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會計實務精華總結

2021-12-27 03:13:02 字數 5874 閱讀 1590

概論會計資訊質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資訊,保證會計資訊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資訊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資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資訊應當具有可比性。具體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業對於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

(二)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資訊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即對於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不同企業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基礎提供有關會計資訊。

五、實質重於形式

實質重於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如果企業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那麼就容易導致會計資訊失真,無法如實反映經濟現實和實際情況。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資訊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七、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但是,謹慎性的應用並不允許企業設定秘密準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負債或者費用,將不符合會計資訊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損害會計資訊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會計準則所不允許的。

八、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會計要素及其確認

一、會計要素概念

會計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特徵所作的基本分類,分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和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二、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及其確認

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

(一)資產

1.資產的定義: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2.資產的確認條件

將一項資源確認為資產,需要符合資產的定義,並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負債

1.負債的定義: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2.負債的確認條件

將一項義務確認為負債,需要符合負債的定義,並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 (2)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能夠可靠地計量。

(三)所有者權益

1.所有者權益的定義: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所有者權益是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剩餘索取權。

2.所有者權益的**構成

所有者權益按其**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3.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條件

由於所有者權益體現的是所有者在企業中的剩餘權益,因此,所有者權益的確認主要依賴於其他會計要素,尤其是資產和負債的確認;所有者權益金額的確定也主要取決於資產和負債的計量。

三、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及其確認

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要素包括收入、費用和利潤。

(一)收入

1.收入的定義: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2.收入的確認條件

收入在確認時除了應當符合收入定義外,還應當滿足嚴格的確認條件。收入只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從而導致企業資產增加或者負債減少、且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因此,收入的確認至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是與收入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入企業;

(2)是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的結果會導致企業資產的增加或者負債的減少;

(3)是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費用

1.費用的定義: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2.費用的確認條件費用的確認至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是與費用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出企業;

(2)是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減少或者負債的增加;

(3)是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

(三)利潤

1.利潤的定義: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反映的是企業的經營業績情況,是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2.利潤的**構成

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3.利潤的確認條件

利潤反映的是收入減去費用、利得減去損失後的淨額,因此,利潤的確認主要依賴於收入和費用以及利得和損失的確認,其金額的確定也主要取決於收入、費用、利得、損失金額的計量。

有的利的得和損失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有的通過利潤表後再計入所有者權益。

會計計量企業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

(一)歷史成本

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二)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三)可變現淨值

在可變現淨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

(四)現值

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淨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淨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五)公允價值

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例如,企業購入存貨、建造廠房、生產產品等,應當以所購入資產發生的實際成本作為資產計量的金額。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提高會計資訊質量,實現財務報告目標,企業會計準則允許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

存貨一、存貨的概念與確認條件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存貨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資產的確認條件相同

(1)與該存貨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存貨的初始計量

存貨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存貨成本包括採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一)外購的存貨

原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通過購買而取得的存貨的成本由採購成本構成。存貨的採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採購成本的費用。

商品流通企業在採購過程中發生的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於存貨採購成本的費用等,應當計入存貨的採購成本。

對於採購過程中發生的物資毀損、短缺等,除合理的損耗應作為存貨的「其他可歸屬於存貨採購成本的費用」計入採購成本外,應區別不同情況進行會計處理

(1)應從**單位、外部運輸機構等收回的物資短缺或其他賠款,衝減物資的採購成本;

(2)因遭受意外災害發生的損失和尚待查明原因的途中損耗,不得增加物資的採購成本,應暫作為待處理財產損溢進行核算,在查明原因後再作處理。

(二)通過進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貨

1.委託外單位加工的存貨

以實際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加工費、運輸費、裝卸費和保險費等費用以及按規定應計入成本的稅金,作為實際成本。

受託方代收代交消費稅的會計處理及收回委託加工物資實際成本的確定。

支付的用於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的消費稅應記入「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科目借方;支付的收回後直接用於銷售的委託加工應稅消費品的消費稅,應計入委託加工物資成本。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支付的加工費和負擔的運雜費應計入委託加工實際成本;支付的增值稅可作為進項稅額抵扣。

消費稅組成計稅**=(材料實際成本+加工費)/(1-消費稅稅率)

2.自行生產的存貨

自行生產的存貨的初始成本包括投入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直接人工和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製造費用。

(三)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貨

1.投資者投入的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2.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和企業合併等取得的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相關準則規定確定。

(四)通過提供勞務取得的存貨

企業提供勞務的,所發生的從事勞務提供人員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可歸屬的間接費用,計入存貨成本。

存貨發出的計價取消了後進先出法

存貨的期末計量

一、存貨期末計量原則

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計量。存貨成本高於其可變現淨值的,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計入當期損益。其中,可變現淨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存貨成本,是指期末存貨的實際成本。

二、存貨期末計量方法

(一)存貨減值跡象的判斷  (二)可變現淨值的確定

1.企業確定存貨可變現淨值時應考慮的因素

(1)確鑿的證據;(2)持有存貨的目的;(3)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等。

2.不同情況下存貨可變現淨值的確定

(1)產成品、商品和用於**的原材料等直接用於**的存貨

可變現淨值=估計售價-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金

(2)用於生產的材料、在產品或自製半成品

可變現淨值=產品估計售價-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銷售產品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金

可變現淨值中估計售價的確定方法

3.材料期末計量特殊考慮

(1)對於用於生產而持有的材料等(如原材料、在產品、委託加工物資等),如果用其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淨值預計高於成本,則該材料應按照成本計量。其中,「可變現淨值預計高於成本」中的成本是指產成品的生產成本。

材料存貨的期末計量

存貨數量的盤存方法

1.實地盤存制 2.永續盤存制 3.實地盤存制與永續盤存制的比較 4.存貨盤盈盤虧的處理

存貨跌價準備的核算

1.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

存貨跌價準備通常應當按單個存貨專案計提。

企業應在每一資產負債表日,比較存貨成本與可變現淨值,計算出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再與已提數進行比較,若應提數大於已提數,應予補提。企業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應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

期末對存貨進行計量時,如果同一類存貨,其中一部分是有合同**約定的,另一部分則不存在合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區分有合同**約定的和沒有合同**約定的存貨,分別確定其期末可變現淨值,並與其相對應的成本進行比較,從而分別確定是否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2.存貨跌價準備的轉回

當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並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

「存貨跌價準備」科目貸方餘額反映的是存貨的可變現淨值低於其成本的差額。

3.存貨跌價準備的結轉

企業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貨已經銷售,則企業在結轉銷售成本時,應同時結轉對其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中級會計實務 12

第十二章債務重組 考情分析 本章在考試中,一般以客觀題形式出現,通常所佔分值也不多 3分左右 但是,在2013年的考題中,這部分知識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內容結合,考查一道15分綜合題 2016年考查一道10分的計算分析題 在整份試卷中所佔的分值比重較大,本章內容不可小覷。第一節債務重組方式 知識點 債...

中級會計實務基本結構

2010年的考試大綱共20章。主要內容是會計要素的確認 計量 記錄和報告。可分為四個部分,總括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章總論 會計理論部分 第二章存貨 第三章固定資產 第四章投資性房地產 第五章金融資產 第六章長期股權投資 第七章無形資產 第十一章長期負債及借款費用 長期負債部分 第十四章收入 第三部分第...

中級會計職稱的會計實務

一 財務報告的目標 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資訊,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 況,有助於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財務報告的目標是 1 受託責任 2 決策相關。財務報告 外部 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 債權人 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其中,滿足投資者的資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