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科別與經驗等教師在獎懲使用上之行動研究計畫

2022-12-11 20:27:01 字數 4757 閱讀 5809

3、 研究目的

本專題的研究目的,在於了解下列六項要點,並提供意見作為改進之參考:

(1) 了解不同種類教師最常使用獎懲方式。

(2) **男女性別在獎懲使用上的差異。

(3) **級任、科任在獎懲使用上有何差異。

(4) **任教時間長短在獎懲使用上有何差異。

(5) **教師對不同年齡在獎懲使用有何差異。

(6) **有關文獻分析資料,並提出建議事項,以供教育人員參考。

4、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幾項待答問題為分析討論之據:

(1) 不同性別教師使用獎懲的方式是否有差異?

(2) 級任、科任教師在獎懲使用上是否有差異?

(3) 任教時間長短在獎懲使用上是否有差異?

(4) 不同年齡(年級)學生對獎懲的反應有何差異?

(5) 老師對不同年齡的兒童獎懲是否有差異?

5、 名詞定義

(1) 獎勵:係指教師所使用的精神與物質的酬賞、目的物和各種強化物。本研究的獎勵方式包括(一)發給獎品(二)頒發獎勵卡(三)口頭稱讚(四)加分數(五)積點制(六)加註評語鼓勵(七)舉辦活動(如烤肉……)(八)公布作品(九)其它。

(2) 懲罰:係視特定反應之發生而施用用的嫌惡刺激。本研究的懲罰方式包括(一)打手心罰站(二)寫***(三)扣分數(四)罰寫作業(五)不准下課(只能上廁所)(六)口頭責罵(七)勞動服務(如當值日生)(八)青蛙跳(九)半蹲(十)其它。

(3) 年齡:以年級來劃分。本研究以二年級四年級代表不同年齡兒童。

6、 研究假設

(1) 不同種類教師在使用獎懲方式有差別嗎?

(2) 男女教師在使用獎懲方式有差別嗎?

(3) 級任、科任教師在使用獎懲方式有差別嗎?

(4) 任教時間長短獎懲方式有差別嗎?

(5) 教師對不同年齡的兒童獎懲方式有差別嗎?

7、 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以南投縣四所學校之全體教師,全做問卷調查,他效度無法推論到普遍性的教師,獎懲是老師為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手段,從這調查可以推測那幾種獎程式對學生最有效的方法,但無法推測獎懲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或是在什麼樣的獎懲最有效,研究設計無法全部所有的獎懲,只選最有代表性,做代表問卷調查。

2、 文獻**

1、 動機與學習

在學過程中,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所謂動機(motivation),是一種推動作為的過程或現象。可分為(一)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又稱為內在動機(motives),包括本身具有的需欲(needs)、驅策力(drives)、興趣(interests)、情緒(emotions)、願望(aspiration)和學習意欲(the will to learn)。

(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包括一切實際或想象而來自個體以外的誘因或外在動因(incentives),亦即精神與物質的酬賞,目的物和各種強化物(reinforcer),例如讚許、獎品、金錢、名譽、成功、失敗及懲罰等(吳靜吉等,教育心理學,民61年)。

適當的動機有助於學習;太強或太弱的動機可能妨礙學習。外在的動機操之在人;內在的動機操之在我。教師可運用讚許、榮譽和高分滿足學生的成就欲,運用適當的教材和教法(外在動機或誘因),來誘發與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內在動因)。

由此可知動機與學習效果具有密切的關係,且在不在動機的運用,實即當前教師所使用的各種獎懲方式。

2、 增強與獎懲

增強(強化)是使個體同一行為或反應重複出現的機率增加的作用。個體是否重複同一行為取決於該行為的後果,後果滿足或減輕痛苦,則重複行為增加,後果難受或痛苦,則重複行為減少。因獎賞使人滿足,懲罰使人痛苦,故前者可增加行為之重複性,後者可減少行為之出現。

