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地區土壤地理與調查實習

2021-03-14 18:55:22 字數 5146 閱讀 8669

8.1 廬山地區土壤地理導論

土壤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它同植被一樣可直接反映自然景觀的特點。同時,土壤的發生、發展和性質、形態特徵又受到當地自然條件的綜合影響。

8.1.1 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

土壤型別及其屬性是與成土的自然條件緊密相關的,人們通常把氣候、母質、地形、生物和時間作為土壤發生發展的基本條件,即五大成土因素。這五種成土因素相互聯絡、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共同對土壤的發生發展起作用,其中以生物因素對土壤的形成,特別是對土壤肥力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對廬山土壤的形成和分布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廬山沿著斷裂上公升為目前相對高度達1000-1400公尺的山地,為土壤垂直地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並給予廬山南(坡)部、北(坡)部的氣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響。山體內部受外力作用塑造,形成起伏和緩的褶皺構造各種地貌形態。山體外圍地勢低平,丘陵、階地廣泛分布,丘陵高度一般在海拔300-400公尺之間,為古剝夷面的殘存部分。

階地一般可分**:10-15公尺,15-40公尺,80-140公尺。這些地貌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土壤性狀的差異和土壤型別的分布規律。

廬山在氣候上處於中**帶的北緣,這決定了本區山地土壤垂直帶譜的性質。本區因受東亞季風環境的影響,具有鮮明的**帶季風溼潤氣候的特色;同時,山地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熱狀況存在著垂直分異;並具有明顯的山地氣候的特點。因此,就山地土壤垂直帶譜的型別而言,廬山屬於濕潤型。

廬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葉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植被的分布規律是: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土壤的發育和型別與其相適應。

形成丘陵平原的紅壤----山地黃壤----山地棕壤的垂直帶普。

地貌和水文條件對土壤的形成和發育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影響到區域性地區土壤發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帶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帶,地形平緩,地面相對低窪處,因排水不暢,多生喜濕沼澤植被,普遍發生沼澤化過程,從而發育著山地沼澤土。在江邊和湖濱平地區,因地下水的影響,往往形成草甸土。

本區成土母質的型別多種多樣,在山區剝蝕和侵蝕作用強烈,成土母質一般以坡積、坡積—殘積為主,其上發育的土壤一般土層淺薄,且多含碎石塊。在丘陵和山地平緩之處,卻廣泛分布著一定厚度的殘積母質,其上發育的土壤較深厚,質地較細,向下粗骨部分逐漸增加。在湖濱及河谷地區的成土母質主要是第四紀的沉積物,其上發育的土壤組成物質較細,土層深厚。

第四紀風積母質分布也較廣泛。

廬山海拔900-1200公尺處,廣泛分布著網紋紅土母質,其中sio2—al2o3在2.0—2.3之間,sio2/fe2o3在1.

70-1.86之間,它們與山下及江西其它地區紅壤的矽鋁比率和矽鋁鐵比率基本一致,而目前海拔900-1200公尺處,已是山地黃棕壤分布的地區,網紋紅土已經成為現代土壤的母質。據研究,這種網紋紅土形成於更新世(q2),而中更新世時,我國東部的氣候,大都較現代濕熱,適合於網紋紅土發育的濕潤的中**帶森林氣候區的北界可達北緯340左右,大致相當於現在山地黃壤的上限,同時,中更新世的廬山海拔較現在為低,網紋紅土形成。

廬山發生強烈的斷塊上公升,中更新世以後的新構運動使網紋紅土抬公升到目前這樣的高度,中更新世以後,廬山大約抬公升了200-300公尺,因此,山上網紋紅土母質是在廬山新構造運動抬公升之前的中更新世時形成的。

8.1.2 主要土壤型別

廬山的土壤與上述成土條件相適應,具有多種多樣的土壤型別,現將主要土壤的形成和有關特性分別簡介如下。

(1) 紅壤

廣泛分布於山麓地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以及灌叢草本。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岩、片麻岩、石英砂巖等殘積、殘積--坡積物。

在山下崗丘地帶還廣泛分布著一種古老的紅壤,它以具有明顯的網紋層而區別於其它母質上發育的紅壤。網紋紅壤主要形成於第四紀中更新世,它的成土母質多樣,既可是基岩的風化物,又可是各種沉積物,由於中更新世的紅壤過程一直延續至今,因此,這種第四紀的網紋紅壤不應是母質,應屬於紅壤的組成部分。其剖面形態特徵是:

