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物理知識點彙總 九年級

2022-05-04 07:09:04 字數 4196 閱讀 3741

目錄物理知識點彙總 1

第一章機械運動 2

第二章聲現象 3

第三章物態變化 5

第四章光現象 7

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 9

第六章質量與密度 13

第七章:力 16

第八章:運動和力 18

第九章:壓強 20

第十章:浮力 22

第十一章功和機械能 23

第十二章簡單機械 26

第十三章熱和能 28

第十四章內能的利用 31

第十五章電流與電路 34

第十六章電壓電阻 39

第十七章歐姆定律 43

第十八章電功率 45

第十九章:生活用電 50

第二十章:電與磁 52

第二十一章資訊的傳遞 57

第二十二章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60

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測量某個物理量時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量叫做單位。為方便交流,國際計量組織制定了一套國際統一的單位,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

2、長度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公尺(m),其他單位有:千公尺(km)、分公尺(dm)、厘公尺(cm)、公釐(mm)、微公尺(μm)、奈米(nm)。

1km=103m;1 m =10 dm;1dm=10cm;1cm=10mm;1mm =103μm;1μm =103nm。

3、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要根據測量要求選擇適當的刻度尺,並注意刻度標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②測量時刻度尺要放正、對齊、視線垂直;③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決定的)

4、用同一把刻度尺進行測量時,若尺子變大,則測量結果將偏小,若尺子變小,則測量結果將偏大。

5、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時間的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1h =60min;1min=60s;1h=3600s。

測量時間的常用工具:鐘錶。

6、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的差異叫做誤差。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減小誤差。誤差的產生與測量儀器、測量方法、測量的人有關。

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誤差與錯誤區別:

誤差不是錯誤,錯誤不該發生能夠避免,誤差只能減小不能避免。

二、運動的描述

1、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物理學裡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乙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乙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三、運動的快慢

1、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經過的路程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計算公式:v= t= s=vt

其中:s——路程——公尺(m);t——時間——秒(s);v——速度——公尺/秒(m/s)

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公尺每秒,符號為m/s或m·s-1,交通運輸中常用千公尺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或km·h-1,1m/s=3.6km/h。

2、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變速運動的快慢用平均速度來表示,粗略研究時,也可用速度的公式來計算,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3、常用的計算小竅門:

①汽車過橋時需要通過的路程等於車長加橋長;

②超車或錯車時需要通過的路程等於兩車長度之和;

③相向運動的兩個物體的相對速度等於兩物體速度之和;

④同向運動的兩個物體的相對速度等於兩物體速度之差;

⑤在水中行駛的船,順流時的速度等於船速加水速,逆流時的速度等於船速減水速。

四、測量平均速度

測量原理:平均速度計算公式v=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在介質中聲音以波的形式來傳播,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

4、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

如果回聲與原聲的間隔時間小於0.1s,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小於17m。利用:

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

5、人聽到聲音的過程:

發聲體振動 (通過空氣等介質傳播) 鼓膜振動 (聽小骨等組織傳播)聽覺神經傳遞訊號大腦產生聽覺

骨傳導: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科學中把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雙耳效應:生源到兩隻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穿到兩隻耳朵的時刻、強弱、振動的步調及其他特徵也就不同。應用:判斷聲源方位、立體聲效果。

二、聲音的特性

1、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

2、音調: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係,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赫茲(hz)。

人耳的聽覺範圍:20hz—20000hz,高於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低於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3、響度: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

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距離發聲體越近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

減小聲音的發散。

4、音色:發聲體所發出聲音的品質。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5、管樂器演奏時靠空氣柱振動發聲。長的空氣柱產生低音,短的空氣柱產生高音。

三、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資訊和傳遞能量。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汙染:雜訊汙染、水汙染、大氣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

2、物理學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看,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雜訊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雜訊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雜訊不超過50db。

4、減弱雜訊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一、溫度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

①國際單位制中採用熱力學溫度。宇宙中的溫度下限大約是-273℃,這個溫度叫絕對零度。以絕對零度為起點的溫度叫絕對零度。單位是開爾文,簡稱開,符號:k。

②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乙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③換算關係t=t + 273k

3、 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溫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裡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③分類及比較:

④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並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

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後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瀝青、蜂蠟

熔化圖象:

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後變為液態溫度不斷上公升。

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晶體熔化的條件:(1)達到熔點。(2)繼續吸熱。

②凝固: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

凝固圖象:

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後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知識點彙總

3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做功和熱傳遞。做功 做功可以改變內能 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會增加 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會減少 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做功改變內能的實質 內能和其他形式的能 主要是機械能 的相互轉化的過程。如果僅通過做功改變內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內能的改變大小。熱傳遞 定義 ...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期末複習知識點

第一部分內能及其利用 1 物質由分子 原子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分子做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擴散現象說明 分子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而且分子之間有間隙。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2 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內能。物體質量越大 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3 改變內能的方法 做功和熱傳遞。...

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期末複習知識點

第一部分內能及其利用 1 物質由分子 原子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分子做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擴散現象說明 分子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而且分子之間有間隙。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2 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內能。物體質量越大 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3 改變內能的方法 做功和熱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