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李灌區引黃泥沙防治與利用分析

2022-10-06 03:36:03 字數 951 閱讀 6088

摘要:簸箕李引黃灌區位於黃河下游,每年的引水攜沙灌溉一直是困擾水利人的問題,採取什麼樣的防治方法,採取什麼樣的治理途徑,才能讓黃河泥沙,變害為寶,利於人的生活,利於社會的發展。現就相關研究進行簡單闡述。

關鍵詞:引黃;泥沙;灌溉;利用

簸箕李引黃灌區位於黃河下游,灌溉面積10.9萬hm2,總控制面積3010平方公里,至2023年底,年均引水5億立方公尺。

1 泥沙的引用與防治

灌區在引水引沙的同時,一直在尋找引水防沙的治理與技術途徑,下面是灌區選取較好的幾種治沙防沙的方法。

1.1 引水防沙

1.1.1 東閘廢啟,西閘啟用,選擇合適的取水口

簸箕李東引黃閘建於2023年,設計引水流量75m3/s,為3*3公尺6孔箱式涵洞,設計閘底板高程18.6公尺(大沽高程下同),由於近十年來黃河調水調沙的影響,閘前黃河主槽河底高程下降很多,且東閘前黃河主流逐漸南移700多公尺,東閘逐步脫河,已無能力引用黃河水,於是灌區啟用作為補充閘的西引黃閘,西引黃閘建於2023年,設計引水流量50m3/s,為3*3公尺4孔箱式涵洞,設計閘底板高程16.5公尺。

1.1.2 選擇合適的引水時機

一般非汛期含沙量相對較低,而汛期含沙量相對較高。濱州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進入夏季,雨水充足,灌區一般無須引水。因此,灌區每年一般能避開沙峰引水,在含沙量大時少引水或不引水,而含沙量小時多引水,這樣大大減少了入渠沙量。

1.2 渠首集中沉沙

在渠首建立沉沙池是以往引黃灌區處理泥沙的主要措施,其方式包括自流沉沙和揚水沉沙兩種。簸箕李在東、西兩座引黃閘的下游,建有東沉沙條渠與西沉沙條渠,由於條件有限,採用以挖代沉的方式來處理泥沙。灌區每年有60%的泥沙淤積在此,僅有30—40%的泥沙進入田間。

2 泥沙處理與利用

簸箕李灌區主要採用渠首集中沉沙、渠系清淤、渾水灌溉和放淤改土來處理與利用引黃泥沙,通過加大引水流量、渠道襯砌與改建,增加渠道挾沙能力,將泥沙遠距離輸送,通過渾水灌溉分散沉沙,實現泥沙的資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