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遼東進士的歷史貢獻

2022-12-09 00:39:06 字數 1858 閱讀 7100

郭培貴內容摘要:明代遼東進士的歷史貢獻主要表現在政治和文化兩大方面。前者主要表現在遼東進士全部入仕任官,位於全國各省直進士群體入仕率的前列;絕大多數任官後都有出色表現,湧現出不少勤政恤民、公正執法、清正廉潔、剛直敢言和軍事才能超凡的人物。

後者則主要表現在推動遼東及其任官地區的文化發展和著書立說等方面,著述成就尤以經學、詩歌和史學最為突出。

關鍵詞:明代遼東進士歷史貢獻

**專案:全國博士學位**作者專項資金資助專案「明代科舉群體與政治及社會變遷研究」(20091 3)和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專案「遼寧明清時期文化教育發展與社會和諧研究」(l07bzs006)。

明代遼東進士雖然僅有72人,但廣泛分布在遼東都司及其所屬25衛的23個衛中,且82%皆為雙籍進士,成為乙個頗具特色的邊地科舉群體,對當時歷史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對後世產生了一定影響。目前,學術界尚無對遼東進士歷史貢獻進行研究的專門成果。本文擬對其進行初步**。

一、明代遼東進士的政治貢獻

(一)明代遼東進士的任官概況

明代遼東進士的政治貢獻主要表現在其任官行政上。其具體任職狀況,雖然在明人編纂的《遼東志》和《全遼志》中大都能夠找到相關記載,但二書對明代遼東進士的記載並不全面,晚出的《全遼志》僅記載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且二書所載俱有訛誤。故筆者在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明代遼東進士的具體任職情況做了逐一考證,茲謹將考證結果列表顯示如下:

1該表所列72名遼東進士姓名及中式年份,是筆者據相關文獻資料逐一考證所得,詳見筆者《明代遼東進士考述》一文,載於《故宮學刊》第5輯,紫禁城出版社2023年版。

遼東進士最終任官表1

據上表所示資料,遂成以下二表:

明代遼東進士最終任官統計表

明代遼東進士最終任官品級統計表

綜合以上三表,可知明代遼東72名進士全部走上仕途,分別擔任了京官和地方官,如此高的入仕率在各省直的進士群體中是極為罕見的。其中,任京官者自尚書至行人共30名,佔總數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縣共42名,佔總數的58.

33%,廣泛分布在南、北兩直隸和山東、陝西、山西、河南、浙江、江西、福建、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十乙個省份。任在京和地方三品以上官者15人,佔總數的20.83%;任在京和地方五品以上官者有51人,佔總數的70.

83%;任在京三品以上官者9.人,佔總數的12.5%;任在京五品以上官者19人,佔總數的26.

39%。總體而言,與同處邊地但社會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程度都高於遼東且單獨舉行鄉試的明代廣西相比,二者進士入仕後的最終任職狀況大體相當2。

1「分守道官」,應指布政司分守參政、參議等官,有時按察司的副使、僉事等官也出任分守道官,因該處不明具體官職,故暫以最低的僉事正五品計。

2筆者依據明朝歷科《進士登科錄》、《皇明貢舉考》、《明實錄》、《國朝歷科進士題名碑錄》以及各省《通志》等文獻所載相關資料,考證和統計明代廣西進士共有201人。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一書統計明代廣西進士為209人(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56-58頁),其中包含崇禎十三年「賜特用」8九。筆者認為「賜特用」只是崇禎皇帝為打破資格用人局面,而對非進士出身的舉人、歲貢比照進士出身給予破格任用,而被「特用」者本身並不具有進士身份,故不應統計在內;所以,除去這8人,吳氏與筆者對明代廣西進士總數的統計實際是相同的,但在個別科次人數的認定上仍有差異。

如正統七年壬戌科,筆者計為2人,吳氏計為1人;天順四年庚辰科,筆者計為1人,吳氏計為2人。在明代廣西201名進士中,任職者187人,入仕率為93.03%,明顯低於遼東;任在京和地方三品以上官者共46人,佔任官總數的24.

6%,比率略高於遼東;任在京和地方五品以上官者共112人,佔任官總數的59.89%,比率明顯低於遼東;任在京三品以上和巡撫官者28人,佔任官總數的14.97%,比率略高於遼東;任在京五品以上官者51人,佔任官總數的27.

27%,比率略高於遼東。綜合以上因素,可見遼東與廣西進士入仕後的最終任職狀況應足大體相當的。

明代遼東中層行政管理文獻綜述

1 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1.1研究背景 遼東是明代邊疆防禦體系中的重點地區,歷史上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遼東地區在明代時實行地方軍事化行政制度。作為邊疆的防禦體系重要的構成部分,明代遼東地區的行政管理制度使用都司管理的衛所制管理,劃分為不同的行政地理管轄範圍,形成了乙個都司中心管理25個實土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