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風雅先秦錢幣之刀幣介紹

2022-09-22 19:30:07 字數 1209 閱讀 1364

我國歷史貨幣中還有一種刀形幣,後世稱為「刀幣」。

春秋時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齊國,得漁鹽之利,出現了商品交流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鑄行了一種形狀像刀削(青銅刀)的青銅鑄幣,稱之為「刀幣」。「刀幣」最初是在齊國行用,到了戰國時期在燕趙等地也與「布幣」並行流通。

它是由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變過來的。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

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公尺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乙個圓環,這就是《周禮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

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範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齊刀,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

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

3-18.5厘公尺,寬2.87厘公尺,重44.

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厘公尺,最寬2.

8-3厘公尺,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厘公尺,最寬2.8-2.

9厘公尺,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

5厘公尺,寬2.6-2.9厘公尺,重42.

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厘公尺,寬2.

6-2.9厘公尺,重40.8-50.

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西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