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平法計算總結

2022-01-07 14:53:37 字數 4633 閱讀 4511

柱的鋼筋

一、 鋼筋分類

1. 縱筋

2. 箍筋

二、 鋼筋計算方法

1. 縱筋

a) 縱筋在基礎插筋的計算公式

=彎折+基礎厚度-bhc+ hn/3+lle

b) 縱筋在地下室層的計算公式

=-hn1/3+層高+ hn2/3+lle

c) 縱筋在首層的計算公式

=-hn1/3+層高+ max(hn2/6,500,hc)+lle

d) 縱筋在中間層的計算公式

=-max(hn1/6,500,hc)+層高+ max(hn2/6,500,hc)+lle

e) 縱筋在頂層的計算公式

=-max(hn1/6,500,hc)+hn頂 +錨固

外側(1.5lae)

錨固b節點

內側:a:若h梁-保護層》=lae,取h梁-保護層;

b:若h梁-保護層邊柱和角柱:

分為兩種情況:柱的鋼筋往梁裡面錨固和梁的鋼筋往柱裡面錨固;

柱裡面的鋼筋往梁裡面錨固分三種情況:

第一:柱外側鋼筋65%的鋼筋深入樑內1.5lae,剩下的35%的鋼筋伸入梁內伸至柱對邊往下彎8d;內側鋼筋要先判斷是直錨還是彎錨,前者=樑高-bhc,後者=樑高-bhc+12d;

第二種情況:柱外側鋼筋全部伸入樑內1.5lae,內側鋼筋計算同上;

第三種情況:柱外側部分鋼筋伸入樑內1.5lae+20d;剩餘鋼筋伸入樑內1.5lae。內側鋼筋計算同上;

梁的上部縱筋全部是伸至柱邊-bhc+樑高-bhc;

梁的鋼筋往柱裡面錨固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梁的鋼筋從柱邊開始計算1.7lae;

第二種情況:梁的鋼筋從柱邊開始計算1.7lae+20d;

這兩種情況下柱的鋼筋的計算方法都是:伸至梁頂-bhc+12d;

中柱: 首先判斷是直錨還是彎錨;若是直錨=樑高-bhc

若是彎錨=樑高-bhc+12d;

2. 箍筋

a) 箍筋加密區詳見03g101-1-p40

基礎層加密:基礎頂部至hn/3處,中間層加密是max(hn/6,500,hc)+樑高+ max(hn/6,500,hc),頂層加密區是max(hn/6,500,hc)+樑高,還有各層的lle處,並且lle處的箍筋間距範圍是min(5d,100);

b) 箍筋加密區根數:向上取整+1

箍筋非加密區數:向上取整-1;

c) 箍筋長度計算:(b-2bhc+h-2bhc)*2+8*d+11.9*d*2

剪力牆鋼筋計算

一、 無暗柱時,剪力牆鋼筋計算

1. 水平鋼筋長度計算

外側水平鋼筋:轉角牆處,外側水平筋連續通過

水平鋼筋

內側水平鋼筋:淨長+15d*2,即伸至牆邊減去保護層,再加上彎折

如圖示剪力牆鋼筋長度計算如下:

1) 一字形牆(彎折-保護層+牆長-保護層+彎折)

2) l形牆

內側水平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2+15d*2

外側水平鋼筋長度:牆外皮長度-2*保護層

內側水平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2+15d*2

外側水平鋼筋長度:牆外皮長度-2*保護層

2. 水平鋼筋根數計算

1)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板厚)/間距,向上取整+1。

2) 起始水平鋼筋距樓面的距離一般為水平鋼筋間距的1/2。

3) 牆在基礎錨固區的水平鋼筋排數不少於2排。

3. 垂直鋼筋長度計算

1) 基礎插筋:基礎彎折+基礎厚度-保護層+搭接(1.2lae)。

注:如果縱筋採用搭接連線,伸出基礎頂面即可連線;如果縱筋採用機械連線,則伸出基礎頂面≥500mm時,才能連線。

2) 中間層垂直鋼筋:牆實際高度(層高)+搭接(1.2lae)。

3) 頂層垂直鋼筋:層高-板厚+錨固。

4. 拉筋計算

1) 拉筋長度:牆厚-2*保護層+2*彎鉤 (10d與75mm取大值,再加上1.9d) +2d(d為拉筋直徑)。

2) 拉筋根數:牆面積 / 拉筋間距,向上取整 + 1(如s/600*600+1)。

二、 有暗柱時,剪力牆鋼筋計算

1. 剪力牆鋼筋計算與無暗柱時相同。

2. 暗柱在基礎錨固區的箍筋數量不少於2,且箍筋間距≤500mm,如果基礎厚度較大,應根據具體情況做相應調整。

三、 剪力牆遇到框架柱、端柱等

1. 水平鋼筋長度:淨長+錨固;(柱寬 - 保護層)≤lae時,(伸至柱對邊 – 保護層 + 15d)。

(柱寬 - 保護層)≥lae時,淨長+柱寬-保護層。

2. 斜交牆外側水平鋼筋連續通過,內側水平鋼筋從柱邊起算乙個錨固。

四、 剪力牆與連梁、暗梁

1. 軟體中畫剪力牆時,牆畫至連樑端斷開。

2. 連梁錨固為若為直錨時,錨固值取max(lae,600)。

3. 連梁、暗梁側面縱筋:當設計未注寫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筋,當梁寬≤350mm時,拉筋直徑為6mm,當梁寬>350mm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2倍箍筋間距。

4. 連梁截面高度>700mm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200mm。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根數的確定:連梁高度 / 間距,向上取整 -1。

