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有什麼特點

2021-03-03 23:18:48 字數 4059 閱讀 6491

我的知道

一、對聯上下兩聯必須字數相等

一副對聯,由上聯、下聯和橫批組成。貼在右側的稱為上聯,貼在左側的稱為下聯,貼在上方的稱為橫批,也稱橫額,內容是橫著書寫的。橫批對於春聯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為四個字,也有

五、六個字的。橫批的意思要與上下聯相配合,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有些對聯對於橫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對聯的上聯和下聯沒有一定的字數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幾

十、幾百言的長聯,由幾個分句組成,不管怎樣,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如常見的一副春聯:「又是一年春草綠,依舊十里杏花紅。

」2023年,黃埔軍校門口的對聯:「要革命的靠攏來;不革命的走開去。」反映農村改革成就的春聯:

「除舊歲家中儲糧十擔;迎新春銀行存款千元。」橫批「有吃有穿」。每聯上下聯字數都相等。

二、講究對仗工整;

對聯的對仗除要求上下聯字數相等外,還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句式相當,詞類相同,結構相應。

句式相當,指上聯如果是

四、三句式,下聯也必須是

四、三句式;如果上聯是

二、四句式;則下聯也必須是

二、四句式。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

是二四句式,即 「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

再如晚清年間,雲南某地農民對地主豪紳憤慨時而作的一副春聯:

三、講究平仄

對聯的平仄,與舊體詩律詩的頷聯頸聯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強調平仄,是為了使對聯讀起來抑揚頓挫,有音律和諧美。對聯的平仄要求平對仄,仄對平。也可以「一三**論」(即句中第

一、第三、第五等處於單數字置的字可以放寬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處於句中第

二、第四、第六等雙數字置的字必須嚴格按平仄要求)。所謂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聲,「仄」指的是上聲、去聲和入聲。現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話的讀音來分的,

一、二聲(即陰平和陽平)為平聲,

三、四聲(即上聲和去聲)為仄聲。如魯迅先生寫的: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此聯的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對聯講究平仄,讀起來音韻鏗鏘,有節奏感,富有**美。

要講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聯詞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會破壞平仄相對的規則。例如有一副舊社會戲樓對聯:

四、意義相近、相關或相反

從內容上看,每一副對聯都能夠表達乙個完整的意思。特殊情況例外,如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無情對。對聯上下聯的意義相同、相近、並互相補充、深化的,叫正對;上下聯意義相反、相對,內容上互相映襯、互相對照的,叫反對。

其他回答共3條

對聯屬於一種凝縮了的文學藝術品類。在眾多的文學品類中,對聯與格律詩有著極其相近的特徵,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對聯與格律詩相比,其實質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實,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詩,可以說,對聯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詩。

概括對聯的特點,主要分四個方面: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鮮明。也有人將其稱為對聯四美,即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

(二)內容相關

對聯,之所以稱其為對聯,不但在其中需要對仗,重要的還在於乙個「聯」字,對聯不聯則不能稱其為對聯。如果上下聯是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即成敗筆。比如: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上聯是因,下聯是果,可見它們內部的聯絡是很縝密的。再請看梁啟超和張之洞屬對一聯:

不管是寫景抒情,還是懷古詠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氣,開合得當,要借助比興手法,放得開,收得攏。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為抒情而抒情。請看顧憲成書院門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意在寫景,下聯卻獨在言志,兩種互不相關的事物相互為用,則上聯不單是為寫景而寫景了,一句「聲聲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聯的「事事關心」則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氣象

春雨春風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點乃是分說,末尾「新氣象」、「春色美」乃是總說。這是先分後總的例聯。

究竟什麼是平仄?平仄,古代漢語中平、上、去、入四聲的簡稱。平仄相對的要求,是為了使對聯讀起來,節奏分明,聲調和諧,起伏跌宕,抑揚有致,形成一種**美。

要使平仄運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聲」。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對四聲的劃分略有不同。古代漢語的四聲(舊四聲),分為「平聲」,簡稱「平」;「上聲」、「去聲」、「入聲」,三聲簡稱「仄」。

古代漢語的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古漢語的上聲、去聲與現代漢語的「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是一致的;古代漢語的入聲,在現代漢語中有的已經消失,有的入聲字被歸入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見表

簡言之,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第

一、二聲為平聲;第

三、四聲為仄聲(新四聲)。判別聲調平仄遵循「雙軌制」,但舊四聲、新四聲在同一聯文中不得混用。如: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出」為舊四聲,當仄聲用。平仄聲律是詩詞對聯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說,沒有平仄,就沒有詩詞對聯。

