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湖濕地植物多樣性調查與評價

2022-02-20 12:51:23 字數 3913 閱讀 9564

目錄摘要 i

第一章緒論 1

1.1濕地概述 1

1.1.1 濕地的定義 1

1.1.2 濕地的特徵與功能 1

1.1.3 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含義 2

1.2 我國濕地生物多樣性研究現狀 3

1.2.1 我國濕地概況 3

1.2.2 我國濕地生物多樣性研究現狀 5

1.3 研究地區自然概況 5

1.4 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 7

1.4.1 研究目的 7

1.4.2 研究內容 7

第二章東平湖濕地生態系統評價方法 13

2.1 調查方法 13

2.2 物種多樣性計算 15

2.2.1 物種多樣性測度 15

2.2.2 計算公式 16

第三章調查結果 18

3.1 擴大樣方調查結果 18

3.2 修復前後濕地植物種類分析 18

3.2.1 修復前後的臺田區植物種類分析 19

3.2.2 修復前後的過渡帶植物種類分析 20

3.2.3 修復前後的水塘植物種類分析 21

第四章濕地生物多樣性指數分析 23

4.1物種多樣性指數計算 23

4.2 修復前後濕地生物多樣性比較分析 23

4.2.1 物種豐富度指數分析 23

4.2.2 物種多樣性指數分析 24

4.2.3 物種均勻度指數分析 26

第五章結論 28

參考文獻 29

致謝 31

附錄 1

濕地不僅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著強大的環境功能和生態效益,人類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濕地資源,在獲取大量生產、生活資料的同時,也給濕地生態系統帶來了負面影響,如湖面減少、水質下降、生態環境退化等。作為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泊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最後的調蓄樞紐,東平湖區的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水平高低直接關係著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本文通過閱讀國內外文獻,在系統研究目前先進的濕地保護理論及實踐技術的基礎上,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針對東平湖濕地的保護開發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了在堅持保護第

一、合理規劃、適度開發的原則下,優先實施搶救性保護工程,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和適度合理開發利用濕地的對策和策略。

選定的調查樣方尺寸為1m×1m,對東平湖湖濱帶台田、魚塘開發區和濕地修復區的植物多樣性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對比分析,共開展了22個樣方的調查。調查記錄內容包括所有高等植物的種類、種數、個體數、高度和幅度等指標,進而通過計算物種豐富度指數、物種多樣性指數(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均勻度指數(pielous指數)等,對濕地修復前後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的變化進行評價。

調查結果表明,經過生態修復後的湖濱帶濕地物種多樣性要明顯優於未經過生態修復的湖濱帶台田、魚塘開發區。湖濱帶濕地修復區的物種豐富度指數、simpson指數、shannon-wiener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分別為9.5、0.

6508、1.4194和0.6641,而未修復地區的各項指數則分別為4.

1,0.3868,0.7092,0.

4838。

各物種多樣性指數在總體上都反映出乙個基本一致的趨勢,即種類組成越豐富、結構越複雜的群落型別比種類組成少、結構簡單的群落型別的物種多樣性指數高。

關鍵詞:東平湖,濕地,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指數,生態修復。

濕地是指常年積水和過溼的土地。濕地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環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樣性搖籃。無數的動植物種依靠濕地提供的水和初級生產力而生存。

濕地養育了高度集中的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無脊椎物種,也是植物遺傳物質的重要儲存地。

「濕地」,泛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公尺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公尺的沿海地區,包括各種鹹水淡水沼澤地、溼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灘塗、河邊窪地或漫灘、溼草原等。

按《國際濕地公約》定義,濕地係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公尺的水域。潮濕或淺積水地帶發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綜合體。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

濕地土壤通常被稱為濕土或水成土。

我國對沼澤、灘塗等濕地研究具有豐富的積累,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濕地分類系統,通常認為「濕地係指海洋和內陸常年有淺層積水或土壤過濕的地段。」

儘管濕地的概念目前尚無統一,但它們有一共同特點:從不同的角度認為濕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不同於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別於水生生態系統,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

其特徵有: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濕地水文、土壤、氣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濕地生態系統環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水文,當它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濕地生態系統。

(3)生產力高效性。

濕地生態系統同其它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據報道,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平均生產蛋白質9g/m2,是陸地生態系統的3.5倍。

(4)效益的綜合性。

濕地具有綜合效益,它既具有調蓄水源、調節氣候、淨化水質、儲存物種、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基本生態效益,也具有為工業、農業、能源、醫療業等提供大量生產原料的經濟效益,同時還有作為物種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遊等社會效益。

(5)生態系統的易變性。

易變性是濕地生態系統脆弱性表現的特殊形態之一,當水量減少以至乾涸時,濕地生態系統演潛為陸地生態系統,當水量增加時,該系統又演化為濕地生態系統,水文決定了系統的狀態。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汙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它因有如此眾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藥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由於濕地圍墾、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濕地環境汙染、濕地水資源過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設、泥沙淤積、海岸侵蝕與破壞、城市建設與旅遊業的盲目發展等不合理利用導致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造成濕地面積縮小,水質下降、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樣性降低、濕地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因此迫切需要對濕地進行保護、恢復和重建。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範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基因 )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部分組成。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物種(生態)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點。

生物多樣性是乙個內涵十分廣泛的概念,包括多個層次或水平:基因、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物種、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在所有層次的生物多樣性中,物種多樣性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