向他敞開了。

彼時,張益唐正在科羅拉多州普韋布洛的朋友指揮家齊光(jacob chi,華人指揮家)家中做客。齊光是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普韋布洛分校的**教授。幾個月之前,齊光請張益唐來家兌現他早前承諾教齊光兒子朱利爾斯(julius)微積分的承諾,因為julius那時正要公升入高中。

就這樣,張益唐在齊光家中住了乙個月。每天早上,他教julius大約一小時數學。「他沒有固定的教程,」julius說,「所有東西都在他腦子裡。

他甚至連**號碼本都沒有,所有人的**他都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