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湘教版

2021-05-30 18:40:54 字數 4568 閱讀 9136

1.1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天體系統:天體之間因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結構層次(略)

可見宇宙:也稱為「已知宇宙」,是指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處於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內部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5億千公尺)——適宜的溫度

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迴圈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 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裡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 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週期約為11年)

1.31.3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基本特徵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週期為乙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

(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 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

(2)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 晝夜長短的變化:

1)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晝短於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2)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大值,12月22日出現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最大值;回歸線之間地區,最大值出現在直射點經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在冬至日。

3 季節的形成和劃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最高、晝長最長的季節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來劃分。

回歸線=黃赤交角度數,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

五: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數遞增(或西經度數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直射點的經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決定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即晝半球的**經線)為12點,夜半球的**經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為18點。

(4)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5)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

某緯度正午太陽高度=90-該緯度與直射點的緯度差(緯距)。0

六: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兩地地方時差=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 區時:確定兩地所在時區,計算兩地區時相差多少個小時,東加西減

3地方時與區時的關係:區時=該時區**經線的地方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亂而人為劃定,有三處不與180經線重合;在日

期的換算上,從東向西經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從西向東經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

1.4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外部結構:地殼以外可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個外部圈層。

二、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波的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

岩石圈的範圍: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岩石組成。

2.1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迴圈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迴圈

(1)組成岩石的礦物

(2) 地殼物質的迴圈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迴圈。需注意岩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迴圈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

2.2地球表面形態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於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 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

(3) 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三: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

火山、**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常形

成火山錐、火山口等;**發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2.3 大氣環境

一、大氣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

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塵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強。例多雲的白天溫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等。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①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增溫,產生地面長波輻射②大氣中的co2和水汽強烈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增溫③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3 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獲得太陽輻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導致地面受熱面積和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路程長短,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同時,它的大小受下墊面因素(反射率)和氣象因素等的影響。

三、全球大氣環流

(一)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地面間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是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於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

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與位置,注意各風帶的風向,氣壓帶成因(熱力或動力原因)。

(四)氣壓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由於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破壞了氣壓帶風帶的連續分布,使得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7月前後,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亞洲低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壓);1月前後,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亞洲高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壓)。

(五)季風環流(亞洲東部和南部最典型)

五: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二)低氣壓(氣旋)、高氣壓(反氣旋)系統與天氣(以北半球為例)

(三)鋒面總是出現在低壓槽處。對於鋒面氣旋而言,東側一般為暖鋒,西側一般為冷鋒。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湘教版

2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四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 晝夜長短的變化 1 某時刻全球的情況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晝短於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2 某地全年的情況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識點總結

地理必修 筆記 1.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 法劃分出來的。2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 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 區域之間的差異性 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 特色和功能。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絡的,乙個區域的發展變化會影響到周邊和相...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 1 人口增長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2 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數量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和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根本原因 生產力發展水平...