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氣候觀測實習報告

2021-09-29 05:09:46 字數 4892 閱讀 7195

資環13-2 史晨璐學號130224225

一、實習目的、意義

1、通過小氣候特徵觀測,了解小氣候觀測的原理、觀測儀器和安裝方法。

2、掌握輻射、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溫度、風等氣象要素垂直梯度觀測方法

3、學會整理小氣候觀測資料,分析小氣候要素形成的原因,揭示不同下墊面小氣候特徵,了解不同下墊面產生的小氣候效應,以便進一步改善小氣候環境。

二、實習內容:

1 安裝儀器:

安裝天空輻射表和直接輻射表,地面普通溫度表,地面最高溫度表,5cm、l0cm、15cm、20cm曲管地溫表,安裝三杯輕便風向風速表,在20cm與1.5m處安裝阿斯曼通風乾濕表。

2 收集資料:

從早上8點起,每正點測一次資料。輻射的觀測持續到下午五點,其他資料的觀測持續到晚上七點。

53` 給1.5m處的通風乾濕表上水通風,上發條三圈。(因為本組的溼球溫度表上的紗布較大,需要更多時間通風才能測出更準確的資料)。

56` 給20cm處的通風乾濕表上水通風,上發條三圈。並觀測雲量,天氣狀況。

57` 先讀一次地溫表(0,5,10,15,20cm)的讀數並記錄下來(注:最低溫度在早上8點記錄,最高位溫度在下午3點記錄)。

58` 調整直接輻射表進光筒,對準太陽,使透過進光筒上方

孔的光點正好落在小黑點上。裝上遮光板,使其遮擋住太陽直射光。

59` 通風(上發條1圈),觀測20 cm幹、溼球溫度,連讀3個讀數; 讀1.5m幹、溼球溫度,連讀3個讀數;第二次觀測20 cm幹、溼球溫度,連讀3個讀數。

60` 將萬用電表與直接輻射表連線起來,連續讀數三次 。再將萬用電表與天空輻射表連線起來,連續讀數三次。翻轉天空輻射表,使感應面朝下,進行地面反射輻射觀測,連續讀數三次。

1`鬆開輕便風速表羅盤套管,按下啟動杆,讀取風向及指示風速.

3`第二次觀測地溫(0、5、10、15、20cm),利用空盒氣壓表讀取氣壓和附屬溫度。

4`處理資料,訂正、查算、填表。

注意事項:

1、天空輻射表固定,地溫儀器不要離觀測架太近,以免踩到。

2、安裝完儀器後,注意保護地溫表;將儀器包裝盒等系好、鎖好,收拾整齊,以免檢定證丟失。萬用表用完後關閉,輻射錶蓋好帽蓋。日落後將輻射儀器收回。

3、資料的訂正與查算。

三、實習區域概況與方法:

地點:林大氣象站位於北緯40度,東經116.3度。

下地面狀況:水泥地

北側緊挨北林氣象站的實驗樓,據測點不遠處有幾棵大樹,南面有兩層樓高的建築物,觀測點周圍有低矮的平房,水泥地較為平整,。

四、結果與分析:

分析:該圖應該剔除12時左右時乙個較低的值。因為本組觀測存在不準確和周圍大樹建築物遮擋的情況,恰好影響了太陽直射陽光。

所以12時的資料應該被剔除。剔除後可看出,太陽輻射先上公升後下降,反射率也是隨著時間先上公升後下降。

當天有較為大的風力,天空的雲量情況一直為0,由此看來影響輻射最重要的因素是太陽高度角。太陽輻射的相關資料應當隨著太陽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在13時左右達到最高值。太陽高度角越大,太陽輻射就越強,到達近地面的直接輻射越強,散射輻射也就相應的增強。

所以相應的直接輻射,散射輻射,總輻射,反射輻射越強,反射率也越強。

分析:該圖為幹裸地,濕裸地,水泥地的反射率對比,由該圖可看出水泥地的反射率最高,其次為幹裸地,最後為濕裸地。這是由於水泥地地面光滑,且顏色接近白色,顏色淺且光滑的條件基本可以將光完全反射,反射強於其他兩組。

而濕裸地在經過水的澆灌後地面顏色會比其他兩組的深,較為接近黑色,反射的光少,吸收的光多,所以濕裸地的反射率最低。幹裸地居於兩組之間。

分析:該圖為0cm-20cm土溫的日變化圖。地表面受太陽照射影響,溫度隨著太陽直接輻射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而變化。

