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來教案

2022-10-30 23:42:02 字數 6118 閱讀 6409

一、知識和能力

1.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朗瀆體悟,理清思路,尋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鑑賞通過誦讀,領會詩歌的形象,體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了解作者面對殘酷的現實,始終不逾地熱愛祖國,相信未來的愛國情懷和樂觀精神,培養學生不管人生多麼艱辛、命運多麼坎坷,都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向命運挑戰。

【教學程式】

(一)走進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台人,2023年生,6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他的詩,特別是早期作品廣泛傳誦於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創作成就才得到公認,是一位成績巨大卻差點被埋沒的天才詩人。

但歷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詩,就像珍珠,越來越閃爍出燦爛的光芒。《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熱愛生命》《海洋三部曲》……這些寫於

六、七十年代動盪時期的詩篇,至今讀來,還是那麼完美,那麼讓人激動。在詩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態站在大風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時代良知和民間正直渴望的發言人,他以乙個歌者的身份讓自己的詩歌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春雷一般轟轟滾過,幾乎可以說是感動和溫暖了一代人。

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命運卻遠不如一般人幸運:在那個動盪的年代(1966—1969),詩人詩性的敏感和良知在與殘酷的現實的尖銳衝突中不勝重荷,精神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2023年,在部隊當兵時,因強烈的精神刺激而導致精神**,從此後,食指陷入了長期的病困中,2023年4月住進北京福利院。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食指依然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寫作著。

食指用他的一生,為我們詮釋了四個字:相信未來。

(二)走進時代食指的創作主要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後期,這正是「*****」開始並進入高潮的階段,在那個史無前例的狂熱的年代,食指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現實環境的惡劣和內心理想的衝突,使得詩人處於一種矛盾複雜的心態之下。但年輕、熱情、執著,又讓詩人掙扎著擺脫現實的羈絆,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相信未來》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詩寫於2023年,第二年,**讀過這首詩後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在陰雲密布的時代,《相信未來》給人們心靈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關於這首詩,食指曾經說:「『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經看到這代人的命運了。魚兒跳出水面,落在冰塊上,它的前途是死,和這個冰塊一起消亡我們會戰勝死亡,這已經進了一步了。

我年輕,我能看到冰塊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這種信念,詩人才能在20歲的時候就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樸實平易的文字,將冷靜的思考與熾熱的感情融人字裡行間。

二、走進文字

(一)、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要求:明確每節的主要意思結構脈絡

明確:課文基本結構:

1—2節:惡勢力橫行,我們希望破滅,果實被竊痛斥現實

第3節:面對著困難,我們信念更強,豪情更濃表明信念

第4節:想信未來有人能夠看清歷史,辨明真相相信未來

第5節:面對表層的創傷,繼續前進,任人評說

第6節:相信歷史會給中國的脊梁以公正的評價

第7節:點明題旨,發出召喚,為未來努力奮鬥決心戰鬥

(二)、分析鑑賞,把握主旨

1.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並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第1節:蜘蛛網——黑暗勢力爐台——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餘煙——殘餘的希望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節:紫葡萄——希望的果實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花——收穫的果實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穫但有孕育著新的希望

第4節: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

第5節: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梁

2.「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這樣的詩句,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將現實的殘酷、詩人的無助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達了詩人絕望中誕生的信念,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劇感。

3.從前三節詩歌的意象,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提示:貧困、落後、動盪、黑暗。

4.「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用孩子的筆體寫下」,有什麼含義?

提示:「美麗的雪花」,那是「嚴冬」的亮色,儘管輕盈,卻給人寄望未來的美麗;「孩子的筆體」,儘管稚嫩,卻是希望的種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陽,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5.三次「寫下」「相信未來」有什麼變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燼」上寫,再是「在淒涼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寫,表現出詩人什麼都被剝奪了,處於極端貧困之中(也可以理解為精神);最後「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表明詩人有孩子似的純真,仍然對未來存有不滅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詩節人稱為什麼由「我」變成「她」?

提示:這是乙個轉折點,作品的視角由「我」轉向了「她」。「她」就是未來,從未來看現在,現在就變成了歷史,詩人期待的是「她」能撥去「腐爛的皮肉」看到「我們的脊骨」,從而能「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透過字面,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時他又想告訴人們,這一切是真實的、不可迴避的。因此,儘管有「迷途的惆悵」,有「失敗的苦痛」,但歷史不可抹去,未來將會做出公正的評價。

7.最後一節詩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這一節句式短促有力,節奏也明顯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內在情緒的必然發展,也是其理想與信念的昇華。

8.如何理解本詩反覆手法的運用?

提示:反覆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每一節最後都由「相信未來」四個字結尾。

而且用冒號把它們凸現出來,如**中的主題句反覆出現,強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的主旨。

三、挑戰自我

「讀然後知困」,要了解學情,最好讓學生單個地朗讀,尤其是短文本(長文字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於是,在匯入課文之後,我讓學生朗讀。朗讀之後,我發現了學生的認知「真相」:

因認知困難,導致了第三節出現不同的讀法。讀法不同,實際上反映了認知水平和解讀文字能力的不同。學生朗讀的困境,給課堂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給我帶來了寶貴的機緣。

於是我便「隨緣」,沿著這一任意路徑(而不是程式上設定好了的路徑),切入文字,作深層次的解讀和延伸。

問:下列讀法哪種正確?為什麼?

