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稿件寫出味道來

2022-11-11 20:57:05 字數 1858 閱讀 4000

軍事鈀者

「淡菸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

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眷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裡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裡的

蓼菜、茼蒿、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為表愉悅現場所吟之詩。

「人間有味是清歡」,說的是詩人來到久違的野外,品幾口純天然

的美酒,嘗幾筷鄉間的新鮮野菜,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生活更有滋味。而現代人亦追求新鮮「有味」的生活,喜歡品嚐鄉村郊外的「土

味」和「野味」。讀報也同樣喜歡天然新鮮、獨具匠心、語言優美的「有味」稿件。這樣的稿件能讓人閱讀後回味無窮。

何謂「稿件有味」?簡單地說就

是新聞稿件深含寓意有回味。瀏覽眾多報紙。一些新聞稿件之所以無法吸引讀者,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

「味道」。作者往往僅侷限於某一固定不變的寫作模式,說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官話、大話和套話。這

樣的稿件自然讀之無韻,味同嚼蠟,沒有「品位」。寫新聞需要經常去舊

翻新,把那些程式化的東西改一改變一變,這樣才能給人以新鮮感,通

篇有味道。實踐也證明,只有常給讀

者換換口味,擺脫一成不變的模式,盡一切可能多溶人一些新鮮的東西進去,稿件才會「有味」,讀者才會「胃口」大開。

那麼新聞稿件如何「生味」?眾

■李根萍

所周知,新聞事實是不可更改的,而表現的方式、語言的運用、思想的深

度卻是可以創新的。

在表現方式上,故事化和現場化是不錯的嘗試。把訊息故事化,可激發讀者興趣。讀者天生的「故事情結」,讓故事化的訊息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它既真實可信,又

有著文學作品般的閱讀吸引力。採用故事化的方式寫新聞,可以讓稿件充滿活力,盎然生「味」。而現場見聞式的稿件,則給人以真切的感受。

通過逼真的現場摹寫,讀者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感

官被充分調動,從而讓讀者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新聞的語言也是為稿件增「味」的重要方面。語言美是一篇精品新聞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新聞稿件最忌諱的就是語言枯燥、索然

無味。語言作為表述事實的手段、傳播資訊的載體。在新聞稿件寫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前蘇聯著名記者巴喬夫對新聞語言這樣概述:語言、語言、語言!它既是我的朋

友,也是我們的敵人……它可以把

普普通通的事情寫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也同樣可以把英雄事蹟寫得平淡無奇、索然無味。如果乙個新聞人不在語言上下功夫,那就不會

有生動新奇的作品。亦無法在新聞界立足。

就語法句式的斟酌而言,多用短句、肯定句和主動語態,除了可以

增加報道的易讀性,更能給稿件帶來

一種簡約流暢的美感。用通俗易懂的

語言解讀事件。盡量避免空洞、晦澀的字眼,這樣一來讀者的眼球才能被

吸引,胃口才能被調動,稿件的韻味才能被完整地彰顯。

思想是稿件的靈魂。稿件無論何時都是靠思想的力量去感化和打

動讀者的。倘若一篇稿件蘊含的思想如清湯寡水,便無人問津。許多稿件未能透過現象說明事物的本質,未能從思想上突出事物的重要意義。就只能被算作是「流水賬」,肯定無法滿足

讀者的需求。《人民**》原副總編輯梁衡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曾說:「報刊上每天都有許多空泛的文章沒人看,主要還是缺『思想味』。為什麼寫文章?一是為思想,你要給人以力量;二

是為審美,你要給人以美感。古往今來,凡是有生命力的文章,都跑不出這兩條,能做到一條就好,兩條都做到就是傳世佳作。」他在一本集子中的自序題目就是《文章為思想而寫》,也是強調稿件的核心是要有「思想

味」,有味道的文章才會有人讀,否則

就會被讀者拋棄。

總之,要使「稿件有味」,新聞人

要善做「廚師」,時時關注受眾的「胃

口」,堅持不懈地在「味」上下功夫,配足配齊好「調料」,這樣才能烹調

出新鮮、純天然、色香味俱佳的新聞作品。

(作者系人民前線報社編輯)

實習編輯:郭城春

把衣服穿出味道有哪些講究

把衣服穿出 味道 有哪些講究?搭配好顏色 1 紅色配白色 黑色 藍灰色 公尺色 灰色。2 粉紅色配紫紅 灰色 墨綠色 白色 公尺色 褐色 海軍藍。3 橘紅色配白色 黑色 藍色。4 黃色配紫色 藍色 白色 咖啡色 黑色。5 咖啡色配公尺色 鵝黃 磚紅 藍綠色 黑色。6 綠色配白色 公尺色 黑色 暗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