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風俗調查報告

2021-04-21 16:06:05 字數 1427 閱讀 7714

中秋節又稱月夕、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

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

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

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

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

歡一次,名為「追月」。

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但節俗各異。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

竹排房上用公尺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

《請月姑》民歌。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蕭,一起合跳《農家樂舞》。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侗族則在這時讓青年人郊遊、歡會,稱為「趕坪節」。第一天是

蘆笙會,第二天對歌。小夥子都要化妝,向心上人表達情意。傣族是對空鳴放

火槍,然後圍坐飲酒,品嚐狗肉湯鍋、豬肉干巴、醃蛋和幹黃鱔,談笑望月。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

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江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

食野味,痛飲公尺酒,開展盛大的調聲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

五代時賞月的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

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

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更多了。《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面

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鋪裡賣的月餅,多用果類作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乙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裡也說,八月十五日

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晚上,家家舉

行賞月助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遊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同白天沒有兩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杭

州百姓中秋夜賞月的盛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葷、素各俱異味;光面、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

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瞻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這說明心靈手巧的廚

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

婚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

關於中秋節的調查報告

伴隨著我市居民生活條件的日益富足,我市居民在工作之餘對過節日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次調查旨在了解我市居民如何賞月,從而使我們更加了解人民在過節時的要求 你好在回答以下問題之前,請問 你的性別 男女 你的年齡 18歲以下 18 30歲 30 50歲 50歲以上請根據你的情況回答下列問題 1 在您心目中,中...

中秋節的由來與風俗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 一詞最早出現在 周禮 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和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秋節。由於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早在漢代,我國就已經有中秋節了。不過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這一天,王公貴族出外打獵,將所獲獵物奈把宗廟。唐化,各種書籍中均不見中秋故事的記載,到了宋代,關於中秋節的記載就多起來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