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禪醫 養身 冬日時節,飲酒有節,有節則康

2022-10-05 22:54:03 字數 3935 閱讀 2791

酒有多種,其性味功效大同小異。一般而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能祛寒,辛者能發散,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鬱、宣情暢意。酒在中藥裡為百藥之首,說的是酒在中藥裡排第一位。

既然酒有藥性,就要慎重地飲用。

人類最初的酒是人類採集的野生水果在適宜條件自然發酵而成的,由於許多野生水果本身就具有藥用價值,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稱得上是天然的「保健酒」,它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元朝醫學《飲膳正要》一書中,對酒的利害總括為「酒味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通血脈,厚胃腸,消憂愁,少飲為佳;多飲上身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是也,飲酒過度,喪生之源」。

飲酒的關鍵在「少飲」。酒裡都含有酒精,酒精可以殺菌,就是所謂的「殺百邪」,因此某些流行病初現時,不少人早晚都喝一小杯酒,人們把一些藥如人參等放在酒裡給病人服用,借酒「通血脈」「主行藥勢」,取得了更好的療效。此外,可以借酒禦寒,少量飲酒可促進血液迴圈,有助於恢復體溫,這就是下海漁民常帶酒出海的原因所在。

即便如此,很多人對此還是心有餘悸——保健和傷身之間的「度」該如何把握呢?喝酒保健在晚上6點左右最好,也就是晚餐時。因為酒精經肝臟分解時需要多種酶與維生素的參與,而人體此時分解的解酒的酶相對多一些,有利於乙醇的分解,再就是晚上喝酒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對有些人還能幫助促進睡眠。

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一般情況下,酒的酒精度數越高,則酒量就應相應減少,從一天的總量上來說,白酒一般應控制在50毫公升左右,藥酒控制在100毫公升左右,黃酒也可以在100毫公升左右,紅酒控制在150毫公升~200毫公升,啤酒則控制在500毫公升左右為宜。

許多人喝酒常一飲而盡,似乎一杯杯地幹才覺得痛快,才顯得豪爽。其實這樣飲酒是不科學的,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呂氏春秋》說:

「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清人朱彝尊在《食憲鴻秘》中也說:「飲酒不宜氣粗及速,粗速傷肺。

肺為五臟華蓋,尤不可傷。且粗速無品。」塗晉文建議,吃飯、飲酒都應慢慢地來,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於消化,不致於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

冬天的大雪時節是飲酒養生的好時間,大雪是相對小雪而言,說明空氣中的寒冷和濕度加大。在大雪到冬至的十五天內,天地之間的氣仍然較虛,養生的主題是溫補。主食應以精白面為主,面做的油餅、油條、烙餅等煎烤之物更加補氣。

蔬菜可以選擇辣椒、蔥蒜、韭菜、蔥頭之類偏溫熱的食物。暫時慎食蘿蔔、香蕉類寒涼之物,體弱氣虛者則應忌吃。有喝酒習慣的人,可適量喝些白酒、黃酒,飲用前一定要加熱。

從大雪到冬至這段時間,人肝氣不足,可適量飲用被稱為「大陽之物」的酒以補充陽氣。喝酒盡量在晚上。酒對應八卦中的坎卦,坎應腎,酉時是腎經最旺,腎主藏,藏精氣。

晚上飲酒適量地配合養生調理則效果更佳:手指涼、氣短者可用酒配合補元氣;後背涼者用酒配合溫補腎陽;腹脹而便稀不爽者可用酒配合健脾;眼乾澀者用酒配合養肝陰。凡面紅或絳及脾氣急躁者不宜飲酒,如有應酬必須喝酒時,可用酒配合舒理肝氣。

無論屬於上述哪種情況,人都不宜過量飲酒。

大寒之後,不適宜飲酒。在大寒至春分兩個月中,人容易肝氣過盛,而酒是壯肝氣之物,此時飲酒會火上澆油。

好白酒是紅高粱釀製而成的。因為紅高粱的種子直接受太陽的曝曬,由青色曬為紅色。高粱公尺儲存了太陽的能量,白酒是這種陽氣能量的液體狀態。

所以,太陽是生命的起源和支撐,酒是太陽之氣的轉換,是聖潔之物。

古人的許多飲酒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

孔子是能飲酒的,他老先生是個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控制,適量而飲。而古人的許多飲酒方法都值得我們借鑑。

孔子強調飲酒適度

《論語》記有「唯酒無量,不及亂」之句,意即「只要飲酒不限量,但卻不至於醉」。《論語·子罕》還記載有這麼一段話:「子曰:

『入則事公卿,出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意思是孔子說:「在外侍奉國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努力去操辦,喝酒不被酒所醉倒,這些事對我來說是沒有什麼困難的。

」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在「上古天真論」中說,人們不長壽了,是因為「以酒為漿,以枉為常,醉以入房」。

白酒要溫熱了喝

古人飲酒多溫熱了喝。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酒為什麼要溫了喝呢?元人賈銘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

