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名言名句寄語

2021-05-13 22:08:24 字數 5199 閱讀 7099

姚春鵬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廟的門楹上寫著說「德侔天地,道貫古今。

」意思是孔子之德等同天地,孔子之道貫通古今。孔子儒學是偉大的人生指南,它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歷久彌新。對於今天的大學生,同樣具有啟迪意義,是我們人生的生命之源,指路明燈。

今揀擇其精華,以饗讀者。

一、論學

1、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第十四》所引名言皆出自《論語》,以下只注篇名)

儒學不是關於外物而是關乎人的學問,首先是關乎自己內在精神生命的學問,是「為己」之學。學儒學決不是為了用儒學的詞句來裝點門面,好為人師,炫耀自己的學問。如此則尚未入儒學之門。

正如孔子所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為政第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他不事張揚,但對孔子的思想理解得最好。所以孔子讚其「回也不愚」。

「古」、「今」,在這裡不是時間概念。在古代思想家的思維結構中,古是指理想而今是指現實。現實的往往有不合理、不如人意之處,所以古人「褒古貶今」,並不是真的要回到古代而是要追求理想。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是學習,而「習」是實踐。「習」繁體作「習」,羽是羽毛,意為剛出生不久的小鳥練習飛翔,引申為實踐。把學到的東西運用於實踐之中,並獲得成功,是快樂的事情。

顯然儒學具有重視實踐的品格,當然主要是道德實踐。所以「學而時習之」就是學習並實踐道德,這是孔門的第一要義。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做思想精神的交流不也是快樂的事情嗎?

人不了解冒犯了自己而不慍怒,這是君子風範。由此可見,儒學對己重視內在的精神生活,對人有包容的心胸。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我們已經知道孔門儒學是為己之學,其首要的為學方法就是時時的自我反省。曾子是孔子高足,它主張從「為人謀」、「與朋友交」和「傳」三方面反省自己,為人謀劃是否做到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信實,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做到了溫習。當然需要反省的還不止這些,在夜深人靜時,我們當對自己的行為的當否逐一作出反省,這樣才能進步。

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第四》)

這是反省的又一好例。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這是孔子對學思關係的辯證理解,符合認識的真理,具有永恆的價值。他得自孔子學問的實踐。所以才有下文。

6、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憲問第十四》)

7、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第七》)

默默地記住,學習而不知滿足,誨人而不知疲倦。這是孔子一生為師的寫照,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8、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好學的人不應過分重視物質方面的條件,應該向有道者學習,勤奮做事,謹慎言語。此名言當代青年尤當記取。有些人胸無大志,只知道追求物質生活,不知慎言敏事。

這樣,人生是不會成功的,也不會有幸福。古來多少仁人志士在困境中奮發,終成大事,載入史冊;相反,多少紈絝子弟被歷史淘汰,為人所不齒。

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第七》)

孔子的自畫像。

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天道酬勤,不論天資如何,持之以恆,必獲成功。《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11、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第八》)

學習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孟子曰:「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二、論志

1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第九》)

誌是成就事業的基石,古人云「心之所之曰志」。志立而不可變。

13、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第七》)

志既然如此重要,那麼立什麼志呢?立志於追求人生的大道。大道既立,當以仁德為依據,為指向,遨遊於藝術的天地,才能保證成功。

注意,這裡的藝術是個廣義的概念,指包括今天的藝術在內的一切技藝、技能。這是孔子教育培養學生的具體步驟、方案,也是今天青年學生成就完滿人生所必須做的的。乙個人必須有正確的人生目標,美好的德行,和應世的本領,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第二》)

孔子對自己一生志學向道,精神境界提公升,最後臻於化境的描述。

三、論樂

15、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第六》)

儒學從根本上說是內聖之學,通過道德修養體認天道,達到與天同德,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處於這一境界中的人有永恆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一時的感性的滿足,而是精神的恆常之樂,這是儒學的最終目的和終極關懷。顏回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特別嘉許,正因為他不計物質生活的得失,哪怕在最艱難的生活狀態下都不放棄對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才能做到「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就是後世理學家褒揚的「孔顏樂處」。因此,儒學的「學」與「樂」是統一的,學以致樂,樂以學得。明**學家王陽明的**王棟有一首《樂學歌》雲:

「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論語》講到樂的地方很多,如「山水之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點之樂」等等,學者當互參。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第六》)

認識、實踐、快樂,生活的公式。

1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

我們知道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有著強烈的入世擔當情懷,與道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實際上入世擔當在儒學體系中並不是最終目的,只是達到終極目的的手段,儒學追求的最終目的只是超越的精神自由。所以孔子時常發出一些感慨,如果道義在人間實在不能實現,我將泛舟海上,追求世外桃源的寧靜之樂。

