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2021-03-03 20:32:53 字數 3737 閱讀 755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可見宇宙:半徑 140億光年

天體系統的形成: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太陽系:

銀河系中心天體( 太陽 ):質量佔 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組成地球和月球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總星系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外觀和所處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執行軌道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太陽輻射波長範圍: 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輻射與地球太陽常數: 8.24焦/平方厘公尺·分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迴圈

概念: 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

太陽活動黑子→出現於光球層

型別耀斑和日珥→出現於色球層

太陽活動與地球太陽風→出現於日冕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週期 11 年)

對地球的影響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訊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自轉)

概況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

週期恆星日,長23小時56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

速度角速度為 15°/時。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一半 。

導致晝夜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地方時:以乙個地方太陽公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12 時, 經度位置相同的地方,

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大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4 分鐘。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占有 15 個經度,以該時區**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區時 ,又稱標準時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東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180°經線穿行的折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

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軌道:是乙個橢圓 ,太陽位於其中的乙個焦點上,每年1 月初位於近日點, 7 月初位於遠日點。

方向:自西向東

角速度約為每天59』 ,近日點時較快 ,遠日點時較慢

週期為 1年 ,約為 365 日 6 時 9 分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麵叫黃道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黃赤交角,約為 23.

5°。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66.5°的夾角。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熱帶、 北溫帶、 南溫帶、 北寒帶、 南寒帶

五帶劃分界線: 南北回歸線 、 南北極圈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 黃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轉 (自轉或公轉)運動。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地平面的高度角

地理意義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最大,向南、 北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乙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長 ,而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 ,在極圈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極晝現象。另乙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中緯度地區明顯。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晝較長, 太陽高度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波縱波(p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速度較快

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

劃分介面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 17 千公尺,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2900千公尺,縱波傳播速度明顯下降 ,橫波則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 17千公尺,變化規律:大陸較厚 ,約 33 千公尺,海洋較薄 ,約 6 千公尺地殼。 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 ; 矽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矽鋁層,相對密度較小,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矽鎂層,相對密度較大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具有固態特徵,主要由含鐵、鎂的矽酸鹽類組成。

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

結構: 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

核心呈固態態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公尺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態水、 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海洋水、

陸地水、 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迴圈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單質或化合物

礦產: 有用礦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採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如天然氣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液態如石油、天然汞

固態如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屬礦常見的有赤鐵礦、磁鐵礦等。

非金屬礦常見的有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類礦物和寶石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

岩漿巖: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侵入巖,如花崗岩 ;噴出巖,如流紋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礫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具有層理構造 、 有化石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溫度 、 壓力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結構 、 礦物成分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頁岩→ 板岩

二、地殼物質的迴圈

(一)地質迴圈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軟流層之間的大規模物質迴圈。

能量**: 推動地質迴圈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迴圈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誕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則逐漸地消失 。與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滄桑以及地殼物質形態的持續轉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3節地球的運動 一 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二 太陽直射點移動23 26 n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如圖示 0 2.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分兩至點的判斷 23 26 s 依據 看日地球心連線和赤道的位置關係 連線在赤道以北說明太陽直射23 26 n,則地球處於公轉軌道上的夏至點 連線在赤道以南說明太陽直射...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課本p3圖1.2 太陽系銀河系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 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課本p4圖1.4 1.太陽系八大行星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節宇宙中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是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恆星 行星 衛星 星雲 流星 彗星。2.天體系統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3.天體系統的層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課本p3圖1.2 太陽系銀河系其他行星系總星系 總星系其他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