土層深厚,但表層一般淺薄,除表層略帶棕灰色外,全剖面土體均呈深紅色、棕紅色或黃紅色;結構塊狀或稜塊狀,結構面有棕黑色膠膜和斑點;堅實板結;質地粘重;各層次均有大小不

一、數量不等的鐵錳結核;發生層次不明顯;剖面底部可見由紅、黃、白三色交錯而成的網紋層,侵蝕嚴重的土壤,網紋層裸露。

(2) 黃壤及山地黃壤

黃壤分布於山麓地形較低平的部位,或發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質上;山地黃壤分布在900(800)公尺以下的地帶,區域性地區可達1000公尺左右,二者母質大都為花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紀沉積物。

黃壤及山地黃壤,其富鋁化程度與紅壤相近或略低,由於黃壤受區域性低窪地形影響,排水不良,而山地黃壤所處海拔較高,空氣濕度較大,因此,它們經常處於濕潤狀態,其自然含水量及吸濕水含量均較紅壤為高。在**帶溼潤氣候條件下,以及有機酸的作用下,岩石風化強烈,原生礦物遭受破壞,產生游離的矽、鐵、鋁的氧化物,其中氧化鐵與氧化鋁便與水結合,形成含水的鐵鋁礦物,使土壤呈黃色。

(3) 山地黃棕壤

分布於海拔800(900)——1200公尺地帶的各種母質上,植被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4) 山地棕壤

分布於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山地、植被為落葉闊葉林,由於森林植被遭受破壞,目前大都成為灌叢草類,母質主要為砂岩、板岩的殘積物,區域性地區以風積物為主。

(5) 山地草甸土、淺色草甸土

這類土壤分布於山地比較平緩地段,植被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這類土壤曾分布在大月山、漢陽峰一帶,現在由於人類建築利用,已逐漸減小。在生長季節中,土層並不過低,草本植被生長高大而旺盛,不論地表或地下,都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過程旺盛,但由於暖濕的生長季節不長,土壤經常保持濕潤,有機質分解緩慢,較深的土層,積聚了大量的有機質,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質層。

(6) 山地沼澤土

該土類分布於地勢平坦、低窪、容易積水之處。例如,仰天坪、大校場等處。

(7) 水稻土

本區山麓、崗丘和江、湖沖積平原均有分布,水稻土為自然土壤經人工耕種而成。本區水稻土主要為崗丘上的網紋紅壤發育而成。

8.1.3 土壤的主要成土過程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過程的基本規律是統一的,但是,由於成土條件的複雜性,決定了土壤形成過程總體中的內容、性質及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根據土壤形成中的物質(能量)遷移、轉化過程的特點,可將土壤形成過程的總體,劃分出以下幾種主要成土過程:

(1)原始成土過程

原始的土壤形成過程,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點。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層的岩石風化物上,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蘚及真菌、細菌等起著重要作用,它們使礦物分解,從中吸取養分,借少量的水分生長,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在母質中進行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使土壤肥力發生,並為高等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了條件,原始土壤的基本特點是土層淺薄,腐殖質累積量少,無明顯的腐殖質層。

(2)腐殖化過程

土壤形成中的腐殖化過程是指在各種植物作用下,在土體中,特別是土體表層進行的腐殖質累積過程。它是土壤形成中最為普遍的乙個成土過程。由於植被型別,覆蓋度以及有機質的分解情況不同,腐殖質累積的特點也各不相同。

腐殖化過程的結果,使土體發生分化,往往在土體上部形成乙個暗色的腐殖質層。

(3)粘化過程

土壤形成中的粘化過程,是指土體中粘土礦物的生成和聚積過程,尤其在溫帶和暖溫帶的生物氣候條件下,一般在土體內部(20-50厘公尺左右)發生較強烈的原生礦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礦物的形成,或表層粘粒向下機械地淋洗。因此,一般在土體心部粘粒有明顯的聚積,形成乙個相對較粘重的層次,稱粘化層。

(4)富鋁化過程

土壤形成中的富鋁化過程,即土體中脫矽富鋁鐵的過程。在熱帶、**帶高溫多雨並有一定乾濕季節的條件下,由於矽酸鹽發生了強烈的水解,發布鹽基物質,使風化液呈中性或酸性環境,鹽基離子和矽酸大量淋失,而鋁、鐵(錳)等元素卻在鹼性風化液中發生沉澱,滯留於原來的土層中,造成鋁、鐵(錳)氧化物在土體中殘留或富集,而使土體呈鮮紅色,甚至形成鐵盤層。