所以,創作時,一定要學會調平仄,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無的。例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平仄規律在對聯的實際應用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平仄相間,即當句內容的平聲和仄聲間隔交替出現,不能一句話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若平聲用「—」表示,仄聲用「|」,可平可仄用「+」表示,即或否則就「失替」,也叫「串聲」。

第二,平仄相對,即對句相應位置的字平聲和仄聲相反對立,在相同位置上的字,上聯為平聲,下聯就是仄聲;上聯是仄聲,下聯就是平聲,即

如:春回大地滿園綠;恩惠蒼生寰宇歡(羅甸二中初二(1)何景先)。

否則就「失對」,又叫「串調」。「串聲」、「串調」均為對仗之大忌。一般情況下,上聯最末一字(句腳)必須是仄聲,下聯最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 | — — |

竹送清溪月

松搖古谷風

— — | | —

上聯「月」為仄聲,下聯「風」為平聲。

但有時,上下聯相同的位置上,有個別字不是平仄聲相對,這是根據七言律詩平仄規律的所謂「一三**論,二四六分明」而沿襲的,以便靈活一些。關於「一三**論、二四六分明」是指一般情況下,第

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管,但第

二、四、六字必須平仄相對。運用於下列句式(以

五、七言聯為例):

仄仄平平仄

| | — — |

平平仄仄平

— — | | —

但在下列句式中不適用,否則犯「三仄尾」、「三平尾」之忌,也稱「三連腳」。

— — — | |

| | | — —

若不論則為

三仄尾)

三平尾)

杯中含太極

腹內孕乾坤

「含」與「孕」平仄調換就不行。

七言聯適用於下列句式: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但在下列句式中也不適用:

上聯若第

三、五字為「|」,即出現孤平又為三仄尾;下聯若第五字為「—」,出現三平尾。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天」與「我」平仄不能調換,「無」不能改為「|」聲字。

因此,「一三**論」、「二四六分明」說法只適用於「—仄尾」、「—平尾」聯句;不適用於「二仄尾」、「二平尾」聯句。關於孤平及其拗救:所謂孤平,是律詩中的一種犯忌,即仄平腳的詩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否則末尾五個字只有乙個平聲字,這就是孤平。

春風惠我般般順

節氣喜人歲歲豐

下聯是仄平腳句式,除句腳「豐」字是平聲外,末尾五個字中只有「人」是平聲字,這就是孤平,「孤」即「獨」之意。孤平是律詩之大忌,對聯也應避免。若犯了孤平怎麼救呢?

本句自救。如田園鋪錦舒人眼;商海弄潮啟眾心。下聯除「心」是平聲外,只有「潮」是平聲,犯了孤平。

不合平仄,犯了孤平的句子稱為拗句,採取補救的辦法叫拗救。拗救的方法很簡單,本句自救。將「啟」改為「開」就行了。

避免犯孤平的口訣為末尾五字有連平。

關於馬蹄韻之說,首先弄清楚什麼叫馬蹄韻?象馬走路一樣,每個腳印踏兩次,即這種韻腳叫馬蹄韻。關於失替,失對:

大地春色豔

人間喜事多

上聯第二、四字「地」與「色」均為「仄」聲,左右失替。上聯「色」字與下聯「事」字均為仄聲,上下失對。因此,在一句中不能失替,一聯中不能失對。

關於端午節的對聯有哪些

1 千載招魂悲楚仕 萬人撫卷嘆離騷 2 去穢除邪,千戶門前懸虎艾 尊賢弔古,萬人江岸喝龍舟 3 汨羅沉沒一流恨 湘楚長懷千古羞 4 難得鍾情兩遭流放離騷賦 惟懷義膽一佐報國厄運橫 5 義報祖國放逐難泯詩人志 魂牽桑梓情愛唯傾荊楚山 6 包粽子,舉國歡宴聚親友 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賢 7 我為他哭屈落...

對聯特點x

一是字數要相等 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 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上聯 袁世凱 三個字和下聯 中國人民 四個字是 對不起 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

對聯的特點與寫作

對聯,就是通常所說的對子,又叫聯語,聯句。有題刻在壁柱上的,也有僅傳於書本和口頭的。對聯是我國的特產。它歷史悠久,流傳廣泛,雅俗共賞,是體制短小 文字精練的一種文學形式。可謂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但由於許多原因,同今人大多對於格律詩不求甚解一樣,對於對聯也一知半解。筆者大約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