在13點時達到最高而不是12點,是因為土壤固體傳熱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大致與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是一致的。所以0cm的11時12時資料不準確要剔除。地下5cm的溫度變化主要是因為地表面向下傳導熱量,只不過土壤固體的熱量傳導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地下5cm的溫度變化與地表面的溫度變化情況有細微的差別,資料差別較大的原因則是向下傳導期間散熱較快,上層土壤疏鬆,容易散發大量的熱。

而地下10cm,15cm,20cm的溫度變化由於距地表面過遠,所以受地表面的溫度變化影響不是很大,只是由於土壤固體的熱量傳導,傳導的熱量大於大地向外界釋放的長波輻射,所以10cm,15cm,20cm處的溫度變化為逐漸緩慢的增加。

分析:該圖表為本測點9,13,17,19時的土溫隨深度變化曲線。地表面受太陽輻射影響最大,所以在0cm處13時的溫度最高,9時的溫度最低,雖然19時的時候已經沒有太陽輻射,但由於經過了一天的輻射吸收,所以19時的0cm處的溫度比9點的高。

9點時因為大地經過了一晚上的向外釋放長波輻射,釋放了熱量,較深的位置的變化特點是溫度隨著深度的減少逐漸降低。地表面只吸收了一小段時間的太陽輻射,熱量向下只傳導到了地下很淺的部位,溫度逐漸降低,所以9點時土溫的變化特點是隨著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後增加。13點時,土壤固體向下傳導熱量已經持續一上午,所以13點時土溫的變化規律為土溫隨著深度的增加逐漸降低。

17點時因為太陽輻射已經很少,所以0cm處的溫度較低。因為一下午都在降溫,所以在較淺的位置溫度變化特點為土溫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較深的位置受的影響不大,所以較深的位置土溫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少。而19點是已經完全沒有太陽輻射,大地一直在向外釋放長波輻射,向外釋放熱量,而沒有吸收太陽輻射,所以19點時變化特點是土溫隨著深度的增加降低。

分析:該圖為幹裸地,濕裸地地面溫度的變化曲線。兩組曲線變化特點都是先增加後減小,在13時達到最高。

濕裸地水較多,而水的比熱容較大,所以濕裸地的溫度變化幅度較小,而且濕裸地的溫度由於水分蒸發吸熱而低於幹裸地的溫度。由於吸收太陽輻射,熱量增加,溫度就公升高,而熱傳導和土壤公升溫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地表面的溫度在13時達到最高而非12時。

分析:該圖為0.2m和1.

5m處日溫變化圖。由於大氣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增熱,同時也受空氣流通的溫度影響。所以氣溫主要與太陽輻射有關,所以氣溫的變化主要與太陽高度角有關。

曲線圖的變化特點為先增高後降低。由於大氣的增溫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13點14點左右溫度達到最高值。理論上0.

2m離地面最近,所以0.2m處的溫度變化受地面影響更大。而事實上當天的氣溫情況受空氣溫度影響很大,所以變化情況不完全符合理論,主要是受到空氣流通和風力影響。

一些客觀的因素影響的試驗的結果。

分析:上邊兩幅圖分別為0.2m和1.

5m處實際水汽壓和相對濕度的變化曲線圖。由於風速,蒸發,湍流和對流等原因,所以相對濕度的變化較大,相對濕度與溫度呈反比,溫度越高,雖然蒸發加快,但飽和水汽壓增大得更多,反而使相對濕度減小。所以在13點時相對濕度的值較低,而在9,10點時達到最高.

溫度最高時,蒸發也最強,所以實際水汽壓的變化規律與溫度的日變化一致。

分析:該圖為0.2m處乾裸地,濕裸地和水泥地的氣溫變化圖。

三組的變化特點差不多,都是先公升高後降低。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公升溫,太陽輻射越大,溫度越高,因為距地面較近,所以受地面溫度的影響較大。

分析:該圖為1.5m處乾裸地,濕裸地和水泥地的氣溫變化圖。

三組的變化特點一致,氣溫先公升高後降低。但水泥地的變化幅度最大,是因為水泥地地面較光滑,且水泥地的地表面顏色較淺,所以大地吸收的輻射較少,所以大地釋放出的長波輻射越少,所以在太陽輻射較弱的時候,水泥地吸收的長波輻射越少,所以1.5m處的氣溫越低。

變化幅度越大。

分析:該圖為1.5m處乾裸地,濕裸地和水泥地空氣濕度變化曲線。

空氣濕度與溫度有關,氣溫增高,雖然蒸發加快,但飽和水汽壓增大得更多,反而使相對濕度減小。所以在高溫時較低,因為濕裸地水分較多,且0.2m處距地面較低,地表面溫度高水分蒸發多於其他兩組,所以呈反常現象。