在教育上(一)提供正刺激(令人愉快、滿足、減少痛苦)以增強行為,稱為正增強(postitive reinforcement),例如稱讚為正刺激,因助人而獲稱讚,其行為受到「正強化」;(二)自某人身上除去反刺激(不快或痛苦刺激)以強化其行為,稱為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例如成績不及格為反刺激,而因勤學使成績反而不及格,則勤學行為受到「負強化」。

至於強化或增強時次(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可分為連續增強及間歇增強。前者對每一正確反應或好行為均予增強,在學習初期適用,但學習後為保持不間斷,則宜使用後者。尤其教育事業為百年大計,其成效不易於短期內顯著出現,也不能每次予以增強。

3、 獎懲方式

(一、)(withey 1979)曾提出四種獎賞方式:1、物質性的獎賞(materialrewards):獎品、裝飾品和徽章;2、象徵性的獎賞(symbolic rewards):

頭銜、地位;3、評價(assessment):記號、等第和類似設計品;4、教師反應(teacher reachtions):讚美、鼓勵、讚許和認可等(引自jones,1989)。

christian(1983)更詳列獎賞的範圍有:1、初期的身體接觸:擁抱、輕拍、、、等;2、食物:

牛奶、餅乾、糖果、口香糖、葡萄乾等;3、玩具:彈朱、風箏、洋娃娃、小汽車模型、黏土、、、等;4、文具:橡皮擦、尺、筆、筆記用紙;5、特權:

自由時間、公差、使用計算機、收集及分發紙張;6、讚美:口頭讚美、

給予高分、給予證實、校長接見;7、內在自我稱讚:"我做的很好""問題都解決了""我做了工作"(wielkiemicz,1986)。

ainscow&tweddle(1988)亦提出了三種獎懲方式:1、社會性的獎賞(social rewards):如點頭、微笑、霎眼示意、讚美、認可;2、回饋(feedback):

如星星、乖寶寶卡;3、活動性的獎賞(activity rewrads):如聽錄音帶、看錄影帶、觀賞影片、閱讀課外讀物、給予自由時間、、、等;molless(1990)

則將獎賞方式略分為兩大類:1、非物質性的獎賞(non-material rewards):教師注意、教師稱讚、教師激勵、同儕注意、、、等;2、物質性的獎賞(material rewards):

給予星星、特權、及其它代弊。

(二)、物質和精神兩方面:

提出四種懲罰的型態:1、物質上強烈的懲罰:嚴厲的體罰;2、物質上輕微

的懲罰:施予輕微的體罰;3、精神上強烈的懲罰:控制他人;4、精神上輕微

的懲罰:責罵(歐陽鍾仁,民70)。

cheesman&watts(1985)亦提出懲罰兩種方式:1、兒童表現不當行為時給予不愉快的事情:喊叫、忽視、隔離、留置等;2、兒童表現不當行為時免除其獎賞得權利:

如不能完球、剝奪遊戲時間等。

bull&solity(1987)則較明確指出處理學生不當行為的方法有:1、改變前後的關係:改變活動、提供協助、改變組織、移開分心的物品、運用幽默感;2、明令控制的作法:

輔浩瀚訊號、干預、督促、提醒規定和例行工作、提醒結果;3、運用同儕團提的制裁;4、發揮自然結果的懲罰;5、採取較強硬的手段:警告、折損、補償、隔離、交付處理。至於moles(1990)則將懲罰分為三種方式:

書面通知、隔離、自然結果懲罰。walker&shea(1991)亦為懲罰分為兩大類:生理得懲罰:

打屁股;心裡的懲罰:責罵、勞役、課後留校。基於以上學者對懲罰方式的看法,可謂大同小異,教師施罰時,可能會造成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俾使其不良行為不再發生。

