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4 裂谷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與診療方案

2021-09-20 21:17:41 字數 4742 閱讀 4489

附件4裂谷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熱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可感染多種脊椎動物。人感染裂谷熱病毒後多無症狀,少數可有發熱、頭痛、視網膜炎、出血等表現。該病主要流行於非洲,亞洲中東地區也有報道。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學。

rvfv為rna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病毒直徑約90-110nm,球形,有包膜。rvfv可在vero、bhk-21和c6/36等細胞中繁殖。

rvfv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強,能夠抵抗0.5%石炭酸6個月,56℃ 40min才可滅活,在-60℃以下,病毒可存活多年。病毒對酸(ph3.

0以下)、脂溶劑、去汙劑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多種家畜如綿羊、山羊、牛、水牛、駱駝等可感染裂谷熱病毒,為主要傳染源。

人對rvfv普遍易感,人感染裂谷熱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分泌物和排洩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或者通過伊蚊、庫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種叮咬而傳播,但以伊蚊為主;因氣溶膠導致的實驗室感染也有報道,但很少見,尚未有人-人傳播的報道。

2.易感人群

任何年齡均可感染發病,但兒童發病較少,男性多於女性。動物養殖和屠宰人員、獸醫等為高危人群。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節分布主要與媒介的活動有關。

3.地理和時間分布

裂谷熱主要分布於東部和南部非洲的肯亞、辛巴威、尚比亞、奈米比亞、索馬利亞等國家,埃及、沙地阿拉伯、葉門也有本病的報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節分布主要與媒介的活動有關。

二、臨床表現

人感染rvfv大多為隱**染,只有少數感染後有發熱、肝炎、視網膜炎等症狀。

裂谷熱潛伏期為2-6天,有時甚至不超過24小時。病人突然出現發熱,伴畏寒、寒戰、頭痛、乏力、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大多數病例表現相對輕微,常在2週內完全恢復。

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多系統受累。

1.視網膜炎(1-20%):多發生在病程1-3周。表現為視物模糊或視力下降,有時產生盲點。

嚴重時發生視網膜脫落。視力障礙可持續10-12周,當損傷發生在黃斑或嚴重出血和視網膜脫落,約50%的病人可導致單隻眼或雙眼永久性失明。

2.出血症候群(約1%):病程2-4天後出現,表現為**黏膜黃染、斑疹、紫癜、瘀斑和廣泛的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咯血、鼻衄、牙齦出血、月經增加、黑便、肝脾腫大。重症病例往往死於出血、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

3.腦膜腦炎:可單獨出現,也可和出血症候群同時出現。病程1-4周突然發生腦炎症狀,如劇烈頭痛、記憶喪失、頸強直、眩暈、精神異常、定向障礙、遺忘、假性腦膜炎、幻覺、多涎、舞蹈樣運動、抽搐、偏癱、昏睡、去大腦強直、昏迷甚至死亡。

存活病例可有後遺症(如偏癱)。

三、診斷、**和報告

大多數裂谷熱病例症狀較輕,不需要任何特殊**。對於較為嚴重的病例,常採用支援**。各醫療機構應按照《裂谷熱診斷和**方案》做好診斷和**。

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和確診病例時,應參照甲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通過國家疾病監測資訊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路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他傳染病」。符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管理工作規範(試行)》要求的,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報告。

四、實驗室檢測

可採用病毒分離、分子生物學技術及血清學試驗進行診斷。常採集發病4天內患者血清標本,用vero、bhk-21和c6/36等敏感細胞進行病毒分離。血清學試驗常採用空斑減少中和試驗(prnt)、血凝抑制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方法檢測裂谷熱抗體,一般情況下,患者發病5天後出現igm抗體,可持續2個月。

以下結果均可確診:(1)病毒抗原陽性;(2)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3)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4)從患者標本中檢出rvfv rna;(5)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到rvfv。

五、預防控制措施

(一)由於裂谷熱在動物中的暴發先於人間病例的出現,應當與動物部門建立聯絡,了解當地的動物疫情資訊,為人間疫情的防控提供預警。

(二)加強對赴疫區人員以及獸醫等高危人群的宣教。

對赴疫區人員開展宣教,提高防病意識,加強個人防護,減少暴露機會,避免與患病動物組織、體液等接觸,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獸醫、實驗室人員或醫護人員在接觸染病動物或病人時,必須加強個人防護。

(三)加強口岸的動物及人間檢疫工作,嚴防國外染病動物及人間病例輸入我國。

(四)疫情控制措施。

一旦有疫情報告,要立即在家畜養殖場所和人群密集地方,採取消除蚊蟲孳生地、藥物噴灑等多種措施減少蚊蟲孳生,降低蚊媒密度,控制疫情播散。

同時教育群眾採取個人防護,避免直接與染病動物組織、體液等接觸,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五)提高發現和應對能力。

各地衛生部門應組織印發國家的相關技術指南,提高醫務人員對裂谷熱的發現、識別能力,提高疾控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處置能力。

裂谷熱診斷和**方案

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熱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引起、由節肢動物傳播的急性傳染病。2023年首次在肯亞證實了本病的存在,並分離到病毒。臨床特點為突然發熱(常為雙相熱)、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等,重症病例可表現為多臟器受累。

本病主要流行於非洲,亞洲中東地區也有報道。

一、病原學

rvfv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直徑約90-110 nm,球形,有包膜。基因組為分節段的單股rna,分為l、m、s三個片段,長度分別為6.

