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2022-10-06 10:48:04 字數 1789 閱讀 7058

**:北宋畫家范寬簡介:

范寬,北宋畫家。一名中正,字仲立。華原人(今陝西耀縣),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或作關中人。

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北宋早期, 仁宗天聖年間(1023-2023年)尚在。性情寬緩,氣度闊大,人呼之「范寬」。

他畫山水初學荊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領悟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

」於是范寬深入自然山川,長期居留於太華、終南諸山,觀察體驗雲煙慘淡,風月陰霽不同自然氣候下山水的形態變化,終於創造了與李成迥然不同的壯美景色,又擅畫雪景。他所畫崇山峻嶺,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又用碎而堅實的筆墨皴出富有質感的山石,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畫出北方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

《宣和畫譜》是這樣記述他的:「風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如此狂放不羈的個性,也促成他在始學李成之後,感悟「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

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移居終南(秦嶺主峰)、太華(華山),危坐終日,默與神遇,所以世人皆稱範寬「善與山水傳神」。所謂「師諸心」,也即唐代畫家張躁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在追求一種個人身心與大自然融渾一體的理想境界。

其畫下筆雄強,墨色深厚,峰巒高峻,氣勢逼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山體積墨黑重,黃賓虹雲「如行夜山」,由此大悟用墨之妙。後人將范寬與李成、關仝並稱為北宋三大山水畫家。

《溪山行旅圖》釋義:

《溪山行旅圖》北宋畫家范寬的傳世名作,絹本淺設色,縱206.5厘公尺,橫103.3厘公尺。

站在畫軸前,只覺得大山壓頂,咄咄逼人,令人彷彿身臨其境。畫面上部三分之二是滿滿的一座山峰,以粗筆濃墨勾勒山石的輪廓,然後以雄厚的中鋒,依石紋反覆加皴其獨特的點皴(有「豆瓣皴」、「雨點皴」、「芝麻皴」、「刮鐵皴」多說),再層層籠染墨色,山石堅硬的質感異常強烈。然而在右邊半山之石縫,一股清泉幾經盤桓,一瀉直下,途中遇阻,分作兩綹濺落深淵。

這懸瀑,在構圖上極有意義,既加深了「高遠」之勢,又使堅固的山體包孕了柔和的動感,大山彷彿因此有了生命。下部則精細地刻畫了巨石山崗,溪水潺湲,古樹茂密,樓閣隱現,一條崎嶇山路橫穿其間,行來一隊旅人,四頭騾馬載物艱難跋涉。比對大山的巨集偉,人顯得如此渺小,不過是匆匆過客。

這幅典型的北方全景山水的「高遠」構圖,已與李成慣用的「平遠」構圖大不同,似乎更多地接受了荊浩的影響。而范寬獨具個性的藝術表現力,也促成這幅畫成為千古之豐碑。雖然後人學范寬的不少,但是學其構圖者總也不如其山勢雄偉逼人,學其皴法者總也不如其石質硬朗厚重,故難以形成流派。

照說崇尚「淡墨輕嵐」的董其昌似乎不能認同此畫,但董還是被其強悍的藝術感染力所折服,讚為「宋畫第一」。而現代畫家徐悲鴻則更是情有獨鍾,他以為「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

此畫流傳有緒,確認為范寬的真跡無疑,但900多年來,人們一直以不能在圖上找到宋人的字跡或印鑑為憾。直到2023年秋台北故宮的一位叫李霖燦的研究員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發現「范寬」兩字,這才撥開迷霧。

《溪山行旅圖》構圖:

此畫構圖層次分明,主次和諧。前後遞進,用水貫通。用筆清雄,濃淡了然,以墨骨取勝。山石以「雨點皴」積攢而成,山石輪廓堅勁韌練,塑造了乙個「氣魄雄渾,如雲長貫甲」般的堂堂大山。

徐悲鴻評價范寬:

范寬的畫對後世影響深遠。人們稱他的畫為「百代標程」。徐悲鴻對他推崇備至,我們引用他的話來作為對該作的評價:

「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係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寫,無一敗筆。

北宋人治藝之精,真令人傾倒。」

由上海成昊摘自新浪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