三、有關獎懲的實驗研究

(1) 讚許與責備

拉德與巴利格(laird & briggs 1923)研究,學生在他人面前受責罵、嘲笑、諷刺,在學習上有不利的影響;公開稱讚,能增加教學效果;私下責罵,亦為有效動因。湯甫生和哈林加特(thompson & hunnicutt 1944)研究,外向學生受責備時之進步較讚許大,內向者反之;有讚許與責備較無外在誘因時有效;使用責備時,教師的人格、學生的人格、責備時的環境,接史效果產生大差異(胡秉正,教育心理學 p.156)。

河洛克(以教學能力相等的學生為受試,分為四組:(熊祥林,教育心理學p.19)

1. 實驗組:

1)稱讚組:不論成績,每日讚美。(進步顯著)

在同一教室2)申斥組:不論成績,每日責備。(進步次之)

3)冷落組:不加獎懲,但看其它同學受獎或受責。(進步又次之)

2.控制組:在另一教室,不受獎懲,亦不**獎懲情形。(最差)

讚許對女生影響較責備大,男生則反之,責備不如讚許有效;智慧型差者對讚許的反應亦較佳(胡秉正,教育心理學,p157)。

(2) 物質獎勵及展覽:

物質獎勵(糖果、金錢等獎品、獎金)為學習有效的誘因,懲罰亦可促進學習效果,尤其是了解懲罰目標時,根據克砍道(kirkendall,1958)問卷調查小學生,對獎懲效果的看法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受到責罵後會努力用功,受到責罵與嘲笑時,男生教女生更會表示敵對反應;分數被認為有效的誘因;因文筆優美,使作文在班上被展覽,此誘因教由父母處之獎勵有效。

(3) 結果的知曉

布朗(broun,1932),以小學為實驗物件,結果顯現知道進步情形,為有力的誘因。所以考後迅速發表了分數,分發考卷加以檢討、公布成績、分發成績單等皆使學生明了學習效果,有利於學習。

(4) 競爭與對抗

何洛克(hurlock,1927)及馬利(maller,1929)之研究,競爭組中的受試者,功課顯著進步;群體對抗有效的誘因,可使速度及精確度增加;又個別獎勝過群體獎,且有3/4受試選擇為自己競爭(胡秉正,教育心理學,p. 160)。所以實行獎勵宜以團體及個人雙方兼顧。

4、 獎懲對學習的影響

(1) 獎勵可使學生努力求學

阿金遜等(atkinson,1971)以小學生對某些專案語文學習實驗,採酬賞方式加以訓練,其它專案不賞,則學習者只顧及得賞專案;然而,對較成熟的學習者而言,指獲知結果亦可有同樣學習發生,而不必依賴物質上的酬賞。

(2) 延宕酬賞的效果

沃爾斯、史密斯(wall & smuth,1970)研究,家庭背景較差者延宕酬賞效果較差,可能因家庭背景缺乏時間概念之把握,不能計畫未來,然對中等家庭或成熟者而言,沒立刻獲悉結果亦有學習發生。

體育實習教師與經驗教師PCK區別管窺

作者 陳建英 體育教學 2012年第10期 一 問題的提出 學科教學知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 的概念最早是由舒爾曼 shulman 於1986年提出來的。在這一定義中,pck包含有四種主要成分 教師關於一門學科的教學目的的統領性觀念 關於學生理解的...

對外漢語教師與你學習漢語的經驗

對外漢語教師可以說在學習漢語方面,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學習他們的經驗,這樣會使他們在學習漢語的時候更加方便。但是學習是乙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學習不像現在人們追求高效生活一樣,可以把學習也快餐化,尤其是語言的學習和掌握更不能急躁,漢語作為眾多語言中最難搞定的一門工具,最忌...

教師招聘面試試講技巧與經驗總結 注意聽課物件

規定的試講時間一般是15分鐘,答辯是15分鐘。試講時間,一般是在5月的週末,大家可憑試講通知單,按規定時間,到指定地點,先提交指定教材任意章節備課筆記一式三份,然後考官現場指定乙個章節,讓考生準備50分鐘,然後開始試講。一 說課內容 說課時間規定不得超過15分鐘,超時將酌情扣分。說課後,專家組根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