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轉身,在無路可走的時候

2022-11-02 02:42:11 字數 1014 閱讀 7344

過去提到陶淵明,提到他「不為五斗公尺折腰向鄉里小兒」,提到他不慕名利甘於清貧地歸隱,我總是很困惑,我常想他會不會為「六斗公尺折腰」呢?當他借貸度日時後悔當初辭官歸隱嗎?當他耄耄老矣時會有遺憾嗎?

陶淵明少有偉才,渴望建功立業,也抱著雄心壯志步入官場,但他的傲岸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他的不羈與當時的官場背道而馳,於是他不得不辭官,但矛盾充斥在他的胸間,建功立業和生活的需求又激勵他一次次步入官場,而清高孤傲的性格又使他一次次挫敗而歸,一次次的掙扎、抗爭、磨合,都未使他立足於官場,而是被鞭打的遍體鱗傷。帶著一絲無奈,一絲惆悵,他終於醒悟,在官場上已無路可走,於是在彭澤令之職上絕然辭官歸隱,他選擇了歸隱,選擇了田園,選擇了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於是,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迎著朝陽荷鋤而去,踏著秋露帶月而歸。

五次出入官場已經消磨了他的鬥志,五次出入官場也使他認請了當時的社會不需要他,生活磨鍊了他,使他的思想達到了一種境界,於是他才能平和地過起了平靜貧窮的生活。在荒山野嶺,能心平氣和地鋤豆,是一種境界;能夠有其才而守住貧困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歸隱沒什麼可讚揚的,也並非是人們讚揚的不慕名利地位,它只是封建社會文人雅士在「無路可走」的時候的一種最好的選擇,官場無路可走了,走別的路,對現實不是絕望只是失望,仕途不順,理想破滅,抱負難就,屈原的懷石投江只反映了他搞挫折能力之弱,只反映他太易絕望,不可取。

當無路可走的時候,學會轉身。這是人類生存的大智慧型,陶淵明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極至。而眾多封建時代文人在窮途末路時,我們看到的是孟浩然的鬱鬱寡歡,抱憾終身;我們看到的是阮籍、嵇康終日「嗜酒」;我們也看到的是接輿髡首,桑扈裸行,以驚世駭俗的行為來表現自己對社會的不滿。

而陶淵明雖然有失意因頓的情緒,但卻沒有理想破滅的絕望,也沒有放縱自我的怪異行為,而是轉個身,把目光投向田園,執著於田園生活,從此沐浴在田園生活的陽光雨露之中,過上了安逸、舒適的生活,這種平和的心態不正是一種平淡的美嗎?他超越了世俗的物慾,去追求無限自由寧靜的平和之心,過起了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誰能說不美?

所以當我們遇到不滿或不幸或眼前黑的不能再黑或無路可走的時候,要學會轉身,而不是自怨自艾或仇視別人和社會。向陶淵明學習,去開墾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地,也許你會有意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