4 kb、1.7 kb和3.9 kb,其中l和m片段為負鏈rna,s片段為雙義rna。

l片段編碼rna依賴的rna聚合酶,m片段可編碼至少4種產物:醣蛋白gn和gc、nsm(14 kda)和一種nsm與gn的融合蛋白(78 kda),s片段編碼病毒核蛋白和nss(31 kda)。

rvfv可在vero、bhk-21和c6/36等細胞中繁殖並產生細胞病變。可感染雞胚、大鼠、小鼠、倉鼠和猴等實驗動物和家禽,並產生高滴度病毒。

裂谷熱病毒抵抗力弱,56℃40分鐘可滅活,對酸(ph3.0以下)、脂溶劑、去汙劑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rvfv主要在家畜(如綿羊、牛、駱駝和山羊等)中引起流行或暴發,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1. 直接接觸受染動物組織、體液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2. 蚊蟲傳播,伊蚊、庫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種均可傳播,但以伊蚊為主。

3. 因氣溶膠導致的實驗室感染偶有報道,尚未有人-人傳播的報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rvfv普遍易感,多為隱**染,病後可產生持續免疫力。

(四)流行特徵。

1.地區分布:裂谷熱主要分布於非洲東部和南部,主要流行的國家為肯亞、辛巴威、尚比亞、奈米比亞、索馬利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南非、蘇丹、茅利塔尼亞、埃及等,中東的沙地阿拉伯、葉門也有本病的報道。

2.人群分布:任何年齡均可感染發病,但兒童發病較少,男性多於女性,動物養殖和屠宰人員、獸醫等為高危人群。

3.季節分布:本病全年均可流行。季節分布主要與媒介的活動有關。

三、發病機制與病理改變

(一)發病機制。

裂谷熱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病毒進入機體後,首先在侵入的區域性組織中複製,通過淋巴系統轉移至區域性淋巴結進一步複製;繼而進入血迴圈形成病毒血症,一般持續4-7天,出現發熱等感染中毒症狀,並可引起多臟器局灶**染,以肝臟受累為著。動物實驗證明,各器官病變部位和病毒複製部位相一致,病毒對細胞的損傷可能通過溶解效應所致。此外還可能與免疫損傷有關。

血管炎和肝壞死是導致出血的關鍵性病變。嚴重的病毒血症和來自肝臟及其他受染細胞的廣泛壞死導致促凝物質釋放,終末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纖維素沉著,纖維降解產物增加,促進血小板聚集、消耗,引起dic。腎小球毛細血管和近曲小管內可出現纖維素沉著,尿**現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少尿甚至腎功能衰竭。

(二)病理改變。

**、皮下組織和內臟器官表面漿膜廣泛出血;肝中度腫大,有廣泛壞死灶,並可融合成大片壞死,鏡下可見肝細胞灶性壞死,可相互融合,病變廣泛,多見於肝中帶,肝細胞內可見嗜酸性變;脾臟充血腫大,包膜下出血,濾泡中淋巴細胞減少;腎皮質可見充血和點狀出血,腎實質可見出血和腎小球毛細血管纖維素沉著,以腎小管病變為著;腎上腺腫大、皮質點狀出血;腦組織和腦膜呈灶性細胞變性與炎症浸潤。

四、臨床表現

潛伏期:2-6天,可短至數小時。

急性起病,發熱,伴畏寒、寒戰、頭痛、乏力、肌肉關節疼痛;發熱可持續數天,常為雙相熱。病程4-7天後體溫恢復正常,症狀改善,常在2週內完全恢復。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多系統受累。

1.視網膜炎(1-20%):多發生在病程1-3周。表現為視物模糊或視力下降,有時產生盲點。

嚴重時發生視網膜脫落。視力障礙可持續10-12周,當損傷發生在黃斑或嚴重出血和視網膜脫落,約50%的病人可導致單隻眼或雙眼永久性失明。

2.出血症候群(約1%):病程2-4天後出現,表現為**黏膜黃染、斑疹、紫癜、瘀斑和廣泛的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咯血、鼻衄、牙齦出血、月經增加、黑便、肝脾腫大。重症病例往往死於出血、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

3.腦膜腦炎:可單獨出現,也可和出血症候群同時出現。病程1-4周突然發生腦炎症狀,如劇烈頭痛、記憶喪失、頸強直、眩暈、精神異常、定向障礙、遺忘、假性腦膜炎、幻覺、多涎、舞蹈樣運動、抽搐、偏癱、昏睡、去大腦強直、昏迷甚至死亡。

存活病例可有後遺症(如偏癱)。

五、實驗室檢查

(一)一般檢查。

1.血常規:病程1-2天白細胞可正常或輕度增高,伴中性粒細胞增多,繼而白細胞下降,可<2×109/l。可出現血小板減少。

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酶時間均延長,凝血因子ii、v、vii、ix顯著減少。纖維蛋白原減少和血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多。

2.尿常規:可見少量尿蛋白、紅細胞、管型。

3.腎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增高。

1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

x縣人民醫院 外科手術必然會帶來手術部位 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汙染達到一定程度,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術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年齡 體重 營養狀況 免疫功能和健康狀況等。手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術前住院時間 備皮方式 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 手術部位...

冬季施工技術質量控制和常見質量通病和預防措施

一 主題 冬季施工的準備以及冬季施工的主要技術質量控制和冬季施工中混凝土的常見質量通病和預防措施 二 冬季施工準備 一 技術準備 1,施工技術方案 措施 的制定必須以確保施工質量及生產安全為前提,具有一定的技術可靠性和經濟合理性.2,制定的施工技術方案 措施 中,應具有以下內容 施工部署 進度安排 ...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應急預防控制技術方案 試行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應急預防控制技術方案 試行 1 背景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簡稱sars 是由sars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急 傳播迅速 病死率較高。我縣地處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縣場眾多,商品流通 人口流動十分頻繁,存在著發生疫情的嚴重威脅。為了科學 規範 有效地預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