但喝冷酒也不好,認為「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 」

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酒中除乙醇外,還含有甲醇、雜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鉛等有害物質。甲醇對視力有害,10毫公升甲醇就會導致眼睛失明,攝入量再多會危及生命。

但甲醇的沸點是64.7攝氏度,比乙醇的沸點78.3攝氏度低,用沸水或酒精加熱,它就會變成氣體蒸發掉。

乙醛是酒的辛辣氣味的主要構成因素,過量吸人會出現頭暈等醉酒現象,而它的沸點只有21攝氏度,用稍熱一點的水即可使之揮發。同時,在酒加熱的過程中,酒精也會隨之揮發一些,這樣,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減少許多,對人體的損害也就少些。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過熱了飲用,一是傷身體,二是乙醇揮發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沒味了。

空腹時不能喝酒

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餚。唐孫思邈《幹金食治》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

因為酒進入人體後,乙醇是靠肝臟分解的。肝臟在分解乙醇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臟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餚、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乙個竅門。

酒後喝茶傷腎臟

自古以來,不少飲酒之人常常喜歡酒後喝茶,以為喝茶可以解酒。其實則不然。酒後喝茶對身體極為有害。

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 」

現代科學已證實了酒後飲茶對腎臟的損害。據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後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與白蘿熬湯解酒。

《明史李東陽傳》載,正德時的大學士李東陽初入翰林院任職時,有一次在外面喝酒,至深夜方歸。其父為了等他回家,忍著寒冷不睡覺,李東陽從此夜間不在外面喝酒了。明人陸容《菽園雜記》中也記有此事,並說李東陽那次深夜飲酒不歸的原因並不是「厭厭夜飲,不醉無歸」,而是遇酒聯句或對弈,「樂而忘倦」了。

因為一次夜飲不歸,讓父親久等,李東陽極為「愧悔。自是赴席,誓不見燭。將日晡,必先告歸。

」(《菽園雜記》)

當然,陸容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士人都不夜飲,如六部、十三道的**就常常在夜間喝酒,為什麼呢?因為白天他們要忙於公事,沒有閒暇,要想喝酒,並且盡興,只能在夜間,而那些閒散如翰林、六科的**則是在白天喝酒。按照《明史》所載,李東陽那次夜飲不歸正是其初到翰林院任職之時,整個一閒官嘛。

同是《菽園雜記》,陸容記道:「古人飲酒有節,多不至夜。所謂厭厭夜飲,不醉無歸,乃天子燕諸侯,以示慈惠耳,非常燕然也。

」陸容說這話是有根據的。《詩經小雅湛露》中有「厭厭夜飲,不醉無歸」、「厭厭夜飲,在宗載考」之句,這首詩歷來被人們認為是「天子燕諸侯」的。「燕」古同「宴」,有「安閒、安樂」的味道,諸侯與天子多同宗,他們在一齊飲酒如家人,可以至深夜而不違禮,但如果不是「一家人」就不行了。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記:因國變,陳國公子完逃到齊國,齊桓公任他為工正(春秋時齊、宋、魯等國設定,為掌百工之官)。有一天,公子完請齊桓公到家喝酒,酒興正濃之際,天色已晚,桓公命人掌燈繼續喝,而公子完卻說:

「我只想白天請您喝酒,沒有打算繼續到晚上,原諒我不能久留您了。」公子完實際上是在委婉地拒絕桓公夜飲的「非禮」要求。

除了不夜飲,古人飲酒在次序上也十分講究,宋人洪邁《容齋隨筆歲旦飲酒》記:「今人元日飲屠酥酒,自小者起,相傳已久,然固有來處。後漢李膺、杜密以黨人同系獄,值元日,於獄中飲酒,曰:

『正旦從小起』。」意思是年齡小的人先喝,稍長者靠後。洪邁引《時鏡新書》指出,晉人董勳解釋過這個風俗的成因,董勳說:

通常人們認為年齡小的人長了一歲,所以讓他先飲以示祝賀,而年齡大者雖然長了一歲但生命卻少了一年,所以後喝。(「俗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後飲酒」)。

之後,洪邁還記錄了一些描述這個風俗的詩句,如唐人劉禹錫、白居易的「元日舉酒賦詩」。劉禹錫雲:「與君同甲子,壽酒讓先杯」,白居易不甘示弱:

「與君同甲子,歲酒合誰先。」白居易還有一篇《歲假內命酒》,內有「歲酒先拈辭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之句。顧況也有《歲日作》:

「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足見在當時,每逢節日,酒不是亂喝的。

古人飲酒的講究當然不止於此。春節元宵,喝酒難免,願我們效法古人,喝文明酒,也做到「飲酒有節」!

禪醫麻醉科」圍麻醉期超聲技術學習班「總結

1 活動背景及目的 2 活動概況 3 活動籌辦 4 活動亮點 5 活動不足之處 6 活動小結 我科應用超聲技術已有1年有餘,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病例,對多種技術已成熟掌握,現可開展多種專案 超聲引導神經阻滯 超聲術中監測 超聲定位等等,並取得較好的成果。現今國內麻醉科應用超聲技術仍處於起步 摸索階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