由於對流,湍流,風的影響,所以相對濕度的變化不規律。

分析:該圖為1.5m處乾裸地,濕裸地和水泥地相對濕度的變化曲線圖。

相對濕度取決於氣溫,與溫度呈反比,所以13點時三組的相對濕度都較低。水泥地的相對濕度均低於其他兩組,因為水泥地的實驗位置風速較大,考慮蒸發等因素,所以水泥地相對濕度較低。

分析:該圖為一天內風速的變化曲線圖。由於太陽輻射,下墊面的不同,導致受熱不均勻氣壓變化,空氣開始流動。

由於周圍的建築物,樹等環境的原因,所以風速的變化不規律,但整體依舊呈現乙個基本不變的趨勢。

分析:該圖為本站氣壓的變化曲線圖,溫度公升高時,大氣受熱膨脹上公升,大氣對大地的壓強減弱,所以本地氣壓減小。所以本站氣壓的變化特點為先降低後增加。

下午的時候太陽雖然落山但餘溫仍然存在,氣壓仍是上公升趨勢。此後太陽下山,氣壓有開始減弱的趨勢。

五、整理總結:

◆ 觀測點周圍小氣候受各氣象要素的綜合影響,各氣象要素日變化呈現一定規律。

太陽輻射主要受太陽高度角和大氣透明度的影響,太陽高度角和大氣透明度越大,太陽輻射越強,夏季晴天時一般在中午達到最大值。太陽輻射決定了該區域所接收的熱量,決定植被生長狀況,影響氣溫、濕度等其他氣象要素,對小氣候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溫度主要受太陽輻射和地表植被的影響,太陽輻射強土壤溫度高,地表植被覆蓋率高土壤溫度低。土壤溫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氣溫,而氣溫是小氣候中乙個重要的氣象因素。此外,土壤溫度適宜有利於植被的生長,能夠調節小氣候。

氣溫主要受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和風的影響,太陽輻射強、下墊面粗糙、無風都能導致氣溫公升高。它影響植物的生長狀況,也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是小氣候的重要組成部分。

濕度主要受氣溫、植被的影響,濕度大空氣含水量多,氣候濕潤更適合人們生活,乾燥的氣候不利於植物生長,對人們的生活也有不利影響。

在一日之內氣壓一般比較穩定,不易受其他氣象要素的影響,為該區域小氣候的形成創造穩定的環境。

◆ 對比發現,下墊面性質對小氣候有很大影響。

首先,平坦、空曠的下墊面,有利於散熱,氣溫低,氣候更舒適。其次,有高大建築物的地方,受建築物的阻擋,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較小,當太陽光線不充足時不僅不利於植物生長也不利於人體健康。第三,雜草覆蓋的下墊面比水泥地面更具優勢,植被覆蓋率高,水汽壓大,空氣濕度大,且地面反射率更低,能起到降溫增濕、釋氧固碳、調節小氣候等生態效應。

第四,植物覆蓋率高的地方,土壤溫度低,5cm深土壤溫度下降的幅度比地面更明顯;水泥地反射輻射大,反射率高,易使氣溫公升高。

小氣候實習報告

1 實習目的 意義 1.1 通過小氣候特徵觀測,了解小氣候觀測的原理 觀測儀器和安裝方法。1.2 掌握輻射 空氣溫度 濕度 土壤溫度 等氣象要素垂直梯度觀測方法 1.3 學會整理小氣候觀測資料,分析小氣候要素形成的原因,揭示不同下墊面小氣候特徵,了解不同下墊面產生的小氣候效應,以便進一步改善小氣候環...

小氣候實習報告

農科114班周鑫 1131100424 一實習目的 1.了解小氣候觀測地段的選擇,確定觀測高度 深度和觀測時間的一般原則。2.熟練的利用常見儀器進行小氣候的觀測 3.掌握小氣候資料的初步整理與分析,增強在農田中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 二實習區域概況與方法 1.觀測點的概況及描述 觀測地點在土培樓前,四周...

仙林校區小氣候觀測實習報告

目錄一 引言 2 二 觀測地點概況 2 三 觀測方法 3 四 結果分析 6 1 同一地點,氣象要素時間變化特徵 6 1 樣點一 採月湖湖面 6 2 樣點二 臺草地 7 3 樣點三 賓館西邊水泥路面 9 4 樣點四 徐州校友林 10 5 樣點五 西山坡松林 12 6 樣點六 南坡草 林混合 1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