(5)泥炭化過程

土壤形成中的泥炭化過程,即指有機質以植物殘體形式的累積過程。主要發生於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積水的沼澤地段,溼生植物因空氣環境不能徹底分解,而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機殘體累積於地表,形成乙個泥炭層或粗腐殖質層。

(6)潛育化過程

土壤形成中的潛育化過程,即指在土體中發生的還原過程。在整個土體或土體的下部,因長期被水侵潤,空氣缺乏,幾乎完全處於閉氣狀態,eh一般均低於250毫伏,有的甚至為負值。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較多的還原性物質,**鐵錳轉化為亞鐵錳,從而形成顏色呈藍灰或者青灰的還原層次,稱為潛育層。

(7)瀦育化過程

土壤形成中的瀦育化過程,即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還原過程。主要發生在直接受到地下水浸潤的土層中。由於地下水在雨季公升高,旱季下降,使該土層乾濕交替,從而引起鐵、錳化合物發生移動或區域性澱積,形成明顯有鏽紋、鏽斑以及含有鐵錳結核的土層,稱為瀦育層。

8.1.4 土壤的垂直分布

山地由於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氣候條件產生相應地變化,致使土壤形成的型別和分布產生垂直變化的現象,稱為土壤垂直地帶性規律。

廬山地處中**帶,其基帶的地帶性土壤是紅壤、黃壤。因此,廬山土壤的垂直帶譜是建立在紅壤、黃壤這一基帶基礎之上的。同時,廬山又處於我國東部季風濕潤區內,其土壤垂直地帶譜,屬濕潤性質。

廬山山勢雄偉,但相對高度只有1400公尺左右。這些因素,對廬山土壤垂直帶譜的組成和結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廬山土壤的垂直結構型別比較簡單,自山麓至山頂,依次分布著紅壤和黃壤、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

海拔400公尺以下的山麓及附近崗丘地區屬中**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及草類,廣泛分布著緯度地帶性的紅壤和黃壤;海拔400-900(800)公尺,氣候濕潤暖熱,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及杉木等,發育著一種具有明顯富鋁化特徵的山地黃壤;海拔900(800)—1100(1200)公尺,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發育著具有山地黃壤性質,又具有山地棕壤特徵的山地黃棕壤;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地區,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和灌叢,分布著山地棕壤;山頂由於氣溫低,風速大,木本植被少,多灌叢,草本植物生長茂盛,形成山地草甸土;區域性窪地,排水不良,生長喜濕植物,形成山地沼澤土。

由上述土壤垂直地帶譜的組成和結構可見,基帶土壤的上限海拔較低,帶幅不足400公尺,山地黃壤自海拔400-900(800)公尺,帶幅達400-500公尺,成為廬山山地的主要建譜型別。山地黃棕壤的帶幅,雖只200公尺左右,但在山地土壤垂直帶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廬山南、北坡土壤均主要由四個地帶而組成的垂直地帶譜,因此,它們的組成和結構在南、北坡之間無明顯差異,但是,坡向的不同,卻影響到各個土壤帶分布的高度,如山地黃壤帶在南坡分布的上限在海拔900公尺左右;而在北坡的上限只達海拔800公尺左右。

山地黃棕壤的上下限與山地棕壤帶的下限也有類似的情況,其界線,南坡高於北坡約100公尺左右,從濕潤程度來看,南、北坡差別不大,均屬於濕潤型,但從熱量條件來看,南坡向陽,北坡向陰,同一海拔高度,南北坡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南坡高於北坡。

廬山地區實習報告

地理與城市規劃認識 實習報告 題目 廬山地理認識實習報告 學院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專業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學號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苗作華李俊 日期目錄 實習報告應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實習報告要結合實習過程中所見到的內容進行論述。應包括文字報告 圖件 等的,報告一般包括下列內容。序言包括調查地區的...

廬山地理實習報告

1 實習時間 2011年10月9日至2011年10月14日 2 實習內容 廬山地貌狀況 廬山構造地貌型別 廬山谷地地貌型別 廬山河流襲奪情況。3 實習路線 10月9日 氣象站 剪刀峽 王家坡谷底。10月10日 漢口峽 大月山水庫 大月山軍事基地 大月山水庫大壩。10月11日 含鄱口 五老峰。10月1...

廬山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廬山野外綜合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探礦者 實習目的 1 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2 認識土壤的剖面 地形分布規律及其野外觀測技術。3 認識常見的地貌型別,並掌握其特徵及形成的原因 4 認識常見地質現象和岩石並判別。5 認識植被的地理分布規律。實習時間 2011年3月9日 2011年3月11日 實習地點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