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上

2021-03-04 04:17:18 字數 1532 閱讀 6532

一、 學生現狀分析:

四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期末統一考試中,品社成績普遍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容忽視的問題,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過去的教學中只知道在課堂中學品社,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感受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克服。

二、 課標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美麗富饒的家鄉, 第二單元了解商場,學會消費;第三單元安全生活每一天。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乙個側面,突出乙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乙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

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乙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示意圖、地圖和**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借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

3、體驗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四、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7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9課時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譚運湘一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積極 穩步 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 優質均衡和諧教育 而努力。二 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 能力 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 他人 家庭...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4 樂意走進 關心 了解世界,積極感受 理解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傳統,養成尊重 欣賞不同人種的文化和傳統態度,願意與人分享快樂,珍視和熱愛生活 能從不同途徑蒐集各種相關的 和文字資料,並能進行簡單整理,能根據不同的場合 不同的季節選擇合適的服裝 認識全球黃 黑 白三大人種,並指導分布區域,了解不同人...

未來版四年級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 一 學生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乙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 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 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