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法演變史論草書的氣質

2022-12-13 10:54:04 字數 1017 閱讀 9638

自漢到今草書作為一種藝術書體,一直伴隨著官方文字流傳下來生生不息。草書極為野逸,突出表現為乙個「變」字。草書是書家個性展現的最佳形式,是擺脫實用功利的純藝術作品形態。

草書的概念,我們能見最早的記載,是東漢光和年間的辭賦家趙壹的《非草書》。一般人認為,這是刁難草書的始祖。我卻認為他對草書的批評頗有見地。

他說:「草本易速,今反難而遲,多指失矣。」他批評當時那些寫草書的人,徒效其形,不得其神,違背草書規律,矯揉造作。

「凡人名殊氣血,異筋骨,心有殊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

」草書因人而異。各具面目,本是對的。但認為草書不可學,則走向乙個極端,有違事實了。

閃爍在中國浩瀚書史上的奪目群星、草書大師們,無一不是**博取,刻苦努力,學而有成,自成風貌的。被人們尊奉為「草聖」的張芝、張旭、懷素、黃庭堅等,莫不如此。

草書的萌芽,從甲骨卜辭就開始了。那種不自覺的率意刻畫,已露草書端倪。的簡帛文物的出土,似為目前所能見到的行草書的最早實物了。

但它被視為俗書,不得官方承認,史所不記,就不足為怪了。有記載的,皆以為草書出現在秦漢之際。趙壹說,奏漢之交,「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為應急速計,草書漸行,衛恆《四體書勢、草勢》雲:

「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

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草,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

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下筆必為楷則,常曰:『匆匆不暇草書』。

寸紙不見遺,至今世尤寶其書,韋仲將謂之『草聖』。」北朝書評家王《古今文字志目》秦、漢、吳59人中有載張芝大名。南朝,宋書法家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稱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

張芝書跡,《章草帖》典雅蘊藉;《如汝殊悉帖》氣勢雄強,有類羲之,尤以氣魄勝之。草書發展到這裡,已從應急之用轉變為情感宣洩、專供欣賞的藝術上來了。衛恆《草勢》載:

「故伯英自稱,上比催,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此頗見自負之色,然亦多少透出當**論界資訊。

民俗文化 編輯:hdncbw

少年兒童從書法學習中能獲得什麼

少年兒童從書法學習中能獲得什麼,學習書法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什麼學習書法對提高兒童智力和綜合素質會有這麼大的作用?根本的原因在於書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奇特的塑造人的藝術。書法是個寶葫蘆 叢書法本身的特點闡述了這個問題。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和靈魂。兒童在學習書法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