五、 剪力牆約束邊緣暗柱與端柱

1. 剪力牆牆肢長度:牆外邊線到外邊線的長度

2. 剪力牆暗柱縱筋計算同剪力牆豎向鋼筋計算。

3. 剪力牆短柱縱筋計算同框架柱。

4. 剪力牆柱箍筋計算砼框架柱。

梁鋼筋計算總結

1. 上、下部通長筋

laehc-bhc直錨時,max

淨長+max0.5hc+5d(注:hc、hc均為柱長邊尺寸)

0.5hc + 5d

15d搭接

lae 彎錨時, max 0.4lae

hc-bhc + 15d (預算趨向使用)

2. 上、下部非貫通筋

第一排:錨固+ ln *1/3

1) 上部端支座

第二排及二排以上:錨固+ ln *1/4

注:錨固值判斷同通長筋縱筋錨固

2) 中間支座

ln* 1/3 + 支座寬 + ln *1/3

注: ln為相鄰跨淨跨大值

3) 下部伸入支座

錨固 + 淨長 +錨固 +搭接

注:端支座錨固同下部通長鋼筋,中間支座錨固 max

4) 下部不伸入支座筋

0.8*ln

3. 跨中鋼筋

1) 端跨

錨固 + 淨長 + ln *1/3 + 搭接

2) 中間跨

ln1*1/3 + 支座寬1 + ln + 支座寬2 + ln2*1/3 + 搭接

注:ln1、ln2為相鄰跨淨跨大值

4. 架立筋

ln*1/3 + 150 + 淨長 +150 – ln*1/3

5. 側面縱筋

1) 抗扭鋼筋

錨固 + 淨長 + 搭接

注:受扭鋼筋錨固同通長鋼筋錨固

2) 構造鋼筋

15d + 淨長 + 15d + 搭接

6. 吊筋

20d*2 + 次梁寬度 + 2*50 +2*吊筋斜長

7. 箍筋加密區

箍筋長度=(梁寬-2*bhc+樑高-2*bhc)*2+2*max (10d,75 )+2*1.9d +8d

箍筋加密區箍筋在框架梁淨跨兩側加密,兩側第一根箍筋距支座50mm一級抗震中乙個箍筋加密區為 2hb (hb為樑高),二至四級抗震中乙個箍筋加密區為1.5hb。

8. 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bhc)+2*max ( 10d,75 ) +2*1.9d +2d

拉筋間距為箍筋非加密區間距的2倍

1. 上部通長筋

1) 當頂層柱縱筋錨入樑內,參03g101-1 p38 柱縱筋構造(一)a-c時

hb-bhc+hc-bhc+淨長+ hc-bhc+ hb-bhc+搭接

注:hb為樑高,hc為柱長邊尺寸

2) 當頂層柱縱筋做法參03g101-1 p38 柱縱筋構造(二)d-e時

錨固+淨長+錨固+搭接

端支座錨固取值:

a) hc-bhc+1.7lae

b) 一部分hc-bhc+1.7lae,另一部分hc-bhc+1.7lae+20d

2. 下部通長筋

15d + hc –bhc + 淨長+ 15d + hc –bhc

3. 其它鋼筋

其它鋼筋計算同樓層框架梁鋼筋計算。

1. 上、下部通長筋

計算方法同抗震樓層框架梁,錨固取值有為非抗震錨固

2. 下部非通長筋

計算方法同抗震樓層框架梁,區別在於當下部通長筋在支座直錨時,判斷錨入支座長只有la

3. 其他鋼筋

計算同抗震樓層框架梁,箍筋沒有加密區

1) 下部非通長鋼筋

計算方法同抗震屋面框架梁,區別在於當下部非通長筋在中間支座直錨時,判斷錨入支座長只有la

2) 其它鋼筋

計算同計算方法同抗震屋面框架梁

1. 上部通長筋

1 5d + hc –bhc(預算使用)

淨長 + 錨固搭接

15d+0.4la(圖集規定)

2. 上部非通長筋

1) 端支座鋼筋

錨固 + ln*1/5 + 搭接

錨固取值同非框架梁上部通長筋

2) 中間支座鋼筋

ln1* 1/3 + 支座寬 + ln2 *1/3

注: ln1、ln2為相鄰跨淨跨大值

鋼筋平法計算手冊

平法 視全部設計過程與施工過程為乙個完整的主系統,主系統由多個子系統構成 基礎結構 柱牆結構 梁結構 板結構,各子系統有明確的層次性 關聯性和相對完整性。1 層次性 基礎 柱 牆 梁 板,均為完整的子系統 2 關聯性 柱 牆以基礎為支座 柱 牆與基礎關聯 梁以柱為支座 梁與柱關聯 板以梁為支座 板與...

G101平法鋼筋計算總結表

一 上部通長筋總結 上部通長筋總結,見表1 1 表1 1抗震樓層框架梁上部通長筋的錨固與連線 二 側鋼筋總結 側鋼筋總結 表1 2側部鋼筋總結 三 下部鋼筋總結 下部鋼筋總結,見表1 3 表1 3抗震樓層框架梁下部通長筋總結 四 支座負筋總結 支座負筋總結,見表1 4 表1 4抗震樓層框架梁支座負筋...

鋼筋平法知識及計算手冊

第一章鋼筋計算相關知識 一 平法 基本原理 平法 視全部設計過程與施工過程為乙個完整的主系統,主系統由多個子系統構成 基礎結構 柱牆結構 梁結構 板結構,各子系統有明確的層次性 關聯性和相對完整性。1 層次性 基礎 柱 牆 梁 板,均為完整的子系統 2 關聯性 柱 牆以基礎為支座 柱 牆與基礎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