1:……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2:……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提示:2

師:不同的讀法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要知道怎麼讀,不妨先來理解這幾個句子。理解詩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們看看這幾個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構成的?

a:「手」、「排浪」、「大海」、「曙光」、「筆桿」。

b:「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筆桿」。

提示:b

師: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排浪」有什麼特點,它能否壓縮為乙個字「浪」。

明確:「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邊湧去,這一道又一道的浪線看起來就像人的「手指」。

師:從修辭來看,這裡運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比喻。

師: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這句應該怎麼讀?

明確:我要用像那湧向天邊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師:你能如法炮製,把第二句也改寫一下嗎?

明確: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陽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師:同學們,請把你們的手掌往上托起來,看看有沒有大海的面積感、體積感。

師: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筆桿」有沒有相似點?

提示:早晨的光線射開來,看起來是一根根的,長長的,筆直筆直的,所以我們經常講「霞光萬丈」。食指以詩人的敏銳,捕捉了這一瞬間的感覺。

現在請大家手握一枝筆,然後舉起來,看看你的「手指」有沒有「排浪」般的感覺,看看你的「手掌」有沒有「大海」般的感覺,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筆桿」像不像海日射開的「曙光」。

師:同學們再思考一下,這一節說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搖曳著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但真的這樣說,有沒有詩味了?

明確:沒有。

師:「用手指、手掌、筆桿寫字」這樣簡單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來比喻,氣象就變得壯闊起來,讀來驚天動地。同時,雖然使用了比喻,詩人卻迴避了通常的寫法,採用了陌生化的手段。

有誰能模仿這種特殊的比喻形式寫幾個句子?

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師鑲嵌上文字那一顆顆閃爍的星星,/照亮了一雙雙懵懂的眼睛。

師:這幾句如果要來得通俗一點,又怎麼說?

明確: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師鑲嵌上像那一顆顆閃爍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雙雙懵懂的眼睛。

師:句子確實通俗了,但高度凝練、表達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後讀詩或者寫詩,都要注意這一特點。剛才我們一起攻克了難關,現在理解起來可容易多了吧?請同學們把全詩再次朗讀一下。

四、初試牛刀:

【基礎過關】 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灰燼()瞳孔()阻撓() 果脯()遊弋()搖曳()

【能力過關】

1、「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這樣的詩句,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將現實的殘酷、詩人的無助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達了詩人絕望中誕生的信念,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劇感。

2.從前三節詩歌的意象,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提示:貧困、落後、動盪、黑暗。

3.「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用孩子的筆體寫下」,有什麼含義?

提示:「美麗的雪花」,那是「嚴冬」的亮色,儘管輕盈,卻給人寄望未來的美麗;「孩子的筆體」,儘管稚嫩,卻是希望的種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陽,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4.三次「寫下」「相信未來」有什麼變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燼」上寫,再是「在淒涼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寫,表現出詩人什麼都被剝奪了,處於極端貧困之中(也可以理解為精神);最後「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表明詩人有孩子似的純真,仍然對未來存有不滅的希望和信心。

5.第4詩節人稱為什麼由「我」變成「她」?

提示:這是乙個轉折點,作品的視角由「我」轉向了「她」。「她」就是未來,從未來看現在,現在就變成了歷史,詩人期待的是「她」能撥去「腐爛的皮肉」看到「我們的脊骨」,從而能「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透過字面,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時他又想告訴人們,這一切是真實的、不可迴避的。因此,儘管有「迷途的惆悵」,有「失敗的苦痛」,但歷史不可抹去,未來將會做出公正的評價。

6、最後一節詩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這一節句式短促有力,節奏也明顯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內在情緒的必然發展,也是其理想與信念的昇華。

7、如何理解本詩反覆手法的運用?

提示:反覆手法的運用是本詩在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詩的前三節,都用大致相同的語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來不變的信念,每一節最後都由「相信未來」四個字結尾。

而且用冒號把它們凸現出來,如**中的主題句反覆出現,強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詩歌的主旨。

【適度拓展】 (一)、斷章(卞之琳)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1、詩中揭示了什麼?

提示:詩中形象地揭示了人與「風景」的關係;人不僅是「風景」(即大自然)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裡有了「人」「風景」才會有靈氣,才更生動.

2、全詩四行,分為兩個段落,是從哪兩個角度來寫的?

提示:分別靜態地呈現一幅畫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詩歌在一種被分割而又體現出統一的生活時空上創造詩歌意象,這種構思方式取得了以少勝多、以簡寫繁的藝術效果。

3、你怎樣理解「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這句詩?

提示:在「樓上人」的眼裡.「你」比「風景」更美;在「樓上人」心目中,「你」皎潔嫵媚勝過了「明月。全詩雖無乙個「美」字,而「美」的形象卻從讀者想象中凸現出來.

4.對這首詩主旨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表現了一種被別人或社會當做裝飾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這首詩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了一剎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這首詩表現了人物、事物間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係。

d.這首詩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係。

提示:a(「裝飾品」與「人生悲哀」的說法與原詩的主題相悖)

《相信未來》心得

作者依然選擇了相信和去相信。選擇相信時間,相信後來人,相信這發生的一切,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神死亡的年輕。無論痛苦 失敗 惆悵 嘲諷,還是微笑 同情 感動 成功,作者都抉擇了去相信。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盒麻煩,未必就是一件壞事。我們務必冷靜沉著,從容面對,無論結局是好與壞,或喜...

相信未來食指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 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 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 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撐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

相信未來詩朗誦

食指 鎮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 相信未來。桑當我的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 相信未來。鎮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撐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我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