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首季問大勢 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

2022-12-05 03:18:02 字數 4779 閱讀 6875

**:人民網-人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一季度,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實現了經濟發展、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較好開局,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於調整中的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

本報記者近日再次獨家採訪了權威人士,為中國經濟問診把脈。

一、經濟形勢怎麼看?

■經濟執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於預期。但經濟執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執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乙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去

■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公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問: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7%,仍執行在合理區間,好於市場預期。

同時,其他一些經濟指標也明顯出現暖色。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實現了「開門紅」,有人認為是進入了「小陽春」,更有樂觀者認為中國經濟已觸底,將呈現u型反轉。這是不是說明經濟發展大趨勢發生了變化?

對於中國經濟短期和中長期的走向,您的判斷是什麼?

權威人士:總的看,今年開局的經濟形勢平穩。經濟執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於預期。

但是,經濟執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因此,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到底怎麼看?

還是要堅持兩點論,還是要結合發展階段和國際背景來看。

從一季度形勢看,我們希望穩的方面,穩住了,有些甚至還出現意想不到的回公升。一季度gdp增長6.7%,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平穩增長。

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部分工業品**有所回公升,工業企業效益由降轉公升;固定資產投資加快,新開工專案大幅增長;房地產市場供銷兩旺,去庫存明顯加速。

我們希望進的方面,也有了新進展。服務業比重繼續提公升,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湧現,一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快速增長,居民消費不斷公升級,「五一」小長假國內旅遊火爆,長三角、珠三角等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創新和質量效益的地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加強。尤其是各地區各部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按照**的要求主動開展工作,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然而,不可否認,我們面臨的固有矛盾還沒根本解決,一些新的問題也有所暴露。「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公升。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大幅下降,房地產泡沫、過剩產能、不良貸款、地方債務、**、匯市、債市、非法集資等風險點增多。

一些市場化程度較低、產業低端、結構單一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就業問題凸顯,社會矛盾有所加劇。因此,在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而不是週期性的情況下,「進」才是「穩」的根基。「進」,就是解決經濟執行中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問題,這需要時間,目前還處在起步期,新動力還挑不起大樑。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執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

我要強調的是,這個l型是乙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今後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公升就會持續上行並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退一步」為了「進兩步」。

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去。對此,一定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公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麼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

■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

■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

問:在經濟回暖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經濟執行分化趨勢愈益明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企穩回公升勢頭強勁,但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型省份的經濟依然比較困難,有外電稱為「兩個世界」。這種走勢分化傳遞出什麼訊號?

權威人士: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往往向高收益領域集中,出現產業同構化趨勢,一段時間後,就會形成產能過剩,產生過度競爭,超額利潤消失。此時,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麼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這兩種情況形成的分化趨勢,是規律使然。

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還有一部分,嚐到苦頭,但也汲取了教訓,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了。

我看也不是什麼壞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開始加速分化,在此過程中,湧現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區、有競爭力的行業企業、叫得響的知名品牌。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分化加快,我國進入新常態,國內的經濟分化進一步加劇。去年,**在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時提出,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視創新和質量效益的,發展態勢都比較好;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今年這個趨勢還在延續,甚至在加劇,確實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在可預見的未來,在經濟分化中,我國將不斷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但有些地區、行業和企業日子也會越來越難熬。與其苦熬,不如苦幹。

現在這些地區、行業和企業的幹部群眾正在拋棄幻想,自立自強,主動促改革抓創新,力爭迎頭趕上。

二、巨集觀調控怎麼幹?

■促進巨集觀經濟健康發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著力度是不一樣的

■當前及今後乙個時期,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問:從一季度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的回公升,對於經濟企穩發揮了關鍵引領作用。有一種觀點認為,短期刺激仍然好用、管用、還要繼續用。

對此您怎麼看?做好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總思路如何把握?

權威人士:這是大家議論比較多的乙個問題,也是國際上高度關注的問題。能不能把握好這個問題,既影響眼前,又涉及長遠。

促進巨集觀經濟健康發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著力度是不一樣的。當前及今後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正確理解**提出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句話,也就是說,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按照**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實行「巨集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當前,落實好以上新理念、總基調、大思路,巨集觀政策要突出三個要求:

一是適度擴大總需求,堅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注重把握重點、節奏、力度。

二是堅定不移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眼於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

三是注重引導良好發展預期,增強各方面對經濟發展的信心。

在工作中要做到「兩個確保」:

一是確保**已定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要全面、準確、不折不扣地貫徹**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健的貨幣政策就要真正穩健,積極的財政政策就要真正積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就要更加突出。

二是確保**的政策落地生根。**多次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把今年的經濟政策真正落地。

適度擴大總需求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得到各方廣泛認可,只有紮實向前邁進,才能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使經濟形勢不斷朝著好的方向轉化。

■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

■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最危險的,是不切實際地追求「兩全其美」,盼著甘蔗兩頭甜,不敢果斷做抉擇

■我們明確了**、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保持戰略定力,多做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經濟越來越糟

■要把控好「度」,既不過頭,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確、政策對路,一旦用力過猛,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釀成風險

問:一季度的成績單顯示,一些問題正在得到化解,另一些問題又露出苗頭;經濟工作面臨「兩難」「多難」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複雜性。那麼,巨集觀調控的著力點究竟應該放在**?

權威人士:俗話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困難,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困難,這很正常。

問題在於如何準確判斷困難的性質,採取正確措施加以解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秉承「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理念,坦然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勇於闖關奪隘、爬坡過坎,一點一點攻堅破冰,一年一年發展壯大,一步一步走了過來。

當前,確實存在一些「兩難」或「多難」的問題。最突出的表現是,一方面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實體經濟高槓桿,如果急於克服下行壓力,槓桿率就會進一步提高,怎麼辦?那就要具體分析問題的性質,看看哪個問題更是要害。

我國勞動力總量逐年減少,產業結構在優化調整,即使經濟出現較大幅度下行,社會就業也能保持總體穩定,何況我國經濟也下行不到**去!所以**一直強調不以增速論英雄。但是,槓桿問題就不一樣了。

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那就要命了。這麼一比較,就知道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兒,就知道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兩難」也就成了「一難」。最危險的,是不切實際地追求「兩全其美」,盼著甘蔗兩頭甜,不敢果斷做抉擇。

比如,一些國家曾長期實施刺激政策,積累了很大泡沫,結果在政策選擇上,要麼維持銀根寬鬆任由物價飛漲,要麼收緊銀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兩難」,左右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