四、論君子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君子、小人在周代原來是人的社會地位上的差異,君子屬於今天所說的統治者的範疇,而小人則是被統治者的範疇。到了孔子那裡其含義發生了改變,主要不是指地位的差異而是指道德水準的高低了。道德高尚者為君子;反之,卑下者為小人。

其後君子、小人成了中國傳統社會評價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範疇。在《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的言說很多。這一名句是說君子待人周全厚道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周全厚道。

類似的說法還有如下兩句。

1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顏淵第十二》)

20、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憲問第十四》)

君子矜持而不爭鬥,和群而不結黨。

2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第四》)

君子關心道德境界的提公升,敬畏國家的法律,小人營求物質利益、滿足於獲得實惠。

22、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

君子追求道義,小人追求利益。這是君子、小人的根本分野。

23、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君子道德高尚,心懷公義,徹悟宇宙人生之理,故心胸廣大坦蕩;小人道德卑下,只知私利,不明宇宙人生之理,故心胸狹隘,常處憂戚。

24、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憲問第十四》)

儒學為為己之學,故待人接物時出現問題多反思自我;而小人則從他人身上找原因。此為待人接物的要領,當記取,於人生必有大的裨益。

25、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憲問第十四》)

多練內功,增長才幹,則實至名歸,不用擔心不為人知。此言對對治當今急功近利,浮躁之心甚有裨益。

26、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君子樂觀人之美,不願見人之惡。一皆出於公義之心。

27、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第八》)

君子以道義為生命,可以託孤付國,臨大難而不變節,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呀!君子的獻身精神是青年人學習的榜樣。

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第八》)

君子有遠大的志向,追求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公升直至生命的終結。

29、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第十二》)

君子以文章來聚會友朋,以朋友來輔助自己仁德的提高。青年人應該結交益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3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憲問第十四》)

君子看重實際的行動,不以其言辭華美而推舉乙個人,也不以其人的地位或其他什麼方面不如自己而廢棄其合理的言論。

31、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

慎言敏行

3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質,先天的資質;文,後天的修養。先天不好的資質勝過後天修養,就是粗野;而過度的紋飾掩蓋了質樸的天性則是虛浮。只有先天資質和後天修養配合得恰到好處才成為君子。

33、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第十九》)

遠望之威嚴,靠近之溫和,聽其言辭嚴厲。這是君子美德的外在顯現。

五、論仁、知、勇

3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

孔子認為成為君子需要具備諸多的美德,但以智、仁、勇最為重要,這就是「三達德」。具備「三達德」之人則不惑、不憂、不懼。對世界對人生有正確的認識,無論發生什麼都能有正確的判斷,不會困惑。

具有仁愛之心,心胸坦蕩則無憂愁。勇敢則無所畏懼。應該努力養成這三種美德。

3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水性周流變通,智者智慧型圓通,故樂水而動;山性安穩不動,仁者心性安寧,故樂山而靜。智者如水而快樂,仁者如山而長壽。仁者智者是相較之言,不可拘執,上言智、仁、勇為三達德。

分析開來智者、仁者有如此的分別。在個人以具備三德為上善。當然雖具備此三德,在每個人因天資不同也可能有所偏重。

山水之樂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寄託安頓精神的好去處,蓋源於孔子。「仁者壽」已為包括孔子本人在內的古今中外大德的人生實踐所證明。修性可以安命,養德可以增壽。

道德修養好,精神境界高的人,其心情是快樂的、心境是平和的,心理狀態是積極的。現代醫學已經發現了人體疾病發生的心理免疫機制。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或加重是由於長期的消極的心理狀態,導致人體免疫力的下降而致。

古代醫家對於形神(身心)關係的認識是「形為神之主,神為形之宅」。精神寄寓於身體而主宰身體。在養生上主張「形與神俱」,強調精神對於養生的決定作用。

哲學名言名句

思想不是你要它來它便來,而是由它自己決定它的來去。叔本華 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於水。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東西服從於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這就是人的最終目的。費希特 凡是現實 存在 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 存在 的就...

哲學名言名句

哲學的意蘊就在於它以簡單明瞭的詞句表達深刻的意義,人的一生就是哲學的體現和體驗。思想不是你要它來它便來,而是由它自己決定它的來去。叔本華 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於水。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東西服從於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

哲學名言名句彙總

29 物體的意義是通過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確定的。30 我不能給自己或是別人提供那種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樂。這種快樂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也不能圍繞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31 科學性的語言遊戲希望使其說法成為真理,但卻沒有能力憑自己的力量,將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32 任何一種哲學思想只要是它能夠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